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之武悼天王冉闵杀胡令灭石氏羯胡

cht 2023-05-09 9次阅读

上一集说道后赵石勒死后,石虎行暴政,又好巡游,每次都到长江边乃至;东晋方面屡次出兵,但都没打赢,于是主政大臣庾亮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北伐,驸马恒温此时也加入他军中,不料,340年庾亮突然病逝,东晋只好罢兵;(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母亲庾皇后,为庾亮的妹妹,下嫁桓温;因王导告知西晋得国不正,痛哭流泪的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公主)

我见犹怜的典故

恒温之父为东晋重臣-桓彝,来自谯郡桓氏(安徽怀远县),南渡后跻身江左八达之列,曾帮助晋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而桓温是桓彝的长子

晋书:“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

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后来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杀害,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3年后,果然手刃凶手一家,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庾太后便将公主许配给他,加封为驸马都尉,先出任琅琊内史, 345年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

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益州 氐族首领李特起兵,297年攻下汉中,304年李特之子李雄攻下成都,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大成,338年李特之侄儿李寿继位,又改国号为汉。

历称成汉,李寿死后,其子李势于343年继位

35岁的桓温出镇荆州后,听说隔壁邻居成汉日渐衰微,皇帝李势荒淫无道,于是打算讨伐。

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复,便率军西进,东晋君臣震惊,因为他一共才1万兵力,成汉李特起兵造反的时候就已经有10几万精锐的氐族大军,何况现在子孙三代已经营了45年,这不是去以卵击石嘛?!朝廷官员们都默默的写好挽联,准备给驸马爷开哀悼会了

说实话,历史有时候确实诡异,先是恒温胆大,全军从江南深入,一路没有抵抗,成汉主将判断失误,大军沿江北一路狂奔,等发现晋军师,恒温已经逼近成都城仅10里了,江北的敌人主力士气大乱,居然在回师途中自行崩溃瓦解了;

接着,成都城下,两方决战到天黑,成汉军开始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东晋的参谋长当场战死了,主帅恒温准备撤退,赶紧下令鸣金收兵,没想到由于敌军箭已经射到眼前,所以司号手慌乱中就误击了前进鼓,

这下突然吹响集结号,晋军以为援兵来了,奋勇向前,居然一举攻入了城中,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恒温侥幸获胜,准备焚烧成都后撤兵,没想到李势派人送来投降书,桓温马上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投降,将李势送往建康,将成汉旧臣任命为参军,讨平了一些小规模叛乱后,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便班师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45年的氐族成汉政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灭亡了,“桓大司马平蜀,以李势妹为妾。

桓妻南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刀率数十婢往李所,因欲斫之。

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丽,乃徐下结发,敛手向主曰:‘国破家亡,无心以至今日;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

’神色闲正,辞气凄惋。

主乃掷刀,前抱之曰:‘阿姊见汝不能不怜,何况老奴。

’遂善遇之(《妒妇记》;

按道理此时南方的东晋恒温应该闪亮登场了,但由于晋书后赵这集的拍摄现场有一个死不掉的配角演员,导演只好把镜头切换回北方了;

公元(349年)正月,后赵皇帝石虎重病,前太子石宣手下的东宫高力护卫都督梁犊等十几万东宫旧部被发配西凉,(所以唐玄宗的高力士其实不一定姓高,高力实际是东宫太子卫队的名称)不满,于是起兵反叛,自称晋朝的征东大将军;

《资治通鉴》记载:高力皆多力善射,一当十馀人,虽无兵甲,掠民斧,施一丈柯,攻战若神,所向崩溃;戍卒皆随之,攻陷郡县,杀长吏、二千石,长驱而东,比至长安,众已十万。

占长安,出潼关,直下洛阳,兵锋甚劲,李农(原乞活军的班底)率石闵等率步骑十万讨之,也不能胜;

当时石虎已经卧床不起,当时大为恐惧,只能召雇佣军来了,于是羌族的首领姚弋仲与氐族的首领苻洪,协助燕王(母贱史料未留其名,疑同为石遵石邃的废皇后郑樱桃)石斌,率部支援,共同围剿梁犊。

《资治通鉴》对此有一段精彩描述:犊遂东掠荥阳、陈留诸郡,虎大惧,以燕王斌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统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车骑将军蒲洪等讨之。

弋仲将其众八千余人至邺,求见虎。

虎病,未之见,引入领军省,赐以己所御食。

弋仲怒,不食,曰:“主上召我来击贼,当面见授方略,我岂为食来邪!且主上不见我,我何以知其存亡邪?”虎力疾见之,弋仲让虎曰:“儿死,愁邪,何为而病?儿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既为逆而诛之,又何愁焉!且汝久病,所立儿幼,汝若不愈,天下必乱,当先忧此,勿忧贼也!犊等穷困思归,相聚为盗,所过残暴,何所能至!老羌为汝一举了之!”弋仲性狷直,人无贵贱皆汝之,虎亦不之责。

于坐授使持节、征西大将军,赐以铠马。

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否?”乃被铠跨马于庭中,因策马南驰,不辞而出。

遂与斌等击犊于荥阳,大破之,斩犊首而还,讨其余党,尽灭之。

(羌族 猛将 姚弋仲 老当益壮)

公元349年4月,石虎病逝传位于幼子石世,羌将姚弋仲和氐王苻洪平定后赵梁犊之乱后,与石虎第九个儿子彭城王石遵在李城(河南省温县)相遇,这两个雇佣军首领是老狐狸,鼓动石遵,要他带兵回朝争夺皇位,于是石遵令石闵为前锋,并许诺:“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

石闵,小名棘奴;其父冉良,从小逃难时加入了并州乞活军;(公元310年),七月,石勒大破乞活军,当时他年仅12岁;石勒将冉良改名叫石瞻,后来让石虎收为义子;(323年) 石瞻随石虎攻前赵之战中阵亡,留下孤儿石闵,于是石虎当做孙子收养,长大后,石闵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深受石虎宠爱,视为己出,常呢称他;所以石闵相称石遵为叔父,由于石遵没有儿子,所以石闵这孩子听说要被立为太子,非常高兴,卖命的为之冲锋陷阵,消灭政敌;

但石遵违约了,349年五月攻进邺城,夺权继位之后,石遵立了燕王石斌的儿子石衍为皇太子,恢复了其母郑樱桃的太后之位;石闵估计进城前就和部下说好了,进城后要给他们加官封侯,不料他的提拔名单报给石遵,反而都朝廷被降级了,连石闵自己的兵权都给削弱了;石闵和手下感觉受骗上当了,都很怨恨;

大臣们劝石遵早点杀掉石闵,以免后患,但由于石闵是家庭成员,于是他们开会讨论:

349年的十一月,遵召义阳王鉴、乐平王苞、汝阳王琨、淮南王昭等入议于郑太后前,曰:“闵不臣之迹渐著,今欲诛之,如何?”鉴等皆曰:“宜然!”郑氏曰:“李城还兵,无棘奴,岂有今日!小骄纵之,何可遽杀!

太后认为石闵拥戴又功劳,只是有点小傲骄,不同意杀他;石鉴回家后,决定利用一下这傻侄儿以便登上皇位,于是就派人告诉石闵;

石闵就找来乞活军的头领李农等人,逼着他们一起造反,于是攻下南台的如意观(石遵为什么住庙里面呢,是因为他称帝的第7天,正值夏天,突然降冰雹,闪电引发大火,邺城连烧了一个月,宫殿都烧光了,所以搞政变的人必须注意避雷和消防措施);杀了石遵和郑太后,太子石衍和一干反对石闵的大臣之后,石闵立石鉴为皇帝;

皇帝石遵被杀,这下捅了马蜂窝,氐人首领蒲洪首先,在枋头城(今河南鹤壁)开始聚集,准备叛乱,邺城的氐族部队也冲关出城去会合;羌族的姚弋仲和石虎的后人都与他联军,要进攻邺城诛杀石闵;而石鉴的手下也在邺城内对石闵发动偷袭;

石闵消灭了城内的敌人后,发现进攻他的都是羯胡的军士人,于是下令:不准胡人拿兵器,之所以下个命令,估计是因为氐,羌,羯,匈奴各族的联军对邺城已经形成合围之势,他必定是先封存武器库,想在城内肃清一下各部队中的内应之敌,不料因此引发了骚乱,胡人纷纷冲关翻墙跑出城外;

《资治通鉴》: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

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资治通鉴》曰:“近日孙、刘构逆,伏诛,良善一无预也。

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

敕城门不复相禁。

”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这下好了,汉军民从方圆百里纷纷进城表示对他的支持,而胡人,羯人则,蜂拥出城;

大家注意“填门”2字,说明这命令执行没多久,石闵一看这跑路的胡人这么多,认为这些人都不能为之所用,再一次把命令改了:

《资治通鉴》闵知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一日之中,斩首数万。

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以上就是传说中的杀胡令了,邺城周边由石闵带队,赵人文武官员和军队斩杀胡人和羯人,并且以首级论功行赏;第一天就杀了数万,随后扩大至周边乡镇,一共杀了20几万人,抛尸荒野,石闵还传书给各地的汉军将帅,让他们也统一相应,有些高鼻梁,毛发浓密的其他民族也被误杀了一大半;

350年的春天,石闵杀了石鉴,称帝,改国号大魏,改回汉姓:冉闵;立16岁的冉智为太子,宣布大 赦,不过他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居然没有人承认他,;

《晋书》永和六年,杀石鉴,上尊号于闵,闵固让李农,农以死固请,于是僭即皇帝位大赦,国号大魏,复姓冉氏,子智为皇太子,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很诡异的事件,就是晋书记载: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

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朝廷不答。

闵诛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

就是说冉闵处在被包围的形势下,于是派人送信给东晋,要求出兵,东晋朝廷没理睬他;但后面就记录了他杀掉了刚刚被封为太尉和齐王的将军李农和一群官员;但没有说明理由,我猜测是2个原因:

第一就是邺城官员有不少人支持李农,否则冉闵称帝前,不会假装让给李农,现在担心他功高震主,所以先下手,但没有证据定其罪名属于滥杀,所以史书无法记录;

第二就是李农和冉闵的父亲虽然都是乞活军出身,但之前的屠杀胡羯的行为是李农为首的汉人武装主导,以为东晋会支援,没想到汉人政权完全不理他,冉闵从小在羯胡家庭成长,此时他又想改变政策,寻求羯人和胡人的支持,因此杀了李农和一群汉族官员,清理绊脚石;

《晋书》记载接下来他封儿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这个官职(胡人的官位相当于各部落首领的总司令),起码说明他不再坚持杀胡,政策肯定是转向了;

《》资治通鉴》有记录了他杀掉进谏的光禄大夫一家的细节:

官员冉闵拜其子冉胤为大单于,而以降胡一千处之麾下。

韦謏谏曰:“今降胡数千,接之如旧,诚是招诱之恩。

然羯胡本为仇敌,今之款附,苟全性命耳。

或有刺客,变起须臾,败而悔之,何所及也!古人有言,一夫不可狃,而况千乎!愿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深思圣五苞桑之诫也。

”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

司马光认为此时的冉闵是志在绥抚,就是用绥靖政策,试图安抚胡羯,结果证明了韦謏的预言,冉闵的大军一离开邺城,降胡马上叛变,并将冉胤抓走杀掉,而由于没有听从大将王泰的建议,其主力部队在襄国城下,被羯,羌,氐人的联军,四面围攻, 冉闵丢下大部队,仅带出十余骑偷偷潜回邺城,其主力军死了十几万,多年忠于他的宿将全部阵亡;

这时候冉闵找氐族的将领王泰求助,遭到了拒绝,愤怒的他,再次改变其国策,《晋书》闵怒,还宫,顾谓左右曰:“巴奴,乃公岂假汝为命邪!要将先灭群胡,却斩王泰。

”,从石虎去世349年到351年2年时间,后赵地区基本上每月都在打仗,自青州、雍州、幽州、荆州迁徙来的汉人和胡人由数百万,纷纷逃回本土,难民们互相攻杀,加上饥荒和瘟疫,死亡人数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农业基本荒废了,邺城最惨,以至于后来被燕军围困时,城内发生了人相食,甚至连宫女都几乎给吃光了;

冉闵不停的战斗,虽然扑灭石虎子孙的多次反攻,但由于无粮草供应,又没有友军支持,到了后期,他就和盗匪差不多,带着军队四处掠夺,基本快成乞活军了。

辽东的鲜卑部落乘机以东晋安东大将军之名义进犯河北,而冉闵游食常山、中山诸郡,与鲜卑军在冀州的魏昌城遭遇,估计还是由于粮草补给的原因,他求速战速决,十次领军出击虽获小胜,但缺粮这个命门被燕国大将慕容恪抓住,以铁索连马,布置5000名弓兵,结方阵向前。

冉闵左手操双刀矛,右手执戟,顺风冲击,斩首三百余级,但也陷入了方阵中。

燕军的骑兵大军将方阵团团围住,冉闵发现中计,冲出重围,向东奔逃二十余里,马估计是累死了,于是被后面追击的燕军俘虏。

鲜卑首领慕容儁(jun),责问冉闵:“汝奴仆不才,何得妄称帝?”

冉闵回答:“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慕容俊大怒,鞭打三百下,继而送到龙城斩首。

永和八年(352年)五月初三日,冉闵在龙城的遏陉山,被杀,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直至十二月,一滴雨都不下。

于是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

最后,用他的敌人慕容恪的话总结吧: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

算不上民族英雄,但没有贪生怕死,也算一条好汉,按晋书的剧本来看,大概导演加这场戏,是想证明他作为石虎残暴,整个家族灭亡的报应吧


标签: 胡乱  华之  武悼  天王  冉闵  杀胡  令灭石  氏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