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cht 2023-06-04 9次阅读

时隔五年,《蜘蛛侠:平行宇宙》的续作,《蜘蛛侠:纵横宇宙》终于来了。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事前已经知道片子在北美收获超高过评价。

烂番茄接近200评新鲜度95%,爆米花指数维持97%,近乎提前锁定2023年度最佳。

更让我震撼的是,国内主流平台评分全在9分以上。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这是继《灌篮高手》之后,第二部主流平台开分都在9以上的新片。

上映第一天,我去看了。

尽管事先已经对这部电影有过预期,但还是被140分钟的电影内容震撼得无以复加。

看完电影,我花了半天平复心情,才开始坐在电脑前,写下这篇文章。

1

先说下我自己的第一观影感受:

这部电影其实也可以叫《瞬息全蜘蛛侠宇宙》又或者是《蜘蛛侠:我命由我不由天》。

事实证明,索尼没有把蜘蛛侠版权卖给漫威,是多么无比正确的商业决策。

什么TM的叫TM的多元宇宙?

这TM的才叫多元宇宙啊。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也许有人会不服,MCU的《蜘蛛侠:英雄无归》不配拥有姓名吗?

不好意思,它在这部电影面前,连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多元宇宙之于《英雄无归》,只是它用来掩盖苍白无力的剧本的最后“遮羞布”。

而《纵横宇宙》才算是真正把多元宇宙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视觉效果延续第一部的酷炫,动作设计也比第一部更加天马行空、眼花缭乱。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剧情从进入多元宇宙开始,就跟隔壁《速10》唐老大开着他那辆装有氮气加速的道奇一样,全程狂飙,考虑刹车的那种。

海量的细节和彩蛋一个接一个,信息量严重过载,大脑不堪重负。

经典的电车难题“救一人还是救世界”,在多元宇宙的引入下,得到了另一种角度的诠释。

格温在这一部的戏份相当多,简直可以和迈尔斯平分秋色。

个人也更喜欢她这条线里的亲情表达部分。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在如今超英电影同质化严重、只知道卖情怀出续作捞钱、多元宇宙概念沦为烂梗、剧本乏味到宛如AI所写的好莱坞大环境下,索尼用一部《纵横宇宙》的动画再次为超英电影立下标杆:

不是超英电影不行,是你(没有特指MCU的意思)的超英的电影不行。

超英电影,是时候该变天了。

2

视觉层面的东西,我不是专业的,我也没法做深层次的解读。

这些就留给专业人士去做。

我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故事上。

毕竟,视觉再好,也是要为故事服务的。

我可能是少数认为,这一部的故事比视觉要好的人。

很多人说《纵横宇宙》只是一部空洞华丽的动画,主题依然还是最老套的青少年成长烦恼,“救一人还是救全世界”的电车难题。

对此,我不同意。

恰恰相反,我认为主创正是想借《纵横宇宙》,去打破超英题材的桎梏。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蜘蛛侠,为什么能成为漫威,乃至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超级英雄之一。

源于他身上的两个标签。

第一个,平民英雄。

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原本是一名普通中学生。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有着那个年纪特有的少年烦恼。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机缘巧合之下,被一只变异蜘蛛所咬,从而成为蜘蛛侠。

第二个,宿命论。

蜘蛛侠只有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或者离去,才能真正成为蜘蛛侠。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蜘蛛侠真人电影来说:

托比版蜘蛛侠,经历了本叔叔的死,才真正领会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加菲版蜘蛛侠,拥有了超能力却救不了一生所爱。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荷兰弟版蜘蛛侠,因为一个幼稚的想法引发多元宇宙危机,最终不得不让所有人忘记他的存在。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观众之所以能跟蜘蛛侠共情。

是因为紧身衣之下,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私心和纠结。

而这样的超英,在近几年的超英电影里,几乎绝迹。

放眼望去,满屏幕都是追求更强超能力的神仙英雄。

偏偏主创还要观众,强行与这帮强者共情,去理解这帮神仙英雄内心的苦与痛。

这般按头安利,观众自然共情不了,难以卖账。

那也是为什么蜘蛛侠虽然诞生了这么多年,但每一次出新作,仍然能掀起一股热潮原因。

回到电影,主创其实就是要借迈尔斯这个角色,去打破所谓的“蜘蛛侠宿命论”。

米格尔他看到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活得很幸福然后死了,所以自己去顶替他。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结果导致那个宇宙坍塌。

之后,米格尔就创建了蜘蛛侠联盟,监视各个宇宙里的蜘蛛侠。

最终米格尔得出结论,蜘蛛侠亲人必须死去,否则他所在的宇宙就会坍塌。

其他蜘蛛侠似乎也都默认了这个结论。

因为通过米格尔给迈尔斯展示的织网中可以看到,我们熟知的那几个宇宙的蜘蛛侠,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

然而,等米格尔问迈尔斯:

“你要救一个人,还是救全宇宙。”

迈尔斯的回答,出乎了米格尔的预料:

“我两样都能救。”

有网友看到这里就吐槽迈尔斯,太年少气盛。

目睹了印度宇宙坍塌仍然不死心,执意要拯救自己的父亲。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我反而觉得,迈尔斯的反应,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迈尔斯的成长环境,是跟其他蜘蛛侠不一样的。

他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

在第一部大战结束后,父亲在电话里对迈尔斯表达了歉意和爱意。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是爱,让迈尔斯真正觉醒,变得自信,从容地穿上紧身衣,成为蜘蛛侠。

没有苦大仇深的社会责任,有的,只是想守护好这个小家的觉悟。

到了第二部的第一幕,主创更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现迈尔斯一家人的相处细节。

母亲和迈尔斯的天台谈话让我印象深刻。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也许是我自己身份发生了转变,现在会更多地代入到了父母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会更加地被母亲的话所打动。

对为人父母者和青春期少年各自的向往和困惑,电影刻画得足够细腻真挚。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部分剧情乏味冗长,但我觉得,如果你真的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情节,去走进以及了解迈尔斯跟他的生活后,你就不会对他最后做出的决定表示质疑了。

这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拯救不了自己爱的人,拯救世界又有什么意义。

3

关于这个宿命论,我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目前关于这个宿命论,只是米格尔一家之言。

他只是目睹一个宇宙因为自己崩塌,他就开始变得自以为是,觉得不能偏离宿命设定的算法。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如果万一,这只是他的谎言呢?

他只想用这个谎言,来说服其他宇宙的蜘蛛侠加入联盟,从而为自己所用。

那么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

另外,变量并不只有迈尔斯一个,还有格温。

当格温回到了自己宇宙之后,她发现父亲因为她已经辞职了。

如果说警长事件是蜘蛛侠必然要经历的,那现在格温父亲不是警察,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触发警长事件?格温也不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父亲?

反过来思考,如果当初格温没有加入蜘蛛侠联盟,是否就一定会发生警长事件?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当初执意要带走格温的蜘蛛女侠,她的动机就值得深究了。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她是否也对米格尔提出的那套宿命论持怀疑态度?

所以才会带走格温,避免她的父亲最终因她而死。

如果最后格温父亲没有死,那宿命论是不是就不攻自破了?

因为宿命论这个东西,跟多元宇宙的存在是相违背的。

不可能每一个宇宙的蜘蛛侠都要经历同样的悲剧。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如果是,那这个多元宇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无限可能,才是多元宇宙的魅力所在。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当然,因为这部电影还没有真正结局,这一部只把故事讲了一半,真正的结局在下一部。

以上也是我的猜测,不一定对。

有不同意见的话,请务必相信你自己,你就是对的。

END

2018年《蜘蛛侠:平行宇宙》是当年评价最好的商业大片,并且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

现在的续集《纵横宇宙》评价完全不输当年的第一部。

奥斯卡历史上拿了最佳动画长片奖的续集作品,至今只有《玩具总动员》系列。

《纵横宇宙》和“蜘蛛侠宇宙”系列是否会打破这个局面?

现在的压力给到漫威这边了。

索尼真个“养父”,对待“养子”的态度,显然比“生父”漫威好不少。

滚导在漫威的最后一部作品《银护3》成《复联4》之后最佳;

DC《闪电侠》前期试映好评不断。

《银护3》之后,下一部漫威电影是《惊奇队长2》。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超级英雄电影最后的“遮羞布”,被《蜘蛛侠:纵横宇宙》撕下了

光是预告片就很难平……

漫威要是继续摆烂下去,到时除了迪士尼,谁拍超英电影都要比漫威好了。


标签: 超级  英雄  电影  后的  遮羞布  下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