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cht 2023-07-13 12次阅读

原创: 图书君 中国国家地理BOOK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1964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了希夏邦马峰,他们是世界上首个登顶希夏邦马峰的团队。图:Wikipedia CC BY-SA 3.0

- 图书君语 -

百年五四

中国地理人

永远走在实践科学的路上

20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的百年纪念。

科学和教育的普及,是那时的思想先锋们给中国开的处方。

他们否定中体西用的旧格局,决定用科学与民主来改造中国,即“赛先生”与“德先生”。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新青年》封面。

“赛先生”的精神,给了中国地理学崭新而澎湃的进展动力。

在几十年来翻译外国的理论之外,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去系统、科学地发现地理。

一系列的地理学问题与谜团,在中国地理人的努力下得以解开。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400年前,我们这样探索地理

那时,除了极少数朝廷官方组织的考察活动,独自出门游历,寻访名山大川,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放弃科举考试,更是离经叛道之举。

做这些事的时候,徐霞客只有二十二岁。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徐霞客画像。

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徐霞客的足迹,东到浙江普陀山,西至云南腾冲,南到广西南宁,北至天津盘山,遍及大半个中国。大明十三省,全部走遍;三山五岳、长江大河,全部游历。简单点说,你听说过的,他去过,你没听说过的,他也去过。

徐霞客可不是只顾着游山玩水,他的观察与记录,全部汇集在《徐霞客游记》中。书里,他记录下石灰岩溶蚀地貌,比欧洲还要早2个世纪。

徐霞客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那时的地理,就是这么走出来的。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江河虽大,起于源也

清末,中国的大门,被西方人打开。

痛定思痛,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思考,延续几千年的祖宗之法,还能不能让中国变得更好。

西方的地理学进入中国,让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发现:原本我们身边的地形地貌、天气现象、江河湖海,是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强烈的对比和冲击,让中国的近现代地理学开始了缓慢的萌芽。

当时,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林则徐、魏源,共同翻译了许多外国著作,并编纂了《四洲志》《海国图志》《华事夷言》等著作,向国人传播地理知识。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林则徐。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第一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同时,一批批中国的年轻人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教育的产物也纷纷建立起来。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海国图志》。魏源在这本书里第一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论点。

而国外的探险家们,也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猎奇心来到中国。

这种猎奇,本是出于军队目的侵占。但不能否认,他们也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学,贡献了许多难以磨灭的成就。

瑞典人斯文·赫定走进罗布荒原,发现楼兰遗迹。英国人金顿·沃德深入横断山区,发现三江并流。各国的植物猎人翻越各大山川,记录下了不计其数的新物种。

当时,他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到了1908年,当时的地理学大家张相文,在他的《新撰地文学》一书中,对我国南北方的划分,做了清晰的解释:“北带:南界北岭淮水”,这条秦岭–淮河线,也是沿用至今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张相文

中国人的南北观念,有了一个自然层面的现实参照。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张相文集合了另外四名学者,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地学的学术机构。他们叩开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大门。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秦岭北麓的许家沟水库。图/pixabay/wolfqinn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

台风是什么?

现在,它被定义为一种热带气旋。

东南沿海的居民们,更是对此有着身临其境的深刻理解。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卫星云图上的台风。图/pixabay/wolfqinn

可100年以前,台风还是当时人们心中神龙出海、海妖显灵的产物。

让中国人知道什么是台风的人,叫竺可桢。

曾坚信中国以农业立国的竺可桢,机缘巧合地进入了哈佛大学地理系学习气象学。

8年旅美学习生涯,他分析了12年来247个台风的季节分布、源地和路径,根据受影响的地区,提出了对远东台风的新分类

而他提出的以风速等级划分台风强弱的标准,更是一直沿用至今。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台风的预报与分析,让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面对台风时能够极大减轻损失。图/pixabay/wolfqinn

让中国人知道什么是天气预报的人,还是竺可桢

1918年学成回国后,面对被外国人把持的中国气象事业,竺可桢组织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气象研究所、气象观测站,让摄氏度℃成为了中国统一的气温度量衡

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公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旧时人们对“神仙显灵”的疑惑,终于用科学的方式得到了答案。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如今清晰明了的天气预报。但在那个年代,第一此天气预报绝对是中国气象领域革命性的产物。图/中央气象台

中国的人口,如何分布?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什么人口普查,关于人口也仅有几个粗疏的数据。

留学法国归来的胡焕庸,担起了求索中国人口分布规律的工作。

收集到下至县一级的人口数据。参考县级行政边界和实测地形,每点代表2万人,用20000多个点子,纯手工点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地图上。这种方法,被称为“点子法”。曾有媒体试着重做一张当年的点子图,却发现即使借助电脑,也需耗时两三个月。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原文中关于胡焕庸线的论述。

靠着传统的“点子法”,胡焕庸第一次发现了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并于1935年发表了文章《中国人口之分布》,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到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很大差异。图/城市中国网

胡焕庸线找到了刻画中国人口空间形态的一个最为简洁的方式,简洁到这条线甚至没有出现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的配图中。

80多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在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条地理分界线依然存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6%,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则只占4%。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热爱地理的人,都是要走出去的

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属于中国自己的科学考察队伍成立,他们开始探索中国土地的地理奇观。

冰川的存在,是千万年来的地质成果。而中国人1957年才开始走近它。

冰川考察是勇敢者的事业。无人涉足的雪域冰川,充满了未知的很大风险:随时可能开裂的冰柱、隐藏在视线难及处的沟壑等等,都可能会给考察队员们足以致命的打击。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1964年我国首登希夏邦马峰时,拍下的冰川冰洞奇观。

第一批走近冰川的勇敢者中,施雅风是其中一员。

限于技术水平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那时的冰川考察,更重要是为了未来能够融化冰川,改变西北干旱。

一年后,他们在祁连山上,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的首个冰川发现——七一冰川。一本43.6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记录了他们深入考察的每一个详情和每一个成果。别忘了,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任何的冰川考察记录。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高山冰川考察注定是一次苦旅。图/pixabay/aatlas

除了科研,施雅风和队友们的肩上还担负着其他任务。1964年,中国登山队计划攀登希夏邦玛峰。当作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座未被人类征服的8000米以上的高峰,这里的一切都是未知。他们做了开路先锋,提供了严谨的科学考察结果。巴托拉冰川融化,冲毁中巴公路,他们实地勘测,做出精准预报,提出公路复建方案。

40余年,考察60多条冰川,70多岁亲自到南极,82岁依然来到冰川。永远不做象牙塔里的科研,这是施雅风与中国冰川的故事。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冰雪皑皑的高山上,还有大片的冰川还未被人类涉足。图/pixabay/abdullah_shakoor

中国大地上的谜团不断被发现,比如新疆罗布泊与楼兰。

新疆罗布泊,与消失的楼兰古城一道,成为了中国西北的未解之谜。

瑞典人斯文·赫定,早在1901年便进入新疆罗布泊,并发现了楼兰古城。他认为,新疆罗布泊是“游移湖”,新疆罗布泊的湖盆会随着塔里木河河道的移动而发生位移。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1959年中科院新疆科考队新疆罗布泊小组在新疆罗布泊湖心岛上拍到的一张照片。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拍到荡舟新疆罗布泊的画面。图/赵济

1959年,中国人才终于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新疆罗布泊科考。周立三领导的考察队进入沙漠中心,意图揭开新疆罗布泊位置之谜,并拍下了新疆罗布泊干涸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遥感观测下的新疆罗布泊地区。

考察的结果令人惊讶:新疆罗布泊湖盆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不管是河道移动还是水量变化,湖泊一直在这个位置。

此后的几十年里,对这片神秘之地的考察探索从未停止。我们对新疆罗布泊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干涸的新疆罗布泊底,可以见到大片芦苇枯枝铺满地面。图/孙志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区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而其中很多区域,都属于农业与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

1960年到1964年,时任北大地质地理系主任的侯仁之,每个暑假都会带着师生前往西北沙漠地区考察,诸多的城堡废墟淹没在流沙中。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毛乌素沙地。位于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附近。图/pixabay/jamespeng

这里并非是人迹罕至的自然禁地,却极少有人想到,这些被黄沙掩埋的遗迹背后,会藏着什么样的本质问题。

侯仁之用他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知识,把问题锁定在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之上——人类的大规模开发,成为了压垮这个脆弱地带的最后一根稻草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过度放牧的草原,沙土裸露在外已是这一地带的常见现象。图/pixabay/jamespeng

历史上农牧交错区的移动,是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与人类生产活动的紧密互动。而近几百年来,人类生产活动才是绝对的主角,草地的过度开垦,致使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愈演愈烈。

人进,沙也进。那么,人退,沙亦退

侯仁之给农牧交错区的生态复原,指了一条路。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如何让草原地带抵御荒漠化的侵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pixabay/vined

青藏高原,一个由中国人发现的,最年轻的高原。

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共14座,希夏邦马峰在其中只能叨陪末座。但在50多年前,它确是中国科学家们考察的重点。因为这里,藏着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1964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顶希夏邦马峰。

1964年,在第一次攀登希夏邦马峰的途中,地质学家刘东生发现在海拔5900米处有一片树叶化石,交由植物学家徐仁鉴定得出,这是高山栎化石,年龄只有200万年。

而高山栎当作一种常绿阔叶林,生长高度在2500-3000米。这意味着,200万年内,青藏高原竟然抬升了3000米。它的隆起,和人类的出现几乎同时期

后来,科考人员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希夏邦马峰北坡,发现了正常情况下原本生存在500-1000米左右的三趾马的化石。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三趾马化石。我国北方的三趾马动物群,除青海外,一般均发现于海拔500-1000米处。4000米的这次发现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证据。

又是3000米。这无独有偶地昭示了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得本应是低矮高原的青藏地区,经历了持续几千万年的隆升过程,直到距今80万年前,它达到了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度,与现在的数值相近。并且现在,仍在以每年1cm的速度继续上升。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希夏邦马峰。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山脉,是青藏高原碰撞挤压后隆起所留下的痕迹。图/pixabay/deepanker70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道阻且长,我们用科学说话

对中国的地理人而言,以上的故事,只是他们默默付出的很小一部分。

1929年,冯景兰在广东丹霞山发现广泛分布的红色砂砾岩层,及发育完全的风蚀、水蚀地貌。他把这个地貌命名为“丹霞”。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冯景兰。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甘肃的丹霞地貌。图/pixabay/eltonjohn1973

1953年-1981年,从第一份借鉴苏联经验的方案,到1981年‘’东七西二一海洋”的提出。中国的农业区划学者们,为中国最合理的农业区划方案进行一系列的调研论证。

1957年开始,黄秉维等中国地学界的的精英们,讨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并提出自己的划分方案。

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把测绘觇标带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所测得的8848.13米的海拔高度,使测量精度从13米大大提高到了0.36米。对珠峰高度的求证,还从未停止。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珠峰大本营。图/pixabay/simon

1979年,陈吉余等水文学家提出长江口北支与南支两千年来的发育模式与规律,分析出河口地带拦门沙的成因,并通过修筑分流口和堤坝,解决了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问题。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长江口,长江入海水道被分为两支。由于泥沙淤塞,使得长江深水航道成为长江口港口进展的一大问题。图/NASA

1984年,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将德国古典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点轴理论模型——城市与交通线的结合,以及更著名的“T”字型进展战略——沿海与沿江经济带。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 上海,T字型进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

......

这样的故事,在过去的百年来,一直在发生着。

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百年五四的契机,让这些默默奋斗的地理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一百年来,中国地理学从无到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的美丽与未知等待探索,这就是地理的魅力。

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竺可桢

- END -

编辑丨Nico、苏小七

封图 | pixabay

文中未署名图片 | Wikipedia/CC BY-SA3.0/CC BY-SA4.0

用10分钟,看懂100年来的中国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美丽中国》

一本中国国家形象画册

从五色国土入手

展示中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标签: 10分钟  看懂  年来  中国  地理  发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