首日内地票房3900万,但看完《奥本海默》我想说:诺兰又赌赢了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09-02 7次阅读

《》我看完了。

IMAX影厅,180分钟时长。

首日内地票房3900万,但看完《奥本海默》我想说:诺兰又赌赢了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看完之后,难掩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在开聊这部电影之前,我要先吐槽下。

话说,IMAX影厅的音响是不要钱吗?好家伙,从头到尾都震耳欲聋,差点没把我耳膜给震穿。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去看《》的时候,首选IMAX影厅,而且要选大一点,音质好的影厅。

还要尽量靠后的座位,因为诺神这次的人脸特写给的真是太多了。

好了,废话不多说,先总结影片在内地影市的首日战况。

《》没爆。

虽然,是许多影迷的年度最期待大片。

热度、话题、口碑,一样不缺。

甚至还没上映,已经有很多影迷等不及,特地跑到香港先睹为快,可是影片的首日内地票房,就3900万。

可作对比的是,影片的全球票房已经超过7.7亿美元,成为票房第四高的作品,仅次于《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黑暗骑士》和《盗梦空间》,超过了《星际穿越》。

截至目前,影片IMDb评分8.6,烂番茄新鲜度93%。

首映当日,豆瓣评分从8.6涨到了8.7分。

完全可以说,这是今年好莱坞目前为止,口碑最好的卖座大片(影片口碑超过了《芭比》)。

但目前猫眼对影片的内地总票房预测是3.88亿。

对于今年整体在内地市场表现低迷的好莱坞电影来说,绝对不差。

但对一部全球大爆、还亲赴内地吃了豆汁冰淇淋的电影来说,不完美。

由于热度出圈,全球票房火爆,《》也被更多的人用放大镜观看。

对于这部片的讨论,已经不限于作品质量本身。

而是电影现象和大众情绪。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能从它的话题和片段中找到可言说的方向。

但自己想说的,早在《信条》中就已经预演过——影片提到了的一个假设:核爆后产生核裂变的连锁反应如果不停止,那么世界将会被毁灭。

今天这篇,聊聊这次又有多任性?影片在全球大卖的王牌是什么?为什么《》内地首日票房普通,我还坚持认为是内地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导演?影片的爆款密码,又为什么是反流量的?影片有剧透,还没观看电影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01最任性的热知识:《》是第一部在环球影业发行的电影。

冷知识:虽然和老东家华纳分手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关键原因之一,是极任性的《信条》,第一次亏了钱。

照道理,普通导演下部戏是不是应该稳一点?但不是普通导演,不任性就不是。

我愿称《》是最任性的电影。

任性一:故事冷门。

这是好莱坞第一次把原子弹之父的生平搬上大银幕。

二战爆发后,根据美国收集的情报,德国正在海森堡研发原子弹武器,如果让德国人率先研发成功,世界将陷入更深的灾难。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达总动员命令,要抢在德国之前率先研发出原子弹,总负责人便是马特·达蒙饰演的莱斯利·格罗夫斯。

他力排众议,选定为发展原子弹计划主任。

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最终广岛、长崎的两片蘑菇云终结了二战。

对此,电影也有一句比较准确的简介:一个神秘之人必须冒着毁灭世界的危险来拯救世界。

影片中主角台词再次点题: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电影不只是一部传记片,更是一部惊悚片、悬疑片、人性片。

影片核心主题是:一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如何在人性的较量、科学与政治的博弈中,改写人类历史?和过去所有的电影相比,这是故事最冷门的一部。

任性二:实拍狂魔。

当初网友们都开玩笑地说,实拍狂魔为了拍这个电影,不会要真的引爆一颗原子弹吧?当然了这肯定是玩笑。

不过为了呈现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三位一体核试验,确实利用到了汽油、丙烷、黑火药、铝粉和镁光弹等成分,实爆了一场,而不是CG特效。

另外,他也实打实地打造了一个片中的小镇,这也的确是不令人意外。

任性三:发明胶片。

在这个胶片已经被淘汰的时代里,《》的拍摄不仅全部采用胶片拍摄完成,而且是IMAX画幅的70MM尺寸的胶片。

影片还有黑白画面,可是整个影史,根本就没有制作过70MM尺寸的黑白胶片,后期做成黑白效果?那你太不了解了,于是IMAX技术人员不得不重新研制了IMAX黑白胶片。

也可以说,为本片发明了一种新的电影拍摄胶片:70MM黑白胶片。

任性四:门槛不低。

影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的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的胜利与悲剧》,拿了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电影要拍的商业化也不难,加点战争戏,加点三角恋的情感戏,最后搞点大场面。

可拍出了一部人物传记片和惊悚片。

别期待影片像《盗梦空间》或者《星际穿越》有那么强的故事性。

首日内地票房3900万,但看完《奥本海默》我想说:诺兰又赌赢了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全片时长3小时,对白超过2小时,历史人物超过50个。

核爆的戏份不长,造核弹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探索原子弹之父的内心。

影片前2小时的主要围绕原子弹试爆,试爆成功落幕后的1小时,则是讲述历史著名的那场事件。

大量对白和辩论会耗费普通观众的耐心,对于习惯短视频三秒一个爆点的观众肯定是种折磨。

因为用一种比以前更沉稳冷峻的风格,将宏大的历史主题与主角基里安·墨菲细腻深刻的表演一起,共同打造了一部史诗。

影片要讲述的是,什么把推向历史的那一刻,他又会为那一刻付出什么代价。

任性五:风格冒险依然不改他 改变电影的野心。

还是那样痴迷于拍摄永恒的瞬间和瞬间的永恒。

相比《信条》烧死脑细胞的回文叙事、《敦刻尔克》眼花缭乱的三线并行,《》叙事相对没那么复杂,但也没那么容易。

影片采用了三线叙事和彩色黑白风格,涉及大量物理原理和历史事件不说,还用了不少意识流的错觉、惊悚幻象来表达对原子能深入骨髓的不安与焦虑。

有场戏是在幻觉中看到一个被核爆摧残的女子,那女子是的女儿演的。

还有1954年被秘密审问调查那场戏,超密集的对话、犀利的剪辑令影片气氛步步紧逼,如同在人物内心引爆了一颗原子弹。

完全可以说,如果不是电影,影片绝不会有现在的票房。

如果说当下的国内票房大片,比如《消失的她》,成功在不断类型加码,一定要在电影里加入大量的商业片元素,生怕观众没有值回票价。

悬疑,要多重反转。

动作元素,一个不缺。

话题,要直逼热点。

一句话,观众怎么爽,影片怎么来。

那么《》刚好相反,不是把每个场面都做浓、做足。

而是尽量做减法,拍一部纯粹的电影。

强烈的情绪,在当下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中,意味着有效。

《》做的,却是用一亿美元成本,几十个明星,花三小时走进人物的内心,你说除了,还有谁有资格,这么任性?02 三张王牌那么问题来了,电影凭什么全球大爆?甚至比《星际穿越》这样的电影还卖座?答案是的三张王牌。

制造爆款第一招:隐秘的题材和好看的故事。

前面不是说题材故事冷门?怎么又好看了?答案是好看和冷门并不矛盾。

叙事上,主动降低了难度:影片的彩色画面,是展现内心的主观视角;黑白画面,是围绕事件展开的客观视角,来回穿插。

而且把影片拍的挺有悬念,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施特劳斯作为幕后黑手的身份在后半段才完全揭晓。

按照自己的总结,影片第一部分研发原子弹,有点像《盗梦空间》那样的劫案电影,一群人物一起讨论怎么组建团队,怎么解决不同的问题来完成最终的目标。

最后一幕1954年的事件,则类似惊悚片和法庭剧,法庭辩论,证人提供了什么证据,能不能够翻案?叙事和视听节奏都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这期间,爱因斯坦、杜鲁门等科学界、政界名流轮番出场,看电影会有一种游历于历史之间的爽感。

观众不用纠结于角色姓甚名谁,也不必苦恼于物理上的知识盲区,只需将自己交给银幕,沉浸于以声画构筑的那个悬念世界便足够。

如果真的入戏,就会发现故事一点不无聊,反倒节奏紧凑,叙事精彩,虽然对白密度很大,但不炫技的依旧是讲故事的一流好手,通过视听魔法和一群影帝的演技依然能营造出巨大的戏剧张力。

其次,影片带来了久违的大片气质。

这种大片说的不是《封神》那样的视觉大片。

而是一部震撼的心理大片。

很多观众是冲着原子弹爆发的情节来的。

这部分情节看似不多,却仿佛一根主轴,贯穿整部电影。

在史上著名的那场三位一体核试验前夕,和他的团队面临着一个风险:原子弹有微小的可能性点燃大气并毁灭整个地球,但他们还是按了下去。

那场核爆戏份确实不长,但对于这场戏的铺垫,气氛营造,还有紧张节奏的把控,可谓是做足功夫。

观众好像也跟着一起,从组队到选址,从遇到科学困境到和争分夺秒,甚至在研发过程中,还穿插进谍战片元素抓内鬼的剧情。

到最后,真到了核爆那一刻,哪怕知道结果,内心的紧张感还是提到了嗓子眼。

而最终实拍的场面也震撼之极。

先是安静地看到蘑菇云升起,然后爆炸的响声和震动突然传来。

利用了声音的时间差,营造出一个现实、戏剧性并存的时刻。

凌厉的剪辑下,那令人窒息的倒数几秒,仿佛一个世纪那样漫长。

当原子弹爆炸的一刻,光焰铺天盖地中,又有一种令人惊恐、紧张、畏惧的美感,犹如天神降临。

又似毁天灭地。

这场戏,有画面,有音效,有氛围,有演技,让人感受到了久违的大片气质。

这种气质在其他好莱坞片中很少见到的,因为它拍出了真正的震撼感。

一种荧幕上地动山摇后的万籁俱寂。

第三章王牌:群星。

主演墨菲,是《蝙蝠侠》系列中的反派稻草人。

首日内地票房3900万,但看完《奥本海默》我想说:诺兰又赌赢了不该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盗梦空间》中的富豪费舍。

《敦刻尔克》中遇险的士兵。

在影片里,墨菲发挥了自己精分略带阴郁的气质,那种紧绷的思索和焦虑感,都溢出了屏幕。

主角某些时刻精干、亲民、友善,有时固执、压抑、冷酷,而到最后,他终究站在人性和人类命运的一侧。

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莫测的命运,都仿佛藏在墨菲清澈的眼睛和深邃的蓝色瞳孔里。

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则饰演了影片最大的反派路易斯·施特劳斯,唐尼自降身价仅拿了400万美刀片酬,最终凭借片中深邃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演绎,他极有可能拿下本届奥斯开最佳男配角奖。

马特·达蒙则饰演曼哈顿计划的总负责人,莱斯利·格罗夫斯,他和基莲的对话戏,是本片最轻松的时刻。

我尤其喜欢和原子弹发射的前夜,两人坐在小木屋里讨论摧毁世界的可能性的那场戏。

:(毁灭世界)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格罗夫斯说,我要的是零。

还有饰演妻子的艾米莉·布朗特,和奉献了全片最大尺度戏份和完美身材的二代黑寡妇佛洛伦丝·皮尤,表现都极出彩。

还有光打酱油的影帝级人物就有四位。

汤姆·康蒂饰演的爱因斯坦。

拉米·马雷克演的大卫·希尔,加里·奥德曼演的杜鲁门,还有卡西·阿弗莱克。

这些华丽的演出最终融为一体,让片中那句来自印度经典《薄伽梵歌》的诗句不断萦绕在观众脑海:如今我已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03 反流量爆款密码最后说一下,为什么即使《》首映没爆,依然可以称为内地市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导演?因为《》背后的票房密码是:,逆向爆款与社交货币。

逆向爆款的意思是,影片所有的卖座元素,都是和当下流行的流量爆款元素,反着来的。

看过今年暑期档战况的都知道,这是一个短视频电影新时代。

从票房35亿的《消失的她》到已经将近35亿的《孤注一掷》,当下最爆的电影,形式上要有两个要素。

一是快。

开场就必须出现一个牢牢吸引你眼球的要素。

要快速剪辑,要精简的台词,要绝色美女,要快如闪电。

另一项要素,就是情绪爆点。

影片必须命中大众的情绪:比如,渣男焦虑或诈骗焦虑。

但《》却是一部扎扎实实的慢电影。

根本不玩流量爆款那一套,而是醉心于打造一个电影的世界,整部电影都是反流量法则的。

奇怪的,电影在全球已经卖了7.7亿美元。

那么在内地市场能不能玩得转?同样是《》,如果导演是别人,不行。

但是,可以。

因为就是当下热门的社交货币。

而中国电影已经从视觉大片时代,进入了社交电影时代。

之所以《你好,李焕英》、《完美的她》、《孤注一掷》能屡屡创造票房奇迹,颠覆整个市场,因为很多观众的驱动力已经不在于电影好不好看,而在于话题好不好聊。

打开抖音、B站、微博,所有人都在刷这些卖座片的梗,了解这些梗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门槛,电影好不好看无所谓,关键是跟上形势。

当电影成为话题本身,便不愁有大量的观众跟随朋友圈的话题入场。

《》的创作的确是是反流量逻辑的,如果电影是别人拍的,即使有这么多大牌明星,影片还是不足以产生社交核裂变。

但有了,就有了核裂变最开始的那一次撞击。

至于裂变的范围有多广,多远,则要看多少观众认为电影 与我有关。

今日的好莱坞,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

虽然,《》还是很难成为内地市场的超级卖座大片。

但我相信影片最终能拿下至少5亿票房,锁定下半年内地市场票房冠军。

相比票房,影片背后的情怀更让人感动。

不管是直接建小镇,还是发明胶卷,其实都在做一件事:在观影环境如此浮躁的2023年,居然敢用1亿美元和这么多明星,拍这么一部冷静、严肃、庄重的电影。

而从结果来看,这部过时的大片依然能打动全球观众,这是的胜利,也是电影的胜利。

或许你看完《》,你会觉得不如他以前的冒险科幻脑洞来得刺激,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本身,就最动人。

到影片结束,当字幕滚动、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如果你意识到,刚刚过去的三个小时里跟随主角经历的那个世界,与我们的命运并不是毫无关联的。

那么这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几乎消失的电影贤者时刻。

观众去看一部电影,不为任何社交话题,而是简简单单为了一个人,一部电影,这才是和他的《》,在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爆款密码。

电影中,如果的实验万一错了,最坏的结果是:可能世界就没了。

好在,赌赢了,世界还在。

好在,又赌赢了一次,我们还有电影。


标签: 首日  内地  票房  3900万  看完  奥本海默  想说  诺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