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是谁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08-11 6次阅读

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是谁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失败也与大明王朝的人才凋敝有莫大的关联。崇祯皇帝一生中总共换过多达五十位内阁首辅,而每次更换内阁首辅也并非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而是凭借运气,即所谓用抓阄的方式在学士中进行选拔。崇祯皇帝的内阁首辅也创造了古代内阁首辅之最,没有哪一位皇帝如此频繁的更换内阁首辅,因而也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民心不稳,国家的栋梁之才流失十分严重,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亡国。

李标遗像

李标遗像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内阁首辅的人选一直都是不固定的。很多朝臣可能在一天之间就经历了巨大的变幻,但是在五十人中还是有些是非常著名的官员,比如李标、陈演、文震孟等。其中李标作为崇祯皇帝的内阁首辅,其在位期间,一直能够保持住本心,极力地揭发宦官魏忠贤的罪行,最终在铲除魏忠贤之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李标也遭到了崇祯皇帝的罢黜,先后两次成为内阁首辅,最后告老还乡,不再为官。文震孟是状元出身,后来也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重要,也因为抓阄而成为了内阁首辅,但是如今他为人称道的多半是其气节。

崇祯皇帝期间的内阁首辅,多半是著名的大学士,但是崇祯皇帝却不能够知人善任,最后依旧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崇祯皇帝首创的内阁首辅选举模式,更加增添了朝中不安定的因素,等到兵临城下之时,没有任何一位内阁首辅能够进言献策,帮助国家度过危难。

崇祯皇帝是哪天吊死的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就在北京的煤山上殉国而亡了。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具体的死亡日期应该是1644年的4月25日,农历的1644年三月十八。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熹宗1627年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子嗣,于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这位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登上帝位之后非常的勤政,首先清除了魏忠贤阉党,大快人心,也想要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积弊,但是由于明王朝积弊已经太深,崇祯皇帝的才能还不能够做到力挽狂澜。明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1644年,明王朝同时与李自成和清军在两线作战,明军节节败退,可以说完全的丧失了战斗力,李自成的军队很快围困了北京城,崇祯的勤王部队也没有能够前来解围,崇祯帝登上煤山,望着城外的连天烽火,沉重的叹息着。1644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历1644年的4月25日,崇祯皇帝再次登上煤山,望着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队悲愤难平,回到宫中安排好自己的儿子们,让妃嫔们自尽之后,砍死了自己的女儿昭仁公主,砍伤了坤兴公主之后,重新回到煤山,与贴身太监王承恩一起自缢而亡了。

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那一天大顺军队正开进北京城,历史永远的记住了这一天,公元1644年4月25日,的农历1644年三月十八。

朱由检和溥仪的异同

朱由检和溥仪分别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两个人在个人的经历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朱由检最终无法接受国破家亡的命运,自缢于北京煤山的一棵歪脖树下,死去的时候年仅34岁,而溥仪却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了活下去,并且一直活到了62岁。

溥仪照片

溥仪照片

朱由检和溥仪的相似之处就是两个人都是亡国之君,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溥仪登上皇位的时候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朱由检登基的时候已经是17岁的少年,而朱由检亡国之时是34岁的成年人了,而溥仪在1912年宣布退位,结束清政府的统治的时候还是一个仅有六周岁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两个人的年龄不同,所以才对亡国这件事的反应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崇祯皇帝做了大明王朝的殉国者,而溥仪却对一切变故逆来顺受,活了下来。

说到两个人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朱由检是一位非常想有作为的君主,虽然最终由于当时的局势和朱由检的能力所限没有能够力挽狂澜,但是朱由检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的皇帝,是一位可以做主的皇帝,是一位真正意思上的最高权力拥有者;而溥仪自从登上皇帝的宝座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摆设,一个傀儡,一开始是被清政府的实权人物掌控,后来清朝灭亡之后受到民国政府的当权者的控制,再后来受到日本人的控制成为了伪满洲政府的傀儡皇帝,可以说溥仪自从登上帝位那一天开始就没有一天是能够自己做主的,一直过的都是那种傀儡的日子。

最后说一下两个人对尊严的要求,朱由检生国破家亡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尊严选择了上吊自尽,而溥仪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下,没有自己的自由,因为从小就是这样,所以溥仪没有多少个人的意志可言,后来很长时间在监狱中度过,也能够安之若素,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由检和溥仪的个人经历造就了两个人对尊严的要求的不同,朱由检为了尊严可以放弃生命,而溥仪对尊严的要求非常的低。


标签: 崇祯  皇帝  内阁  首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