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被识别的民族:八甲人在哪?(全国只有1000人)真相究竟是什么?

cht 2023-06-30 13次阅读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有56名族的,但其中很多名族我们甚至是连听都没听说过,那么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八甲人也就是其中一个稀有名族,此名族曾经是被认为是我国的第57个名族,也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中的一类族群,只生活中云南地区,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吧!

中国未被别的名族

 八甲人是中国56个名族之外的一个族群,是一个未被别的种族,现今仅生活在云南省的勐海县,全部人口为1106人,如果被确定是一个单独的名族的话,它也将成为中国人口数最少的少数名族目前最少的是珞巴族,只有2300人。人口最多的少数名族是壮族。

 在2012年的时候,八甲人终于也是有了他的“归宿”,曾一度在外“漂泊”这么多年,经过国家批准,将其划分到了傣族之中,成为傣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语言,因为和傣族语相差不大,两者之间的沟通也没有障碍,所以国家也是做出了最为明智的决定。

八甲人的来历谜团

  说到八甲人本来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八甲人真的好少好少的,全国只有1000人左右,所以真的是少数名族中的名族了,那么有的人对这个八甲人还是十分的感兴趣的,话说有的人就问了,这个八甲人在哪里呢?还有这个八甲人到底是属于哪个名族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解析看看吧!

  至于八甲人在哪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只要别和八甲镇给搞混淆就好了,话说八甲人是在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这些地方,勐海县呢又位于云南省的西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所以八甲人在云南这个区域哦,但是话说中国还有八甲镇,但是八甲镇本来却在广东阳春市西南部,所以这个八甲人和八甲镇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的,八甲镇的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宋朝。所以八甲人只在云南勐海县这个地方。

  既然八甲人在勐海县那么他们属于什么名族呢?本来八甲人并不属于我们的56个名族中的任何一个,八甲人是我们未识别的种群之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八甲人有可能来自缅甸,所以也有可能属于哈尼族,但是这些都没有被证实。所以八甲人的名族问题成迷。

  八甲人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98迷科,而且和傣族人又能轻松互相交流,所以他们和傣族未必也有关系的啊?这个也是问题所在了。

  对于此未被识别的名族来说,他们的来历一直都还是个未解的之谜,有人说此种族是从云南边的缅甸等地迁移过来的,在此定居的繁衍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族群。也有人说他们是属于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但是这些说法都未被官方所证实,所以说关于他们的来历我们也是至今都还不清楚。

  生活方式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打扮本来也是非常的简单,住的是平方,都有自己的名族服饰,但是一般也是只有过节时候才会穿出来,日常的服装和汉人无异,她们中的妇女喜欢包头,穿围裙,男子则在头顶上打发结,喜欢留长头发。

  他们也有着最为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现在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都不一样,有自己的寺庙,每到过节也都要前去祭拜。日常的节日也有火把节、春节、七月半等,也有自己的民族习俗在其中。

  西双版纳是一片多元文化的沃土,居住在这里的人,除了我们熟悉的傣、哈尼等民族,还有一些外人闻所未闻的人群分布其间,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的是“克木人”、“空格人”、“老品人”、“八甲人”……。

  这是一次充满新鲜感的人文之旅,雨林覆盖的西双版纳除了迷人的自然风光,更分布着多个鲜有人知的族群。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向东,沿昆磨高速向磨憨方向可直抵克木人所在的尚勇地区,向昆明方向进入勐养镇的山区可探寻空格人;而老品人和八甲人则在景洪正西的勐海县境内,沿214国道向西再转入当地县、乡道可到达他们的村寨。

〖克木人:盐田中的古高棉人〗

  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地区的一些村寨中偶尔都能听到些有关克木人古王城的传奇故事。传说中的王城的兴盛是因为盐,在尚勇磨歇的地下有富含盐份的泉水,打一口井下去就能涌出盐水,放到盐田中让太阳一晒,就能收获白花花的盐巴,在当时有盐就是财富。

  传说中王城的沦陷经历了一场惨烈战斗。克木人把王城建在山上,周围筑有深广的壕沟,凭借两座吊桥出入城内。克木人防守严密、英勇善战。傣族人屡攻不破,便心生一计,侨装成克木人,抬着几头杀死的毛驴在黄昏时来到城前,让卫兵放下吊桥。守城的卫兵在暮色的浓荫中影影约约的见一队老百姓抬着像马鹿样的猎物狩猎归来,便放下吊桥。桥才在壕沟上落定,傣族人便丢掉毛驴,抡起长刀,吹响牛角号蜂涌进城里,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后克木人被迫四散他乡。

  岩仑老人今年81岁了,他说的话我一句都没有听懂,全靠他家的侄女依腊做翻译我才知道了老人过去的一些事情。

  据说,老人所讲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勐高棉语佤德昂语支,他们能听懂百分之七十的柬埔寨话,属古高棉人的一支。柬埔寨的吴哥我去过二次,依腊的样子看着就象我在吴哥每天都要面对的那些反反复复、低垂着眼睑、微翘着厚唇、透着神奇微笑的小仙女。

  岩仑老人过去是离这里约6、7公里的尚勇寨的人,他们村老祖老辈的人过去都在磨歇的矿上看盐井。他16岁时也上了矿看盐井,按老祖老辈传下来的规矩,每家每户要采多少盐,用叶子包好用马驮到县城里去卖,卖得的钱全寨子的人家平分,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岩仑看上了王四龙民族语:意思是有龙虎在的大水塘寨的姑娘,就天天约上几个小伴到姑娘家去串,日子久了姑娘也就同意了,岩仑就到她们家上了门,成了她们家的顶梁柱。

  现在岩仑老人的四个孩子都各自成了家,和老人同住在一个寨子里,寨子里家家户户都装了电话,老人打得最远的长途就是给同寨子的儿子媳妇们了。岩仑老人和老伴在自己的竹楼旁搭了一间小小的凉棚,开了个小卖部,放几条长凳让寨子里的大妹子、老哥哥闲时到这里来坐坐,顺便卖些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的添补家用。家里的茶叶地、橡胶林和盘田耕地的活都是儿子、媳妇在料理,日子也过得平平实实的。

  为看王城遗址,我们又去了一次磨歇,经当地人岩坎温指点,我们在天峰山附近看到了沿山起伏的古战壕,壕沟里种植着长势良好的绿油油的茶叶林,延伸到山顶的视线之外,几里外就是现在的磨歇盐厂,盐井塔耸立在田野之中。如今的古战场硝烟早已散尽,公路边散落着一些克木人、克米人居住的村寨。

  南欠小组是一个克米人居住的寨子,全寨有52户人家。36岁的岩双是这个寨子的小组长,也就是过去说的村长,听说我们想听听有关克木人的故事,就把我们让到了他家的竹楼上。他母亲现在已经64岁了,12岁从老挝的丰沙里的温德县迁来,在中国结婚生儿育女。岩双是老二,姐姐、妹妹都生活在这个村里。

  岩双说老辈人讲:克木人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一个烧坏的葫芦中爬出来的,最先爬出来的人是哈尼族,把葫芦口边烧焦的炭灰都抹在身上了,一身黑黑的不好意思见人,就躲在山上开荒种地过日子。

  克木人是第二个从葫芦中爬出来的人,身上也抹了一些炭灰,也不好意思下山去,就在半山腰开荒种地过日子。

  傣族是第三个从葫芦里爬出来的人,炭灰都被我们抹干净了,身上白白的,就在风景优美的坝子上开荒种地过日子。

  说到第四个爬出来的人时岩双一脸灿烂的笑颜,说第四个爬出来的人就是和你们一样的单位里的人,没有山、没有水、没有坝子、没田没地,只能在单位上班,领我们的税钱,挑拨我们三兄弟互相之间打战。

  看看岩双的样子,我估计第四个爬出来的人是他加的。

 岩双接着讲老辈人说的故事:我们克木人和克米人过去是一家人,有一天大哥出去打猎,打到一头大象,平分成二份,分给兄弟的是细皮嫩肉的好肉。后来弟弟出去打猎,打到一只刺猬,也平分成二份,可哥哥拿到肉后觉得弟弟太黑心,分给他的都是些毛粗肉少的。兄弟俩大吵了一场,弟弟觉得委屈,就跑到一个山崖子下面躲藏了起来,哥哥找不到弟弟,就赌气的对着大山说你要跑就跑远点,不要回来,不要说我说的话。弟弟听后很伤心,就跑得远远的不让哥哥找到,不说哥哥说的话。所以现在克米人说的话只有百分之三十和克木人相通,有百分之十和傣族相同,百分之六十是克米人自己的语言。

  岩双算是寨子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了,在村里上过三年小学,在曼庄读的四到六年级,在尚勇读的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代课三年,教孩子们算算术。年少的岩双是个帅哥,还在上学时就恋上了一个湖南籍的汉族女孩,家里说语言不通,以后不好过日子。后来又恋上了邻村一个克木人女孩,夜晚约着小伴去串姑娘时摸错了房间,摸到女孩父母居住的房间去了,一行人被她父母当成小偷追赶了出来,无脸再见她的父母只好算了。最终由父母做媒,是和他早就看上不敢追的同村姑娘结的婚。

  90年代初政策好了,岩双就开始试着做点小生意,算是边境贸易,重要是把中国丰富的、价廉物美的小商品卖到老挝他们亲戚生活的一些贫困地区去,也算是一种国际帮助。家里买了拖拉机、摩托车、电视机,装了电话,还用上了手机。

  用岩双的话说,他现在当小组长责任大了,要自筹资金盖学校,要修路、修水沟,要让全寨的人家都装上电话,要带领全寨的人勤劳至富奔小康。


标签: 中国  未被  别的  民族  八甲人  在哪  全国  只有  1000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