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苏36 历史中真实的苏轼,哪有浓密的胡须?

cht 2023-05-09 4次阅读

坡苏36 历史中真实的苏轼,哪有浓密的胡须?

元丰四年(1081)冬至,苏轼与远道而来的侄儿苏安节在黄州相见,饮酒叙旧,忆及安节的父亲、苏轼的堂兄苏不疑(子明),又生出一番感慨。

据苏轼回忆,堂兄在年轻时以豪饮著称。

治平三年(1066),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和苏辙归蜀守孝,曾与子明对饮,对堂兄的酒量记忆犹新,“至二十蕉叶,乃稍醉。

蕉叶盏是宋代的一种小型酒器,器量极小。

南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记载,“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梨花蕉叶最小。

如今,听侄儿讲,苏不疑的酒量也大不如前了,不过三蕉叶的量。

苏轼的酒量很浅,少年时别说喝了,看到酒盏就已经醉了,现在也不过最多三蕉叶的量。

就这三蕉叶的量,后来还被他的好朋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嘲笑了一番。

鲁直讲,苏轼说能饮三蕉叶,那是他酒后狂言。

以前二人同饮,还没喝完一大杯酒,东坡已经醉到睡去了。

(东坡自云饮三蕉叶,亦是醉中语。

余往与东坡饮一人家,不能一大觥,醉眠矣。

鲁直题。

?

谈及当年,伯侄二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分别的时刻还是到了。

临行,安节侄儿吟诵祖父苏涣当年归蜀时写的一句小诗,“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句中的落寞情绪,又令苏轼生出无限感慨。

叹息之间,东坡连作十四首小诗,其中大部分是抒发离情别绪,但亦有一些字句,所附带的信息拼凑组合起来,可以还原出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形象的苏东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索漠齐安郡,従来著放臣。

如何风雪里,更送独归人。

寂寞萧条的黄州,从来都是朝廷贬谪罪臣的“好去处”,如今这一场风雪中,我又要送别独自上路的亲人。

黄州是中国古代贬谪文化的集大成者,唐代杜牧、北宋王禹偁(元之)都曾被贬谪至此。

尤其后者,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因撰写真实历史,遭权臣构陷,被贬出京至黄州,一篇《黄冈竹楼记》名扬后世,史称王黄州。

苏轼对王禹偁的评价极高,曾为其画像作赞:“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足以和汉代的汲黯、萧望之、李固,三国东吴张昭,唐魏征、狄仁杰相提并论。

瘦骨寒将断,衰髯摘更稀。

未甘为死别,犹恐得生归。

苏轼在黄州的形象,在这首诗中逐渐清晰。

?

可以肯定的是,黄州苏轼,绝不是很多民间演绎中的体态微胖,他每日为口粮发愁,身形日渐消瘦,北风吹袭,弱不禁风。

而苏轼的胡子,也不像今天很多城市的苏轼雕像所刻画的那样,有一把浓密的长须美髯。

至少从黄州时期开始,苏轼不仅脱发,还开始脱须了。

日上气暾江,雪晴光眩野。

记取到家时,锄櫌吾正把。

伯侄二人分别的时刻,应该是一个旭日初升的清晨。

临皋亭边,阳光洒满无际长江,地面积雪在阳光的反射下,格外刺眼。

(锄櫌,音同优,是耕作的锄头等农具。

面对即将归乡的侄儿,苏轼的依依惜别之情甚浓,估算一下,等安节回到眉山时,黄州的春耕时节,也要到了,这位垂垂老矣的病翁,又下地干活了。

诗中再次印证了一件事,那就是苏轼在黄州是要亲自下地耕作的,而不是每天只在书房里写写画画,把农活全交给其他人做。

?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标签: 坡苏  历史  真实  苏轼  哪有  浓密  胡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