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植物:植物也“犯困”?是怎么回事?

cht 2023-06-28 8次阅读

  所谓植物犯困,本来就是植物睡眠。这种奇妙的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就眠运动。这既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科学家数十年来认真探索、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未解决的科学谜团。

  每逢晴朗的晚上,皓月当空或是繁星闪烁之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些植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比如人们常见的合欢树,它的由许多小羽片生长在末级羽轴上的叶片组合而成的叶子,此时就会折合关闭,如同被人们用手触摸过的含羞草一样耷拉下来,好像昏昏欲睡。然而在日间,这些小羽片既舒展又平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同样的,花生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也会慢慢地向上关闭,这就明确地表示它要睡觉了。本来,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羊角豆、白屈菜、酢浆草等。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需求,娇嫩艳丽的花朵似乎更需要睡眠,比如生长在水面上的睡莲。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瓣就会缓慢地舒展开来,就像人们刚睡醒时在伸懒腰似的;而当夕阳西下之时,它便会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正是由于它有这种昼醒夜眠的规律,人们才给它取了睡莲这一恰当的芳名。

  另外,不同的花,睡眠姿态也是千差万别、形态迥异的。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会向上竖直闭合,看上去就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花则会垂下来,如同一个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那么,植物为什么需要睡眠,就眠运动又会给它们自身带来什么好处呢?最早发现植物就眠运动的是英国着名物种学家达尔文。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在最近几十年里,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难以计数的观察、研究、探索与实验。

  多方假设

  科学家发现,虽然植物不能主动地整体移动,但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却会进行各种运动,而且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运动机理也不尽相同。

  最初,用以解释植物就眠运动,且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就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带来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会干扰植物的光周期感官机能,进而影响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这种理论看似很有道理,可使人们困惑不解的是,为何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犯困呢?显然,对于这一普遍现象,月光理论是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就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照的控制,而是由叶柄基部一些细胞膨胀压的变化引起的,比如三叶草、酢浆草和合欢树等。它们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尽可能地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它的叶子不仅会在夜间闭合睡眠,当遭受到风暴侵袭时也会逐渐合拢,98迷科,以防受到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虽然人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观点,但是没有一种观点能够圆满地提供解释依据。正当人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斯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之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他利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针,在夜间对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进行了测量。后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就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总比呈垂直方向进行就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低1℃左右。斯瑞特据此认为,这仅仅只有1℃的微小温度差别,正是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主要因素。实验证明,在相同的环境中,叶片能够进行就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而且具有更强的生命竞争力。

  未解的之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关植物睡眠的有趣现象植物竟然和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植物午睡时间一般是在11:0014:00。此时叶子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科研人员认为,植物午睡重要是由干燥炎热的大气环境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生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反应,目的是为了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来。当然,植物并不具有像人类那样典型的睡眠行为,这只是它们进行代谢活动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植物的就眠运动,或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然而究竟是哪些真相,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侦破纪实:或许当我们那天能够破解出其中的神秘,就能拨动植物睡眠与否的杠杆了吧。


标签: 怪异  植物  犯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