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读书生活:1976年去世当天,还读书近3个小时

cht 2023-05-11 4次阅读

人类浩瀚历史中,历代伟人层出不穷,他们秉承着各自的使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人们很难找到铸造伟大人物的原因,但是如果说他们有唯一的共同点,那就是读书。

毛主席尤其爱读书,可以说,书籍蕴藏的智慧是成就他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书贯穿了毛主席的全部,他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总结出的读书心得,读书方法和读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书籍蕴藏着作者在特定时期里的感悟和思考,读书时,人的精神就会超出本身,达到与作者跨越时空的碰撞和探讨。

毛主席的一生,是与书相伴的一生

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沉迷在读书的快乐中了。

他是湖南图书馆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其中。

青年毛主席认为,中国人要想搞学问,经史子集合计七十七种书是必须读的。

带着这样的目标,他们一边与朋友书信往来,交流读书的体会感想,一边不断探索新书。

虽然直到这段时期结束,他未能读完这些书籍,但是也完成了大半,积累了深厚的文化修养。

从康有为、梁启超等有志之士的著作开始,一直上溯到史记记载的炎黄本纪。

期间无数孔孟儒学,诸子百家,乡志野史,奇闻异事,他都有所涉猎。

后来毛主席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思想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将目光投向国外,研读马列经典。

毛主席读书从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如他在少年时期,能够在闹市上专注于读书。

长征期间,被左倾思想影响的博古,李德等人排挤毛主席,加之长征的艰苦,种种因素下,毛主席依旧坚持读书,坚持将自己的思想一步步升华凝练。

这段时间里,毛主席身体虚弱,只能躺在担架上、靠在马背上读书。

在缺少粮食的毛儿盖,他让秘书为他炒些麦粒放在口袋里,边吃边读。

一边抵抗着疾病,一边忍受着饥饿,毛主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完了《反杜伦论》《国家与革命》等等。

他在读书的同时,不断梳理自己的思想,写下了许多著作,为党的斗争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因而延安成了毛主席读书的一个高峰。

住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毛主席坚持阅读了政治、历史、军事等多方面的书籍,为他以后的领袖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当时毛主席已经有了专门为他整理图书的工作人员。

为了防止日军的飞机轰炸对书籍的破坏,工作人员把毛主席要读的书籍装在大箱子里,存在很深的窑洞中。

后来毛主席从延安向北京转移,抛下了很多的东西,唯独对自己阅读过的、批注过的书籍念念不忘。

虽然绝大部分都被带走了,但是仍有一些书被留在了那里,还有一些则遗失了,毛主席为此深感遗憾。

延安时期里,毛主席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书籍,逐渐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个思想早在长征途中就有了萌芽和实验,但是在延安的阅读生活里,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情实际、历史精神融会贯通。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在陕北想要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时局概况,就通过各种渠道,想尽办法弄到了些国民党的书报来阅读。

可以说,毛主席读书是不受到任何界限的束缚的,所谓“博览群书”无外如是。

菊香书屋里的十万卷书,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来源

建国以后,毛主席有了自己的专门读书的地方:中南海菊香书屋。

当时毛主席想要让助手把建国前商务印刷局全部的出版书都弄过来,但是这个工程量显然有些巨大,一直到他逝世都没有完成。

即便如此,毛主席也在书屋里放置了大量的书籍,菊香书屋共有10个书架,藏书多达十万册。

书目广泛,种类俱全,简直是一个小藏书馆。

但是当时的毛主席依然经常去北京图书馆借书看,北京图书馆换了新的借书证之后,毛主席的助手还专门去给他办了一张。

图书馆工作人员出于尊敬,特地给毛主席办了一张“一号借书证”,至今这张借书证依旧完好地存放在毛主席纪念堂。

随着毛主席逐渐步入晚年,新中国也越发稳定,他得到了更多的闲暇去读书。

白天,毛主席接见外宾、批阅文件,晚上就自己在书屋里读书。

毛主席对卧室要求十分简单,甚至有时候指定要朴素的设计。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入住香山,还专门批评了工作人员给他准备的弹簧床,只要木板床。

但是这样一位人物,对卧室的藏书比其他任何人都要讲究。

简单的木床一侧排满了书架,另一侧是一张小桌子,方便他在床上看书。

对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单从卧室来看,毛主席都更像是一名学者。

毛主席开阔的胸襟和视野,与他读书的取向范围相辅相成,读书造就了他大思想家的气魄,他的胸怀也让他得以阅尽万种书。

但是毛主席并不是随便读书,而是带着明确目的,有一条主线贯穿的。

在不同的时期,毛主席的主要读物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从国内时事,中国历史,外国史,马列主义思想,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书籍,他都有所涉猎。

毛主席这种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不能囿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定位标准来读书。

读书时,思想是没有任何条件束缚的,否则见到的天空怎么会更加旷远?

毛主席晚年身体一向不大好,尤其是长期在艰苦条件下读书,对他的眼睛伤害很大。

毛主席因此患了白内障,视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开始是看不清小字,他让人专门印刷大字版的对应书籍。

后来彻底地不能分辨字迹,他就找人读给他听。

听书时,毛主席觉得太麻烦人,又不好方便自己批注。

1975年,毛主席找医生做了治疗白内障的手术。

手术后第二天,终于有一只眼可以看清东西,毛主席就迫不及待地读书。

后来毛主席重病缠身,那时的他已经身患心脏病、支气管炎和腿浮肿等多种疾病,尤其是周恩来等革命友人去世之后,身体条件越来越恶化。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因严重病危被送到重症监护室。

毛主席在病房里,负担着前所未有的病痛折磨,但是再可怕的风暴也难以击倒他的意志力。

由于支气管炎严重,毛主席无法自主维持呼吸,需要依靠吸氧机。

除了长长的输氧管,他身上还有监控心率的护导线;维持血压的静脉输液管,保持营养供给的鼻饲管等。

这些仪器导管在维持他生命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毛主席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虚弱的身体让他十几次陷入昏迷,但是他都凭借着顽强的斗争意志醒了过来。

在对生命力反复地争夺中,毛主席每次醒来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工作人员更是眼都不眨地时刻盯着仪器,不敢有一丝的疏漏。

又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的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示意要看书,奈何这股劲实在微弱,即便是凑到耳边也听不清楚。

工作人员随即拿来纸和笔,毛主席有些着急地在纸上划了三道横线,众人仍是一头雾水。

毛主席又在木制的桌子上敲了三下,工作人员对此依然感到十分困惑。

突然,一位长期陪伴他的工作人员想到毛主席是不是要看三木武夫的书,在询问之后得到了毛主席满意的微笑,有人立刻取来了《三木武夫及其政见》并手持着让毛主席观看。

三木武夫是当时竞选日本首相的日本内阁大臣,毛主席选择看他的书,显然是想了解三木武夫,以推断他能否担任日本首相,以及如果他当选之后,日本的局势会怎么变化。

毛主席在生命垂危之刻,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家事,而是国际社会的问题,他还想再为新中国思考一次,贡献一次自己的伟大智慧。

在得知毛主席要看的书是这本之后,所有工作人员都不由自主地落下了眼泪,深深被这位伟人的胸怀思想感动着。

《三木武夫及其政见》是毛主席看过的最后一本书,9月8日,毛主席从昏迷中醒过来了11次,每次都是抓紧时间看书、看文件,抓住每一秒钟了解新变化。

书是由工作人员用手托着的,毛主席总共读书2小时50分钟,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一代伟人与天斗,与地斗,最后一次看书,他只读了7分钟就又昏迷了过去。

当晚,毛主席挣扎着醒来,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医生们忍着万分的悲痛,使尽了毕生所学,进行了数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但是毛主席依旧昏迷不醒,最终与世长辞。

《三木武夫及其政见》还放在床边,伟大的心脏却永远停止了跳动。

学习毛主席读书的精神、方法与态度,建设书香社会

二战以来,世界上各国领导人都没有毛主席更爱读书,当时的美国总统藏书也仅有5万册左右,而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却有着近十万册藏书。

其中他批改过的书就有1300多册,他去世后,专门负责整理他的藏书的工作小组花了近三年才将其全部归类完成。

今天,我们仍然在社会上提倡热爱读书,终身学习。

不读书,思想就难以进步,更不能产生新的精神力量。

截止2019年末,全国共拥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涵盖了各省市县,并在全力推广图书馆进入小区、乡镇村庄。

这些图书馆共有藏书合计高达11亿本,并且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增长着。

如果毛主席能够再看一眼现在的中国,这也许会是他最感到欣慰的地方之一吧!

毛主席早年就提出“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在代表着“体魄”的军事、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做到“思想”的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风气风貌。

读书是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进行的自主学习。

如果说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基础文化修养,那么读书就是增加附加值。

读书是见效最快,效果最佳的提高自我的方法。

目前我国营造的书香社会效果十分显著,每年全国图书馆累计发放了超过8500万个借阅证,累计流通人次超过了9亿次。

关于读书的活动也在增加,这些活动不仅号召了更多的在接受教育的人去读书,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没有读书意识的人去看书。

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发展,给了原本无书可看的人看书的机会。

人们在学习毛主席的读书精神的同时,更要学习毛主席的读书方法,以将书中的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转化。

毛主席的读书习惯是泛读与细读结合,又以细读为主。

对于那些服务于当下,有益于长远的书,他通常会反复读上好几遍,有时候还要加以批注。

而对于那些娱乐性的书籍或者对当今意义较小的书,毛主席都会大致浏览一遍,扼其关键即可。

据说,毛主席从十几岁就开始读四大名著,直到去世前仍在一遍遍地品味,其中又以红楼梦为最。

毛主席痴爱红楼梦,曾经骄傲地说,我们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以及有一本红楼梦之外,没什么优点了。

有品味、有方法、有毅力地去读书,这就是毛主席教给后人的读书智慧。

即便是著述立作之人,也要博采众长,汇集诸家智慧于一身,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有血有肉的书籍。

而不读书的人,究其一生也难以想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点难以连成线,两个点有一条线,四个点有六条线,点越多,能够产生的线会呈几何倍的增长。

每个点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书就是将点连接起来的线条,读的书越多,占据的面积就越大。

最终星子汇成星河,一个人的思想就能自成一个世界,甚至一个宇宙。

毛主席就是在浩瀚星图中,从一个点开始,拥有着最多星点的人。

他不是天生就如此伟大,而是在无数次地读书学习和实践中摸爬滚打,凭借勤奋的努力发展起来的。


标签: 毛主席  读书生活  1976年  去世  当天  读书  3个  小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