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的精彩人生

cht 2023-05-11 4次阅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

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

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唐高宗李治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高宗李治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

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

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

”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立为皇储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

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

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

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

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

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

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

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

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

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

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登基为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

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

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

六月十日,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

以二人为辅政大臣。

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

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

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

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

”唐高宗听从。

八月,河东发生地震,唐高宗下诏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免当地赋税三年。

同月,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昭陵。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

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赠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赠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庙庭配祭。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

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

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

七月,沙钵略可汗攻入庭州,唐高宗派遣梁建方率军征讨。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

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

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

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贬。

经过此事,唐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废王立武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

同年,百济侵犯新罗边境,兼并新罗大片领土,新罗派使者金法敏恳请唐高宗“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

高宗于是诏令百济国王曰:“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籓(新罗)!王(百济国王)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

”然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无战争之劳。

”若不从命,便支持新罗同百济决战,“亦令约束高丽,不许远相救恤。

高丽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诸蕃渡辽泽入抄掠。

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

她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

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

而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

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

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

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我仁孝的儿子儿媳,如今就托付给两位爱卿了。

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高宗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后可以不用愁了。

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

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

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

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

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

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

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

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为高宗选择的,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换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氏。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

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

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

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

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永辉治世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

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

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

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

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

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

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高宗曾下诏实行。

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

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加严重,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

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怎么能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

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患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

李治因患病而终止。

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

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683年)。

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

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

园陵制度,务以节俭。

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

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李治的功过得失与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唐高宗李治的知名度似乎不是太高。

这倒是不因为他的平庸,而是他的前任和后任太过耀眼。

前面是与秦皇汉武并肩唐太宗李世民,后面是几千年历史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夹在尴尬的历史中间,纵使唐高宗李治也是雄才大略建树颇多,也只能默默无闻了。

但唐高宗李治其实算得上一位功业非凡的皇帝。

公元650年,唐高宗派大将高侃平定漠北,擒车鼻可汗;从公元655年至668年,先后派刘仁轨、李勣等出击高句丽和百济,663年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668年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完成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位雄主一生未完成的遗憾;公元657年,派大将苏定方等灭亡西突厥,拔掉唐帝国的军事大患,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政治上,李治对太宗时期好的政策萧规曹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颇有贞观之治的遗风。

未及正式登基就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即位后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公元651年9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

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诏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公元652年,组织编撰完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公元674年,李治接受武则天的建议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后来日本派出多批次的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也将“天皇”这一称号用作君主的尊称,并一直使用至今。

另外从法律执行角度来看唐高宗李治,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守成之君、明君。

唐朝前期其他时期刑事司法制度的执行情况也较为理想。

唐高宗时,他“遵贞观故事”, 重视贯彻执行贞观时确定的刑事司法制度。

在他即位之初,被囚禁和处以死刑的人数都很少, “见囚五十余人,惟二人合起” 。

以后,当出现新编的、与刑事司法相关的《法例》“烦文不便” 时,唐高宗及时加以纠正,明确“非适今日,速宜改辙,不得更然。

”于是, “《法例》遂废不用”。

武则天当政时期,出现过“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 的情况,酷吏周兴、来俊臣也“相次受制,推究大狱”,“前后枉遭杀害者,不可胜数”。

唐朝的刑事司法制度曾一度遭到破坏。

可是,以后徐有功等正直官吏“每日与之廷争得失,以雪冤滥”,致使武则 天觉醒,于是“俊臣、弘义等伏诛,刑狱消息” 。

唐朝的刑事司法制度又得到恢复性执行。

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冤狱,又能自己进行平反,亡羊补牢,恢复刑事司法制度的尊严,也可以说是,这一制度执行情况较好的一种表现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位足以堪称是雄才大略的帝王,然而历史评价却是极低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武则天的称帝为后世儒学大家们所抨击,而高宗被作为这一事件的源头,自然也不会得到大儒们好的评价。

高宗一生短暂却辉煌,荡平西突厥,收服波斯,唐朝版图达到鼎盛,延续贞观盛世图景且有超越之意。

制永徽律疏,被后世称为唐律疏议,流传千古。

如此一个明君,却被儒家之笔刻画成庸碌无能之辈,着实是儒家之耻。

揭秘: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而且是从小就被唐太宗带大的,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649年)登基,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按理说,这个皇帝应该还是挺能干的一个人,但是,奇怪的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都不怎么高,相反的还很低。

世人对唐高宗李治的看法,大多是善良、仁慈、正直、懦弱等,认为他是一个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的男人,而且还让自己的妻子成为一代女皇,典型的耙耳朵。

但是,你不知道的唐高宗其实是这样的。

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领土范围是最大的。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末期,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利的情况了,他能够力挽狂澜,不仅解决了贞观之治的遗留问题,还开创了“永徽之治”。

在唐高宗登基的时候,江浙一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高宗还没正式登基,就发布“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另外,唐高宗还知人善用,他发掘了一大批人才,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他政治之路上的中坚力量。

可见,他还是有治世之能的。

一个君王,要管理好国家,怎么可能全靠一个人,所以,他有发现人才的眼光,这一点是帝王极为重要的一项条件。

一个有作为的君王,必定是有取舍之心的,而且懂得如何取舍。

唐高宗在他的帝王之路中做的最大的选择大概就是将自己父王的小妾武媚娘纳为皇后了吧!本来按照唐代后宫之例,皇帝驾崩后,后宫诸位妃嫔都必须削发为尼入感业寺,一直到死。

但是,李治早在太子之时就对武氏心生爱慕,于是,在自己父皇驾崩后,他并没有遵从礼制让武氏一直待在感业寺,反而提出,要接武氏入宫,成为自己的老婆。

连父亲的女人也敢染指,这样的人,你说他是烂好人谁信?

还有,在武则天入宫后,她将李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斩去四肢,泡入酒内,面对这样残忍的武则天,李治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但是,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事事都听从武氏的意见,你要知道,他在位时曾平定漠北,大破百济与倭国联军,灭亡高句丽,灭亡西突厥,大扩中国版图。

他并不傻,怎么可能将江山拱手相让。

在“二圣”的权力分配上,李治也握有绝对的主动权,大部分时间里,武则天的权力是由李治授予。

虽然《旧唐书》称各全国的事情都让天后给办了,痛恨武则天的《新唐书》更称“政归房帷”。

事实上,当时朝中重臣的简拔任用,基本都由李治一人决定。

而决定权力归属的核心砝码——军权,更是从头到尾都由李治牢牢掌控。

在李治执政期间,风眩病症渐渐严重,常常头痛难耐,眼睛看不见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务工作,也渐渐得到越来越大的权力。

尽管如此,除一次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外,她从未真正干预过军事。

683年,56岁的李治挂掉前留下遗诏让儿子继承皇位,并在遗诏中称:“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若非武则天是个女人,这已经是刘备托孤一般的历史佳话了。

能将一个野心这么大的女人管得这么好,李治能是烂好人?妥妥的一个充满了心机与智慧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的父亲是谁?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同年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唐高宗李治的母亲是谁?

文德皇后长孙氏、又名长孙无垢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

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

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

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

仅存《春游曲》一首。

唐高宗李治的哥哥有哪些?

1、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

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

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

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

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

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

后因李承乾有足疾,太宗对四子李泰又过分宠爱,而使李泰萌生了夺东宫之心。

李承乾怕因此被废,于是于贞观十七年(643)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但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

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

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唐玄宗赠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

2、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母后宫宫女)

3、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

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

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4、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

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

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

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

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

5、李佑,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

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

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

长史屡谏不听。

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

贞观十七年,李佑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

结果李佑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

国除。

6、李愔,唐太宗第六子。

贞观五年,封梁王。

七年,授襄州刺史。

十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

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

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7、李恽乃太宗第七子。

贞观五年(六三一)封郯王,十年(六三六)改封蒋王,安州都督。

恽好聚敛,尤造器物服玩,永徽三年(六五七)徙梁州都督,装车四百辆,沿途护送,州县不堪其劳。

有司弹劾,高宗特宥之。

上元元年(六七四),迁箕州刺史。

州录事参军张君彻等告恽及子汝南郡王炜谋反,高宗令通事舍人薛思贞驰传验按,十二月,恽惶惧自杀。

高宗深痛惜之,斩君彻等四人,赠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李治的妻子有哪些人?

1、王皇后(?—655年),为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

贞观年间,选为晋王妃。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因而被册封太子妃。

永徽元年(650年),册立为皇后。

王皇后性情耿直,不能委曲己意而奉承唐高宗;而其母柳氏及舅舅柳奭入宫从不行礼。

永徽六年(655年),因施“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而被废为庶人,不久之后,武则天令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缢杀。

初囚,王皇后和萧淑妃对武则天大骂,武则天令人杖王皇后及萧淑妃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说道:"令此二妪骨醉!",王皇后和萧淑妃数日而卒。

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

2、武则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达几十年,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氏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号“武媚”。

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

她与当时的王皇后、萧淑妃产生后宫矛盾。

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广涉文史,富有智谋。

武则天做为皇后之后不久,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有时便委托她处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势日盛。

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

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

同年九月,她将旗帜改为金色,东都洛阳改称神都。

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降李旦为皇嗣。

  

武氏晚年宠爱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二张,逼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即位,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后人因而称她为“武则天”。

其于同年十一月去世。

3、萧淑妃(?~655年),名字不详,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唐高宗李治妃嫔。

出身顶级门阀兰陵萧氏,齐梁皇室后裔。

嫁给太子李治,受封良娣,深得宠爱。

唐高宗登基,晋位淑妃,是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高安公主生母。

永徽六年,坐罪废为庶人,不久之后,武则天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缢杀。

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

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有哪些?

李弘(653~675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一代女皇武则天长子,唐朝第一位死后追封皇帝的太子。

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

显庆元年(656年),册立为皇太子。

孝顺仁德,体恤民情。

建议修正不合理的律法,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组织编纂《瑶山玉彩》,深得唐高宗宠爱。

上元二年(675年),随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时年二十三岁。

唐高宗和武则天悲痛不已,追赠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恭陵。

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尊上庙号为义宗。

开元六年(718年),嗣子李隆基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祭祀。

2、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

永徽五年腊月(655年1月)出生,初封潞王。

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

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

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685年),诏复雍王爵位。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司徒官爵,以亲王礼陪葬乾陵。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


标签: 唐高宗  高宗  李治  精彩  人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