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作用你都知道哪些?

cht 2023-08-22 9次阅读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科举制的作用基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有利的作用,另一个是有弊的作用。

科举制度图片

科举制度图片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种方式使得原本的门阀制度被有效的遏制,在早前的门阀制度下官员一般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所以他们不用费什么心力就能当官,文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很难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科举制度施行之后这种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既为皇权的巩固与加强做了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一种制度。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考试的范围逐渐缩减甚至仅仅局限于八股文,统治者的根本目的从选拔贤能逐渐转变成了巩固皇权,这种变化使得当时参加科举的人们的思想被八股文局限,眼界知识储备量都大不如前,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创立目标。科举制度已经不再是选拔才能的选官制度而变成了统治者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个时期的科举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科举制的影响评价

虽然在封建社会后期,倡导废除科举制度的呼声十分高涨,但毕竟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科举制的影响有那些呢?科举制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下面就来具体看一看。

科举制图片

科举制图片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是按照考生通过考试形式取得的成绩,然后给予相对应的官位,它有着公平公正的特点,考生没有年龄,地位,家族等条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参加,因此科举制的推广使得全国笼罩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通过科举制,选拔了许多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从低层中选拔出来的人才,会更多的为平民百姓考虑,真正做到了父母官的责任义务,使得政治更加清明廉洁,百姓安居乐业。而且为已有的官吏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选拔的人才都是通过苦读科考而来,秉承儒家教义,因此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巅峰的文学种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因为每个朝代的特点不同,科举制有了不同发展。明清八股取仕,以框架的形式禁锢考生的思想,统治阶级借此来控制考生。八股取仕使得古代教育进入了死胡同,又阻碍了近现代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迂腐荒唐的思想慢慢侵蚀着国人的头脑。不鼓励国人创新,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得不到更新,这也间接的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落后。科举制度的后期是以消极影响为主,但不可否认它造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如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楷书四大家之柳公权,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它的积极影响还是需要认同的。

元朝科举制简介

元朝开始于1271年,但是元朝科举制度却开始于蒙古帝国统治时期,也就是1238年,元朝科举制因为某些原因,有段时间被废除了,后来在1315年才重新开始实施。元朝科举制度的实施是一波三折的,这对科举制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元朝科举制图片

元朝科举制图片

元朝科举制度基本上是没什么创新的,形式上与宋朝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差别,在内容上,唯一的特别之处是元朝科举制度更加注重“经文”的考查。元朝科举制度十分的僵硬,它不仅没有发扬这一制度的优点,还将它的弊端扩大化,使得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元朝科举制在内容太重视经文了,导致世人的思想越发的僵硬。而且因为元朝所谓的“等级”,举行的制度达不到相对的公平,因此没有产生这一制度带来的应有的效果。

这一“等级”指得并不是元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而指得是考生等级,元朝将百姓分成四个等级,其中蒙古人作为四个等级中的第一等,蒙古族附近生活的人则是第二等,汉人则位居第三,而部分长江以南的汉人和少数民族则居第四。在录取的时候,政府会根据等级选择录取人数的多少。

元朝科举制度在元朝这个朝代中产生的影响不大,一方面是皇族不太重视这一制度,举行的次数少。另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有些畸形,许多汉人对当时蒙古人怀着仇恨心理,不愿去主要由蒙古人组成的朝廷中任职,因此不参加科举。在历代所有封建朝代中,元朝是最不重视文人的选举的,这有统治阶层的因素,也有社会内部的因素。


标签: 科举制  作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