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相城陆慕发现宋代陶窑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07-14 12次阅读
南窑遗址位于江苏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南窑村,地处润元路以北、元和塘以西、新开河以东。2016 年6月至11 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受苏州市文物局委托,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为600 平方米,采纳直角坐标法布方,共开10 米10 米的探方6 个。此次共发现文化遗迹66 处,其中陶窑2 座、房址5 座、沉淀池2 个、辘轳坑2 个、沟4条、灰坑48 个、井2 口、灶1个。初步揭露出一处宋至明清时期的烧陶遗址。出土各类遗物千余件组,以生活用具为主,尤以油灯为特色,还有生产器具和建筑构件等。   地层堆积   依据土质土色可划分为①~⑥层,现以T0412 北壁剖面为例对地层堆积情况详解如下:   第①层:灰褐色表土,土质疏松,包含较多植物根茎、石块、现代垃圾以及瓷片、泥质灰陶片等。地层厚约30~60 厘米,分布全方。   第②层:黄灰土,夹杂草木灰,98迷科,土质较疏松,包含较多泥质灰陶片、瓷片。地层厚约17~60 厘米,分布全方。   第③层:可分为③a、③b、③c 三个亚层。③a 层:灰黑土,夹杂较多草木灰、红烧土颗粒,土质较疏松,出有灰陶灯盏、盆、钵等残片和瓷片、硬陶片。地层厚约0~35 厘米,分布全方。本层下发现较多灰坑。③b 层:黄灰土,夹有草木灰,土质较疏松,出土较多灰陶灯盏、扑满、钵、盆等残片。地层厚度10~30 厘米,除西南角之外分布全方。F2 开口于本层下。③c 层:黄灰土,夹少量铁锈斑,土质较硬。本层下发现一个辘轳坑。地层厚度0~30 厘米,分布全方。   第④层:黄褐土,夹铁锈斑,土质较硬。地层厚度为0~20 厘米,分布于探方东北部。   第⑤层:灰褐土,夹草木灰,土质较疏松。出有灰陶盆、韩瓶、甑、钵、器盖、青瓷碗等碎片。地层厚度25~60厘米,分布全方。F4 开口于本层下。   第⑥层:黄褐土,夹铁锈斑,土质较软。出土灰陶盆、陶罐、瓷碗等碎片。地层厚度0~30 厘米,探方除北部外皆有分布。

江苏苏州相城陆慕发现宋代陶窑

  遗迹   此次发掘共发现文化遗迹66 处,其中陶窑2 座、房址5 座、沉淀池2 个、辘轳坑2 个、沟4 条、灰坑48 个、井2口、灶1 个。出土各类遗物千余件组,以生活用具为主,尤以油灯为特色,还有生产器具和建筑构件等。   遗物   出土遗物以生活用具为主,器形重要有灯盏、扑满、钵、盘、甑、杯、香炉、香薰盖,还有生产器具和建筑构件等。

江苏苏州相城陆慕发现宋代陶窑


  江苏地区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甚少。此次南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以陶灯为大宗,且以破损、变形器为主,其他类型的器物也以残次品为主,因此,本遗址为一处窑址无疑。在陶窑周围均有功能相匹配的多种遗迹与其共存,这些遗迹与陶窑共同组成了功能较完备的制陶作坊区。宋代制陶作坊区平面布局由陶窑、房址、沉淀池、灶坑、水井及众多灰坑等共同构成。从窑址出土残次品及其生产规模分析,猜测其性质可能为民营。结合地层内的瓷片,猜测该制陶作坊始建于唐末五代,一直延续使用至明清。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刘芳芳 车亚风 原文标题:苏州相城陆慕发现宋代陶窑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7月28日8版


标签: 江苏  苏州  相城  陆慕  发现  宋代  陶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