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

cht 2023-06-09 11次阅读

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1)

  莆仙方言中有一些还经常活跃在群众口中的俗语、词汇、典故,它们都有来源。其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时,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为群众所“约定俗成”,而广泛流行。

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2)

  遗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记载。缺少文字相辅的方言,在长时间,广地域,多人众中使用、流传,必定会产生音变和讹变。缺乏文字标识和纠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乃至以讹传讹。这样人们语言交际,只满足于听音会意,不求付诸文字表达。“阿骚讲无字”的现象就是如此产生。这种语言与文字脱离的现象,如无缰之马,时间越长跑离越远。莆仙地处祖国东南海滨一隅,方言问题,无人去重视,去矫正。

  近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记住乡愁的热潮兴起,方言才颇受光顾。可是有些采集方言者,不深究,只是据现存之音,写不出来就以同音字代替。因此时下一些有关方言的出版物中,出现许多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文句言词。

  许多本来很精美的方言词汇,被任意扭曲变形,变得不堪入目,造成再度更严重的创伤。为此,笔者认为方言研究者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辨惑,努力恢复本来面目。

  从9月3日起,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的人民日报客户端“莆田发布”、今日头条“莆田发布”、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莆田发布”,以“《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同步转发、推送这一系列,感谢品鉴。

十八、“底人”、“底落”

  “底”字从文字结构看,从广,原始意义应当与居住有关。《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是依山岩建造之房屋。“底”字是止也,为房屋之下部。

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3)

《说文》

  可能是因为“底”的读书好听的缘故,民间喜欢借其为他义。从先秦、汉魏起民间歌谣中就有出现借“底”为“谁”、为“何”之义。假如收集先秦至唐五代乐府歌辞的《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底为”即“怎么办呢?”的意思。唐杜甫《寄邛州崔录事》:“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有底忙”即“有什么事可做呢?”宋苏轼诗:“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底”字在这些诗中都是作为疑问代词。

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4)

《乐府诗集》

  如今“底”字这一功能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了。但它却在莆仙方言中依然存在。特别在仙游民间和莆仙戏舞台上更普遍。

  例如,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访友》中山伯唱词:“跋山涉水来届者,未知祝家庄在底角?”“在底角”即为“在哪里?”“角落”是谓地方。莆田城区方言“达窝”,即“底落”的变音。“底”与“达”,声母均为d,“窝”与“落”韵母相同,“底落”与“底角”同义都是“哪里”。在仙游方言中“底”出现率更高,除了上述之外,还有“谁”,仙游人说dian,即“底人”二字快速连读的变音。

十九、“大克亏”、“伓克均”

  被一些人说是地瓜话的莆仙方言,却保留许多典奥文雅的古汉语词句,这些词句在平常讲话的时候,连文盲的老太婆都会应用。其中含“克”字词就是一例,下面略举几句:

  莆仙方言遇到有人不幸,遭遇困境,给他说句安慰话:“你大克亏。”如果看到有人平白受到欺负,就说:“我心里都不(bei)克。”仗义执言替人抱不平时说:“我看了都伓克均。”这几句中都运用“克”字。

  “克”字在字典中义项很多,上述几句中的“克”可以在经典中找到对应。

   “克亏”。《易·蒙》:“(九二)子克家。”孔颖达疏:“即是子孙能克荷家事”。“克亏”即能承受窘迫的家境。

   “不(bei)克”。《论语·颜韵》:“克己复礼为之仁。”马融注:“克己,约身也。”“伓克”即抑制不住心中不满之情。

  “伓(念lsquo;黄rsquo;的白读)克均”。《尚书·尧典》:“明俊德。”箋注:“克,能也。”“伓克均”即不能平。

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5)

《乐府诗集》 互动百科 图

  另,这里出现“伓”字,很生僻,有人说这是莆仙人独创的。其实不是,有据证明:《集韵》;伓,贫悲切,平脂並,之部。伾或作伓。

  “伓”通背(bei),背离、背叛之意。《马王堆汉墓帛书·四度》:“伓约则窘,违刑则伤。”又《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反义伓宗,其法死亡以穷。”“伓”与“违” “反”对举可知其意。

  “伓”通不(bu)。《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浙江云和畲族长毛歌》:“咸丰皇帝心伓通,出来理事人伓容。”

  把“伓”念与莆仙方言“黄”的白读同音,那倒是莆仙方言的独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也许是因为人在表示迟疑不决、或反对否定时,往往会发出此音,所以有人把这个音与“伓”字联系起来。比如问:“你去不去?”答:“我lsquo;黄rsquo;(白读)伓(bei)去”。推测备考。

二十、“蚮猴”与“轱轳吞”

  莆仙地方风味名菜中有一道,用莆仙方言称为“蚮猴”。这道菜是用鲜海蛎加适量的地瓜粉,搅匀后一个个地投入沸腾的汤汁里,煮到海蛎全部上浮,再加调料即可食用。蚮、蠔都是海蛎、牡蛎的别称(转注)。“猴”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暂且按下。

  莆仙方言中有一俗语“轱轳”。例如:我“轱轳”一下就吞下去。简称“轱轳吞”,音变为“加流(白读)吞”。(轱与加、轳与流,声母相同)莆仙方言俗语由“轱轳”音变为“加流(白读)”的还有:孩子在地上“加流车”。“加流车”即撒娇打滚。媳妇巧(猴白读)油“加流”。“加流”一说为直白多倒油;一说为倒油的声音“轱轳轱轳”和动作一圈一圈。还有变音为“滑轮”的:“滑轮砂”、“滑轮土”

莆仙话方言听力测试(莆仙方言点滴辨惑)(6)

海蛎

  莆田“蚮猴”与仙游“蠔饼”,均属地方名菜。其主要原料都是海蛎(牡蛎)。莆仙海蛎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莆籍状元黄公度廷告宋高宗皇帝:“子鱼紫菜,荔枝蛎房”为莆仙之奇。明朝理学大家莆人林光朝还说:“荔枝蛎房更好。”(见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和清陈云程《闽中摭闻》)

  注:蚮,原义为蛇蟒之类,莆仙方言借音,民间又借字,为海蛎。(莆田侨乡时报 王琛 文/360百科 图)


标签: 莆仙  方言  听力  测试  点滴  辨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