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七夕乞巧节的来历,女子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真相还有哪些?

cht 2023-07-05 10次阅读

乞巧节肯定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其实就是乞巧节跟七夕情人节是同一天,98迷科,以前只有乞巧节,现在却只知道情人节,不过节日的来源都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是演变而来的两个节日并不相同,但其实这两个节日本是同一个节日,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乞巧节的来历吧。

一、七夕原本是乞巧节

七夕最初是女子节日,也就是乞巧节,是给女子过的节日,祈求心灵手巧的意思,并不是现在的情人节。七夕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个时候的黄昏,抬头就可以看见夜空中的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岸的牵牛星,而这是在天上。在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至,女子将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而按照阴阳术之说,单数属阳,七月初七这样的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大胜,需要用阴气来调和,而女子属阴,所以便给女子在七月初七参与游乐、祭祀、社交等活动。于是一个属于女性的特殊时间点出现,寄托着女性巧智之思的织女意象,后来人就把这一天定为七夕乞巧节,因为主要是女子过的节日,所以也有叫女儿节的。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也就是七夕乞巧节月下比赛用丝线穿针,比的就是看谁更加心灵手巧,七孔针是为了穿针的难度,后来甚至都发展为难度更高的九尾针。

有些七夕习俗在“乞巧”之上还有“乞美”的内容。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的含义,当然还是为了美丽。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而姑娘们说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则更是充满了对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温柔想象:女儿家的心事,柔软又美丽。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七夕节玩“磨喝乐”的习俗则是关于“乞子”的。磨喝乐,又称魔合罗、摩呵罗等,音译自佛经中的梵语神名,是民间七夕节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莲叶莲花的男童形象。磨喝乐被视为“巧儿”,供儿童把玩游戏;也可以在七夕时供奉起来,传达妇女们“宜男”的心愿。“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正是关于七夕节玩磨喝乐的写照。

至于吃什么的问题,对节日来说似乎总是要紧事一桩。巧果是七夕的应节食品,比较常见的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加糖,揉剪成长条小薄片,入油锅炸制而成,入口松脆,还有撒在上面的芝麻香味。这种巧果是弯扭的形状,以“七曲八弯”来寓“巧”之意。而除了这种类型以外,巧果的其他形状也很丰富,手巧的女子,自己制作巧果时,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或寄托了自己美好心愿的花样。

二、商业化捏造出情人节

七夕,从“乞巧节”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大约是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本土已有的节日体系中本无情人节,而西方传入的圣瓦伦丁节填补了这一空白,其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的过节方式浪漫气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时尚的城市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风行。

而与之相应,出于民族的自尊与文化的自觉,本土似乎也需要一个情人节,于是传统节日七夕的情爱要素被发现和发掘,已经在西方情人节中尝到了利益甜头的商家也大力推动之,就这样,七月初七的七夕就发展演变为了与“2·14”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分离却始终相望相守的牛郎织女故事得到反复讲述,他们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表。

自然而然地,“中国情人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从乞巧主题到爱情主题,这是消费时代对一个古老节日的意义添加与再造,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指出的那样:传统,是可以被发明的。


标签: 追溯  七夕  乞巧节  来历  女子  乞求  心灵手巧  节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