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北宋贤臣范仲淹怎样交朋友

cht 2023-05-06 5次阅读

“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朋友一词最原始的注释。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至交之人引为人生知己,并不是一件易事。

不妨看看北宋贤臣范仲淹的交友观。

交友无私

范仲淹丰富的学识奠定了他为人为政宽广的视野,幼时艰苦的生活砥砺了他高尚的情操。

他从不从个人私利出发去交友,一生三荐好友王洙,谱写了一篇为国举贤的佳话。

范仲淹在应恩师晏殊之邀主持应天府书院工作期间,曾与同事王洙促膝相谈、切磋学问,由此增进友谊,互相引为知己。

不久,朝廷调王洙任贺州富川县主簿。

王洙“素负文藻,深明经义”,已在书院执教多年,深受学子敬重,范仲淹知悉后,认为如此安排不利于最大化发挥王洙才能,于是在请示晏殊后,向朝廷上疏,提出:“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英才,陈正道。

”恳请朝廷让王洙留在书院继续发挥他讲学的优势。

这份奏章,言简意赅、诚恳情切,很快获准。

王洙在应天府书院教学八年,欧阳修对其教学有这样一段描述:“语言初如不出诸口,已而辨别条理,发其精微,听者忘倦。

决疑请益,人人必得其所欲。

1033年,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职责是监察官吏、选拔人才、谏言建言。

以为国荐贤为己任的范仲淹,第二次举荐王洙。

在他举荐下,王洙任国子监直讲,校阅《史记》《汉书》,颇有业绩。

不久,被提拔为太常博士、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崇文总目》《国朝会要》,修书讲学的才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1044年,王洙因受牵连而被贬职。

在赴任襄州途中,王洙经过邓州,与范仲淹相聚,二人饮酒和诗、互相鼓励。

范仲淹以“与君誓许国……不忘平生期,明月满怀抱”与王洙共勉,表达出二人以国为重、不以进退升沉为意的高尚情怀和亲密友谊。

在襄州执政期间,王洙多有善政、深得民心。

在邓州已抱病躯的范仲淹听闻后,始终认为朝廷不能大材小用,于是第三次上疏举荐。

在奏疏中,他高度评价了王洙的才华:“文词精赡,学术通博”,为王洙受牵连一事陈述不平之意。

他还保证,如果王洙日后有贪赃枉法之事,“臣甘当同罪”,为国荐贤之心可见一斑。

王洙也的确是无愧于范仲淹一生三荐的稽古鸿儒。

他是北宋校勘编撰古代典籍的佼佼者。

他在翰林院存放的蠹简残策中,发现了东汉张仲景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经多方校正编撰成《金匮要略》,成为流传至今的中医宝典。

他编订的《杜工部集》,成为后世各种杜甫诗集的祖本。

《宋史》评价他:“洙泛览传记,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训诂、篆隶之学,无所不通。

不拘身份

范仲淹是开北宋风气之先的人物。

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得他在当时士大夫心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身边集聚了一批人才。

《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

在应天府书院时,一天,一位面露饥色、衣衫褴褛的秀才来到书院,请求范仲淹给予帮助。

范仲淹当即给他拿了一千文钱。

一年后这位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又给了他一千文,并问其原因。

原来秀才叫孙复,家有病母无以为养,自己又想读书,不得已才出来四处奔走,假如能有微薄收入,就可安心求学了。

范仲淹听了很受感动,见其是一个有志青年,便主动答应在书院给他安排个差事。

在书院,孙复追随范仲淹学习,十分认真勤奋,两人亦师亦友。

后来,范仲淹离开书院,孙复也回家了。

多年后,在泰山出现了一个讲授儒学的大师,名声远播,被程颐给予美誉:“当时《春秋》之学为之一盛,至今数十年传为美事”。

这便是孙复。

范仲淹得知他的进步,喜出望外,就向朝廷举荐,于是孙复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任国子监直讲。

同孙复一起在泰山讲学的石介、胡瑗也先后得到朝廷重用。

志行相同

一群人能成为好友,彼此之间可能性格各异,但大的旨趣一定是一致或相近的。

范仲淹朋友圈中的亲近好友,无疑都能做到于国铁肩担任,于友尽心尽力。

范仲淹一生曲折坎坷,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地方。

但每每在他被贬时,总有一些好友能够顶住压力,冒着被牵连的危险站出来关心、安慰、支持他,这种情谊,让范仲淹终身难忘。

王质便属其一。

范仲淹因得罪权臣吕夷简,被贬官至地方。

临别之时,虽受到吕夷简威胁,好友王质还是率领兄弟子侄,设宴都门,为范仲淹践行。

范仲淹问王质,这样做不怕被连累吗?王质表示愿做范仲淹同行之人,毫不后悔。

王质还将自己的长女嫁给了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以结两家之好。

后来,当范仲淹得知王质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在祭文中表达了对王质昔日落难之时对自己不离不弃的感激:“公慷慨而不顾,日拳拳以追随。

此外,欧阳修、尹洙、余靖等好友都曾给予他坚定的支持。

诗人梅尧臣赋诗以鼓励他:“中园啄尽蠹,未肯出林飞。

”老友曹修睦已告老还乡多年,听闻范仲淹被贬,亦寄诗送来安慰。

这些是范仲淹最重要的朋友,可谓君子之交。

范仲淹的朋友圈中,还有一类良师益友型,如晏殊。

晏殊自小被称为神童,很早就步入仕途。

他非常赏识范仲淹的才华和品性,多次向朝廷举荐。

“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是晏殊在举荐状中为范仲淹写下的评语。

范仲淹亦以晏殊弟子而终生待之以礼、尊之以师。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1046年,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邀请写下《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成了千古绝唱,也让人看到了他超越时空的浩然正气。

(石志刚)


标签: 看看  北宋  贤臣  范仲淹  怎样  交朋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