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退避三舍,契约精神成就霸业

cht 2023-05-01 3次阅读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关于他退避三舍的故事一定有所耳闻。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意思有:主动退让九十里的意思。

退避三舍的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意思背后,有着以为君主的一代霸业。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就先是害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杀死申生死后骊姬并没有就此罢手,她又哄骗晋献公,而晋献公又听信骊姬的谗言,打算派人去杀害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重耳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便逃出了晋国。

在重耳来到楚国之后,楚国国君热情招待。

在宴会上楚王问重耳:若是他日做了国君,该如何报答楚国的这份情谊。

重耳想了想,楚王侍从美女都不缺,各种奇珍异宝也是应有尽有。

于是站起来说道:"如果我有幸能够返回晋国,将来一旦晋、楚两国交战,我会让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您今日的收留之恩。

"

楚王听到晋文公的一席话,深感他志向远大,不卑不亢。

认为重耳日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最后重耳在楚王和秦王的帮助下流浪了二十多年的他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

晋文公即位后,勤于政务,发展生产,大大增强了晋国的实力。

随后做上国君的晋文公刻意避免与楚国发生冲突,几年以后,楚国欲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请求救兵。

晋国君臣上下都认为这是一个称霸中原的好机会,于是晋文公决定出兵救宋。

终于在公元前632年展开了争斗。

面对楚国的大军,晋文公实现当年的承诺,"退避三舍"。

楚君在大将子玉的率领下,继续追杀,双方交战与城濮。

最后晋国以自己的兵力优势和战略技巧战胜了楚国军队,

并且因为晋文公的信守承诺,得到了其它诸侯国的尊重。

而对于在晋国后退的不断追击的楚国因此失去了信誉。

我们在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一种契约精神。

在现代社会,签订的合同生效后,如果合同当事人不严守契约,违背承诺,拒绝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那么,他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古语有云:"言必信,行必果。

"既然做出承诺,就应当严格遵守。

我们从古至今都有"一言九鼎"的说法,尤其在现代社会更不要把这种精神丢弃,这是为人之根基。


标签: 文公  退避三舍  契约  精神  成就  霸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