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和李世民,谁才是唐朝历史的开创者?——晋阳起兵的真相

cht 2023-04-30 6次阅读

大唐建国是在公元618年,这距离李氏父子从晋阳起兵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就扫平了隋朝乱世中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慢慢开启了一个顶峰的王朝。

隋失其鹿,天下竞逐。

当李渊和自己的三个儿子加入这场逐鹿游戏的时候,天下已经纷乱了好几年。

后发制人的唐军利用各方势力都不同程度消耗的时机,以今天的山西太原为根据地,亮出了兵锋。

可以说晋阳起兵是唐帝国建立的原点,如果没有它,唐朝无从谈起,中国历史也将走向不同的方向。

关于晋阳起兵,历史留下了太多疑问,这个影响无数人生命走向的重大决策究竟是谁作出的?是李渊早已有不臣之心,伺机而动?还是李世民胸怀大志,谏言自己的父亲起兵反隋?

李世民力主起兵

关于晋阳起兵的首倡议者,所有的正史记载中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李世民。

后晋刘昫修编的《后唐书》写到:

“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北宋欧阳修等人修编的《新唐书》也断言: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说:

“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所有的荣誉和功劳都贴向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根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晋阳起兵前夕,李世民为唐军的崛起日夜操劳,上下打点,做着各方面的准备。

随李渊来到太原后,李世民就仗义疏财,广结天下义士,迅速打出了自己和李家的名声。

《旧唐书.太宗本纪》称:

“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资治通鉴.隋纪七》也说: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起欢心。

李世民广泛交结豪侠,身边迅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既有谋士,也有武将。

在这些李世民的心腹中,对晋阳起兵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他们是是晋阳令刘文静和晋阳宫监裴寂。

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寨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被连坐下了大狱,正在生死未卜之际,李世民亲自来牢里看望他。

他深知李世民乃天纵英才,便趁着这次探望的机会对他发出了试探:“天下大乱,非汉高祖、光武帝之华才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一听便知晓了刘文静的意思,笑着答道:“先生怎么知道没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罢了,我之所以来看望你,并不是只像小儿女那样注重个人感情,而是来和你图谋大事的,先生有何高见?”

刘文静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将胸中匡扶天下的战略方针向李世民和盘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天下群盗多如牛毛。

值此之际,若有真命之主应天顺人,振臂一呼,取天下易如反掌。

今太原百姓为避战祸,皆入晋阳,文静为晋阳令数年,知其中豪杰众多,一朝啸聚,可得十万人。

尊公所领之兵亦有数万,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进而趁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完后朗朗大笑:“君正合我意。

这次监狱里面的会晤,可以看成是唐朝版的隆中对,刘文静给李世民规划了战略,也指出了首先应攻取的方向。

二人就这样一拍即合,撇开了唐军真正的主人——唐国公李渊,商定了夺取天下的步骤。

而此时李渊在干嘛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

“渊不之知也。

正史中的李渊浑浑噩噩,在晋阳过着安逸的太平日子,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等着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但是李世民深知,起兵绕不开自己的老子,而怎么让老爹一起造反,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世民决定请裴寂帮这个忙。

裴寂是晋阳宫监,负责掌管隋朝晋阳行宫,利用职务之便,裴寂天天去找李渊喝酒,喝完后顺便送上几个美女,连续几日,李渊都被伺候得云里雾里,哪知道自己闯下大祸。

过了几天,裴寂找了个机会告诉李渊:“二郎暗中蓄养兵马,欲举义旗,恐大事败露被诛连,所以我以晋阳宫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计,如今众人心意已决,不知公意下如何?”

李渊听了后面如土色,自己的儿子不仅准备造反,自己还睡了皇帝的女人,两项都是杀头的死罪。

这下没办法了,只有被李世民逼上了贼船。

就这样,依靠李世民的聪明果决,李家踏上了反隋起义的道路,最后成就了千秋伟业。

李渊伺机而动

在正史的记载中,李世民无疑是建立唐朝的首功之臣,李渊却被描述为一个庸庸碌碌,优柔寡断的猥琐之徒。

但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唐朝的开国皇帝难道在自己建国的过程中没起到一点作用?

我们知道,李世民虽然是明君,但他有一个很不好的名声——历史上第一个篡改史书的皇帝。

这些官修的正史,很有可能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由于李世民本人的干预而遭到了修改。

贞观年间纂修的《高祖实录》,就把李世民说成是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人,而李渊被污蔑为坐享其成。

后来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因袭了《高祖实录》的说法,抬高了李世民而贬低了李渊。

现在的唐史研究大多认为,要想了解唐初的史实,《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本较为可信的材料,这本书的作者是太原人温大雅,曾担任隋朝东宫学士。

李渊到太原后慕其文名而“甚礼之”。

李渊起兵后,温大雅被任命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

这样一位晋阳起兵亲历者的记述,其真实性肯定比后来的《唐书》和《资治通鉴》更为可靠,那么这位当事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其实早在大业九年,李渊就已经想起兵了,但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作罢,直到大业十二年,李渊以安抚大使的身份进驻太原,他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大业十三年正月,李渊因兵败而被拘押,这让他下定了决心,但他还是没行动,不是因为他优柔寡断,而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还在河东,李渊投鼠忌器而已。

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李世民苦口婆心劝李渊起兵,而是反过来,李渊向李世民交代后续的计划:

“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婆身亡,为英雄所笑。

根据《起居注》的记载,李渊一直都在等待时机,只因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没来太原,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

后来杨广赦免了李渊,他马上行动了起来,命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命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力量。

但要想真正起事,李渊必须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拔掉杨广在他身边安插的两颗钉子,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按照隋律,地方官吏发兵一千以上便罪同谋反。

李渊要想成事,就必须在王高二人的眼皮子地下拉起来自己的队伍,同时还不被他们怀疑。

在没有皇帝授予兵权的情况下自己征兵,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的外敌。

正在李渊焦急地等待机会的时候,上天帮了他一个大忙,大业十三年二月,马邑军官刘武周突然兵变,杀了太守王仁恭,占据了郡城,自立为天子。

这下子,李渊有了一个完美的征兵理由。

但他这时反而不急不慌,因为他知道,王高二人比他更急,如果刘武周的军队攻占了汾阳,晋阳的所有军政官员都逃不掉杀头的大罪。

于是反倒是王威和高君雅连求带催地请李渊征兵,这下子时机总算是成熟了。

李渊终于迈出了建立唐朝的第一步,他在晋阳城内广发征兵令,旬日之间便募集了万人,这支军队很快就成了晋阳起兵的主力军,驻扎在兴国寺。

由此看来,晋阳起兵的整个过程,其实完全都操控在李渊自己手里。

我认为的真相

结合这两方面的史料和研究,一个真实的晋阳起兵慢慢浮出了水面。

在隋末乱世之际,李家父子其实早已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而且他们的规划方案肯定是以李渊为核心的。

但由于各地的义军太多,亦或者是李氏兄弟未能聚齐,事情便耽搁了下来。

当李渊带着李世民进入晋阳后,他已经脱离了杨广的监视,可以放开手脚做一番谋划。

在整个过程中,李渊都是全局的掌控者,他头脑非常清醒,能明辨时局,分析出自己的优劣势,也能在不同的阶段抓住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做好起事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很有计谋地和隋朝派来的使者周旋,这都体现了一个战略家的素质。

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他强行在正史中植入的那样完美和宏观。

既然把握全局的工作在李渊手里,李世民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角色。

但是他确实很好完成了李渊交代的任务,结识了长孙顺德、刘文静、裴寂等人,他们都是后续起义的核心力量。

李世民对大唐建国真正的贡献其实不在晋阳起兵上,而在于他后来南征北战,为唐朝打赢了几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


标签: 李渊  李世民  才是  唐朝  历史  开创者  晋阳  起兵  真相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