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cht 2023-06-23 10次阅读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在结尾部分,有一段对剧中人物的终极命运的介绍。

电影的画面部分,结束在斯大林的一句回答中。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当时,莫洛托夫来到斯大林的办公室,告诉他:“瑞典红十字会建议,用保卢斯元帅来交换您被关押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儿子雅可夫。”

斯大林站了起来,没有吱声,在办公室里踱着他的看不清内心波澜的步伐,然后背对着镜头,说了那句著名的回答:“我绝不会用元帅去换一个士兵。”

电影结束在这里。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然后,电影用画外音,对斯大林作了一个评价。

但这个评价,在央视电影频道的译制版里却被删去了,而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却予以了保留。

我们找到电影的原版,看一下被删节了的对斯大林的评价究竟是什么:“斯大林这个名字一直是社会主义的象征,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幻灭,众所周知,斯大林阻碍了民主的发展,他在压迫与恐惧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建立了个人崇拜。最先批判个人崇拜的是赫鲁晓夫。”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电影接下来表现赫鲁晓夫收到儿子的阵亡通知书,然后他埋下头,呜咽起来。显然,相对电影里表现出的斯大林对儿子被捕的冷若冰霜的态度,赫鲁晓夫却更像是一个怜子的父亲。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在这一个片段之后,电影来了一段对赫鲁晓夫的终极评价。这个评价在电影频道的译制版里,原封不动地予以保留。

这段评价如下: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当选第一书记,在政治生涯中,他一贯主观武断,而这也正是个人崇拜的特征。1964年,被解除职务。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从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里删除的对斯大林的评价中,正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对斯大林的恶评,达到了苏联时期斯大林形象塑造的最顶峰。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导演奥泽洛夫拍摄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顺序是:《解放》(1970-1971),《自由战士》(1977年),《莫斯科保卫战》(1985年),《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90年)。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解放》(1970-1971)

我们注意一下,最早拍摄的《解放》中,斯大林形象还是高大威猛的。

到了《莫斯科保卫战》(与《自由战士》是同一扮演者)中,已经像一个平庸的小老头了。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莫斯科保卫战》

1990年版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里面的斯大林的形象塑造,完成是一种负面的形象。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包括结尾处,斯大林对儿子的态度,电影的目的,根本不是突出斯大林大公无私的心理状态,而是用于刻画他的冷酷无情,连儿子的生死,也无动于衷,相比于赫鲁晓夫听闻儿子战死,痛不欲生,至少在情感的维度上,斯大林也逊色于赫鲁晓夫。

当然,在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里,斯大林与赫鲁晓夫这两个一前一后的苏联第一掌门人,都采取了丑化与贬低的态度。电影里表现赫鲁晓夫在“哈尔科夫战役”已经露出颓势的情况下,对着斯大林的问询,拍着胸口,说苏军肯定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斯大林听信了他的话,从而在错误的决策道路上一错再错。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纵观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出现斯大林的场面,大致有十个段落,但出现斯大林的段落中,无一不是突出人物身上的负面元素,处处都是战役胜利的阻碍者与破坏者,有了这样的第一领导人,不知电影里的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具体如下:

一是判断失误。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开首用很大篇幅表现了白皮红心的德国军官搜集到的希特勒1942年夏季的进攻计划,当这一秘密提交给斯大林统领的大本营研究的时候,直接被斯大林给否决了。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斯大林一句话就扔掉了潜伏在希特勒身边的反法西斯正义力量冒着生死而获得的宝贵情报:“不是所有的间谍的报告都值得相信。”

电影里表现出斯大林毫无战略眼光,在已有情报明确了敌人的进攻方向的情况下,仍然坚执已见,再一次被希特勒的蒙汗药给蒙混了头脑,从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二是不懂战略。

电影里的斯大林一味强调进攻,根本不考虑避敌之锋、收缩打击的战略谋划,影片里有一场大本营决策“哈尔科夫战役”的场景,斯大林首先提出了他的强调进攻的策略,手下大将铁木辛哥投其所好,提出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斯大林不顾其他将领的理智提醒,当即拍板,决定开展日后输得一败涂地的“哈尔科夫战役”。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而电影到了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阶段,斯大林的作用,电影里就忽略不提了。

而到了反攻阶段,电影里强调了是朱可夫提出包围保卢斯的“天王星计划”,镜头里的斯大林犹如一个局外人,坐在长桌边上,听着朱可夫的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电影用以说明,斯大林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毫无贡献,只要他决策的战役,最终都以失败而终结,而“斯大林格勒战役”能够逆转战场态势,是统帅部其他将领与一线指挥员的合力作用,斯大林基本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

三是欺骗民众。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哈尔科夫战役”失利的消息传来,斯大林下令,对这场失败进行保密,不让老百姓拥有知情权,用以说明,斯大林掩盖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失利,维护自己的虚假的战争高手的形象。

四是残酷无情。

面对苏军的败退,斯大林在撤换将领的时候,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向前冲”,“撤退者一律严肃处分,送交军事法庭,以军法论处”,并成立督战队,对逃兵一律枪决。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与斯大林的残酷无情的形象相对应,电影里特意安排了狙击手这一个故事线索,影片里督战队正在枪毙逃兵,其中一个逃兵正是后来的狙击手伊万,他被刀下留人,活了下来,后来在斯大林划格勒的城市战中,展示了他狙击敌人的出色业绩。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电影里说明逃兵也能成为战场英雄,用以阐述斯大林的残酷的理念,并不符合战场上的一线灭敌原则。

五是心胸狭窄。

贝利亚在斯大林面前告状,说朱可夫变得很自大,把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他已经变得目中无人,竞敢随意指责领导。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斯大林目光阴沉地听着汇报,最终下令:“可以把它们先保存在你那儿。”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电影里的斯大林大有“秋后算账”的意思,但是斯大林并没有宽大为怀,很快对朱可夫实施了他的报复。

当朱可夫提出包剿德保卢斯的“天王星行动”计划时,斯大林表示赞同,但却把朱可夫支到其它的战线上,而由他来组织“天王星计划”。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前后对比,电影塑造了一个睚眦必报的斯大林形象。

电影里基本塑造了这样的斯大林形象,也必然会得出电影结尾部分的对斯大林的评价。

这部电影里的斯大林的扮演者阿奇尔·戈米亚什维利从头到尾,一直阴郁着一个脸,泛着眼白,阴森森地看着别人,创造了斯大林形象中最阴鸷的一个极端。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年轻时的阿奇尔·戈米亚什维利

其实,这位演员年轻的时候还是挺帅气的,只不过这部电影需要他演绎出一个与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前末世氛围相一致的历史人物,才刻意地展露出一个人物的最丑陋的一面,殊不知,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伤害的是这个国家的肌体,加速了苏联大厦的倾圮。

1990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电影频道播放时删去对斯大林评价之因

如果苏联大厦倒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带给曾经的废墟以福荫的话,那么,多少还能淡化这种“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后延伤害。但是,俄乌冲突的残酷一幕,依然在重复着斯大林指挥的卫国战争时代的血与肉的搏杀,而搏杀的双方恰恰是当年斯大林的麾下那些高喊着“为了斯大林”的一个“战壕的战友”的后人,那么,对当年斯大林的控诉付出的死亡代价,今天不能不引发我们测算一下的必要了。


标签: 1990版  电影频道  播放  删去  斯大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