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唐僧为何被如来佛祖贬下凡间?是怎么回事?

cht 2023-07-21 12次阅读

timg 1.jpg

【一】

众所周知,西天取经人一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成了正果。而苦难的一个源头,即是一路妖精的疯狂阻击。至于阻击的直接目标,多是唐僧。这个胖面和尚身上白坨坨的肉,可是天大的宝宝啊。

妖精为什么对唐僧肉趋之若鹜呢?

原本,妖精们不知从何处得来消息,食用唐僧肉者,可长生不老。至于理论基础,大抵有二。其一,唐僧乃十世修行的高僧,元阳始终未泻。其二,唐僧的前身,原为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这个自带光环的身份,坚定了妖精们冒死抢夺唐僧肉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为世代累积的文学作品,在吴承恩版本之前,流传文本里并无唐僧肉可长生的功用。应该说,吴老先生创作上的创新,使取经所遭的磨难更具有了合理性。这是题外话。

【二】

当年金蝉子身份是何等高贵?

原著第二十四回,镇元子接到元始天尊邀请,前往上清天上弥罗宫出差,临行特吩咐两位看家小童清风明月,留上两颗人参果给唐僧食用,并做了前事说明,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盂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镇元子是哪位?地仙之祖。自我标榜的神格,便是桀骜不驯。更大言不惭宣称,三清是其朋友,四帝是其故人,九曜是其晚辈,元辰是其下宾。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资格、怪脾气的神仙,居然对五百年前金蝉子敬茶一事念念不忘,至今心怀感激。由此也可侧面推断,金蝉子当年在佛门地位之重。

【三】

这样一个高贵人物,怎就沦为凡世轮回的苦主呢?

别急,原著也有交待。在八十一回,借悟空之口说出前缘,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翙了一粒米,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

可见,官方的理由即是,98迷科,金蝉子因吃饭的时候,掉落了一粒米,便被贬出灵山。

此时,有读者不禁感叹,这不是小题大做了吗?

原本,和尚吃饭之前,按照惯例,都要有念经的习惯。

譬如《西游记》四十七回,陈家庄老小宴请取经人,就有这样一段。将上面排了一张桌,请唐僧上坐;两边摆了三张桌,请他三位坐 悟空等;前面一张桌,坐了二位老者。先排上素果品菜蔬,然后是面饭、米饭、闲食、粉汤,排得齐齐整整。唐长老举起箸来,先念一卷《启斋经》。

可见,饭前念经是颇具仪式感的。念经,表示心中有佛祖,也就是心诚。吃饭之时,却丢下米粒。这说明什么?说明心不诚,修行不够。遭贬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四】

有人不禁要替长老叫屈啦。这佛祖座下两弟子阿傩、迦叶,不是还曾公然向取经人索要人事小费?佛派中,有贪、嗔、痴、慢、疑五心,谓之五毒心。若五心尚存,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势必不能明心见性。阿傩、迦叶索要财物,即时贪心。

悟空得悉内情之后,也颇为愤慨,找到如来说理。怎知如来呵呵一笑,竟张口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悟空竟无言以对,阿傩、迦叶却在一旁暗笑 后来,这两哥们还是要了唐僧一个奉旨讨饭的紫金盂。

如来对待弟子两套标准,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因此,当猪八戒听说金蝉子因吃饭态度不端正被罚,也颇为不平道, 象老猪吃东西泼泼撒撒的,也不知害多少病?

言下之意,也暗指佛祖量刑过重。

【五】

如来真有两套标准吗?看似如此,本来不然。

标准始终只有一套,即是否符合自己利益需要。

不处罚阿傩、迦叶的真相,如来自己也有说明,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能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显然,阿傩、迦叶此举,是得到了佛祖的默许,目的即是争取更多活动经费。他们和如来站在同一条利益线上。

至于金蝉子遭贬,核心问题不是丢了饭粒,而是轻慢佛法。也对,你没把领导放在眼里,领导不整你整谁?

【六】

行文至此,不禁想到《韩非子》里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位叫做弥子瑕的士大夫,在卫灵公跟前很得宠。某日,弥子瑕得知母亲突发疾病,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车子前去探望。依照当时法律,私驾国君车子,是要处以断足的酷刑。

卫灵公听说了此事,却对弥子瑕大加赞赏,孝哉 为母之故犯刖罪。俨然一个孝子的典范。

另有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也不知有意无意,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递给了国君。试想,别人吃过的东西,给你吃,你吃不吃,肯定不吃嘛,何况是国君。但卫灵公反应,却意想不到,大为感动道,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言下之意即是,弥子瑕真是一个忠诚的臣子啊,得到好吃的东西,急切地想献给国君,以至于忘了君臣之礼。

后来,卫灵公不宠信弥子瑕了,又把这两件事拿出来说,却是一脸的厌恶,弥子瑕这个人啊,曾假传命令驾驶我的车子,又给我吃剩下的桃子,品性是极其地坏。

卫灵公先后态度变化,取决于弥子瑕此人是否符合他的利益。先前宠信弥子瑕,即便做得是错的,也是对的。后来弥子瑕被开除了利益圈,即便是对的,也是错的。

试想,在西游神话地球里,如果哪天阿傩、迦叶不再符合或触犯如来的实际利益需求了,佛祖会不会又重提起当年公然索要财物之事呢?


标签: 说说  唐僧  为何  如来  佛祖  贬下  凡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