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最佳香港警匪片是真的还是假的?

cht 2023-08-04 6次阅读


阿昆(刘德华饰)长年垄断了海洛因市场,虽视追随8年多的阿力(吴彦祖饰)为接班人,但阿昆一向小心行事,从没透露过“货仓“、加工场的位置也未见过其他“同事”。阿昆打算把自己的生意全权交由阿力打理,阿力渐渐知道了更多毒品市场中的秘密。
8年来阿力以卧底的身份搜集毒贩的全部资料,但他对吸毒者阿芬(张静初饰)投入了感情,阿芬的景况却令他对自己边缘人的身份感到更加迷惘。
斗志斗勇的过程中,阿力最终取得了阿昆的完全信任,8年来的追踪,也有了终结。


门徒 | 2007年最佳香港警匪片-图3



第一条观影记录,从一部十年前的《门徒》开始。

剧情属于一眼可知的类型,演员表现很出彩。如阿芬所说,很难想象屋子里有张这么舒服的沙发,我觉得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吧。所以下面以这个沙发为轴线,对剧情做个简单的梳理。影片开头,阿芬注射毒品后躺在沙发上欲仙欲死。随着剧情发展,阿芬和阿力相识,这张沙发见证了二者的情感升温。沙发上,戒毒失败而绝望的阿芬选择了注入过量毒品自杀。最后,也是在这个沙发上,卧底十年的阿力面对空虚又差点陷入万丈深渊。整个影片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禁毒宣传片,毒品相关的几个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吸毒者、毒贩、警察卧底等),可以从他们各自的视角进行解读。

首先,关于吸毒者。张静初对吸毒后的抽搐、痉挛以及因绝望而亡的演绎使人头皮发麻。感慨的是剧末阿芬丈夫对阿力说,“我心想哪有那么难戒,于是我也吸啦。哇,原来毒品真的好难戒啊。”结合阿芬在大腿动脉注射和在胳膊上找不到血管的状态,我认为丈夫并没有撒谎。所以,为了你和自己所爱,远离毒品。再者是整个制毒贩毒流程的参与者。种植罂粟的人一贫如洗,在他们眼中罂粟和玉米也许仅是作物种类和收入的区别。刘德华演绎的毒贩爱家顾家,关心怀孕的妻子,教育叛逆吸烟的大女儿,甚至不忘给小姨子牵线搭桥。他惜命如金,可也仅仅是他自己的命。他认为毒品交易只是一宗买卖,却在与阿力的对峙中闪烁其词手忙脚乱。此处想问,为何同样的毒品会出现在其他市场?可见,从毒品交易中获益的机构和个人皆罪大恶极。

最后是卧底。为了获取信任并得到关键性证据,动辄数十年的卧底生涯对一个刚毕业即成为社会混混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怎样的信念能像钢印一般打在心中,让他坚持如一?警察在卧底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或事又由谁负责?也许他早已迷失了自我,卧底成功之后的三条杠永远不可能医治他扭曲空虚的心灵。甚至有那么一瞬间,阿力也想吸一口试试。

令人欣慰的是,一位小天使丢掉了盒子,拯救了即将坠入深渊的阿力。“吸毒,是因为空虚,那到底是空虚可怕,还是吸毒可怕?”愿再无毒品,世间安宁。

门徒 | 2007年最佳香港警匪片-图4

门徒是一部探究依赖性和成瘾的电影,其中几个细节的铺设很有意思,比如张静初,古天乐饰演的吸毒者在往自己的身上注射毒品的同时,镜头切换到刘德华饰演的大毒枭却因为“糖成瘾”往自己身上注射胰岛素。两者同样都是drug addiction,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大毒枭从不触碰毒品,甚至对吸毒者内心有抵触,觉得他们全死了这个世界才会干净,但他同时却面临着因为suger addiction而导致的肾衰竭,这是一个很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为什么糖成瘾,酒精烟草成瘾的社会问题并不比毒品小,却依旧没有让社会引起重视,甚至媒体都刻意去避免这方面的报道?!suger addiction是一个近几年红透欧美的新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自从工业糖代替自然糖以来,人们的身体遭受了多么大的健康危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中风,肾衰竭,心脏病。。。每一个现代人都是一名糖成瘾患者,沉浸在冰激凌,薯片,汉堡,糖果,巧克力等工业食品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中无法自拔。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并没有糖成瘾这方面的问题,不妨参考一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食谱,看看自己能够坚持几天。

除此之外,还有酒精和香烟的成瘾问题。据科学研究,香烟的成瘾性和危害性均高于大麻,但是大麻被列为毒品,而香烟却能大模大样的登堂入室,吸烟者旁若无人的吞云吐雾,和清朝时期抽大烟的瘾君子有什么本质区别?而让一个终身吸烟者戒烟的困难性无异于戒毒。虽然体会不到吸烟的快感,但是我却很喜欢酒精,虽然不沾烈性酒,但无论是啤酒,葡萄酒,cidar,cocktail,还是掺杂着雪碧的radler,或者经过酒精发酵的葡萄汁,我都很享受它们所带来的微醺的快乐。酒精当然对人体有害,即便最少量的,葡萄酒也并不能软化血管治疗心血管疾病,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喝。怀孕后不能喝酒,虽然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生理成瘾的不适感,但是心理却很痒痒,我相信这种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过。

说回到电影,既然其细节扯到了成瘾性,那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毒品泛滥仅仅是因为几个吸毒者所造成的市场需求吗?!海洛因的合成史很有意思,医生发现了鸦片良好的镇痛作用,为了降低其成瘾性于是合成出了更纯依赖性更强的吗啡,并用于临床。而后吗啡的成瘾性又被发现,于是拜耳制药又研发出了药力更强,依赖性更高的海洛因。如果不是这些治病救人的医生和制药公司一系列的骚操作,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遭受海洛因之苦。所以问题是,毒品如何会成为药品?在合成药物用于临床之前,为什么其副作用的发现总是会慢一拍?而作为一个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如何才能了解药物副作用所带来的危害?比起成瘾问题,我其实更担心整个社会的药物滥用。我的童年就是一个抗生素滥用的时代,那时候无论感冒发烧医生只有一句话,打肌肉针还是吊针?而现在医生只会给我开些鼻腔喷雾或者止咳药。但是怀孕后,我还是对医生的骚操作感到隐隐担忧。我的家庭医生在得知我怀孕后还是给我注射了流感疫苗,而我的妇科医生却说一般不建议在孕期注射。医生在孕期给我开了很多药品,比如防孕吐的维生素,止痛药,镁片,铁剂和叶酸,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健康的药罐子,每天都在服药,说实话我很担忧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些药品,而这些被目前认为安全的药品到底对我和胎儿是不是绝对安全有益的。制药行业的利润不亚于毒品行业,因为海洛因臭名昭著的拜耳公司如今仍是德国数一数二的制药商,我也没少服用该公司的药物。贩毒的集团遭受法律制裁,但是研发出毒品的公司还在赚钱,现实往往就是这么讽刺。

最后在说回到电影。毒品交易的利润那么大,到底谁把钱赚到了?吸毒者和金三角地区的种植者显然是其中最贫困的一环,毒枭成昆团伙赚到了钱,但是却如履薄冰。影片中金三角地区的军阀表面上看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实际上片中那些一心想着升职的警察呢,他们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谁可以解答,为何卧底吴彦祖交给上司的毒品最后真的流通进入市场?为什么海关人员在明知吴彦祖是卧底的情况下还要装聋作哑截缉毒组的糊?到底成昆等人的落网有没有让吴彦祖的上司得到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至少从片中看来,吴彦祖还是回到了那个破败的小屋,隐喻着他在此次行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如果说普通人drug addiction是病态的,那么当权者的power addiction也好不到哪去。权力者制定游戏规则,操控着这个世界,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又能知晓其中究竟是不是正义。我想吴彦祖在片尾的空虚就是由此而来,他为了正义出生入死,但是到头来换回的是不是他心中的正义,值得玩味。他缉毒,却没能挽救普通吸毒者;他抓了成昆,但是市场中仍有海洛因流通;他所做出了努力,最后的受益者却仿佛只有他的上司,所以他最后鬼使神差的竟举起了针管。。。

当然电影在此刻就结束了,吴彦祖最后到底还会不会给自己注射毒品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之外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还有毒品,还有药物滥用,还有成瘾性问题的存在,当然也还有权利欲望的黑洞。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给予这部电影五分的原因。





喜欢请关注

门徒 | 2007年最佳香港警匪片-图6

有骨气电影




 1691144159  1691144159 


标签: 2007年  最佳  香港  警匪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