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死得有多惨?被刽子手用钝刀砍30多刀,围观者拿馒头蘸血吃

cht 2023-04-30 6次阅读

在《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幕,一群起义的年轻人,在被官兵押送到闹市斩首示众后,围观的民众们不仅面色冷漠地讨论着刀的快慢,还在刽子手下刀之后,拿着馒头蘸血吃。

你要是以为这些都是戏剧效果,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在晚清时期其实屡见不鲜。

比如爱国英雄谭嗣同在死时,便被刽子手用钝刀砍了30多刀,而围观群众们却手拿着馒头翘首以盼,只等着能抢先蘸上谭嗣同热腾腾的鲜血。

戊戌君子

谭嗣同生于1865年的北京,他的父亲是清朝的重官,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重视,所以谭嗣同在幼年时期就拜师学习,树立了很强的爱国意识。

凭借着这颗爱国之心,谭嗣同在成长过程里致力于寻求和摸索中国的生存之道,在他看来,唯一能拯救中国的方式就是改革变法。

这一想法与当时心存救国之愿的光绪皇帝不谋而合,找到伙伴的光绪不再畏首畏尾,他召谭嗣同进京,委以重任,决心发动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们倡导的学习西方文化,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民众兴办企业,将祠堂改为学堂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

一旦改革,必然会重洗政治局面,朝中的官员也会被换成支持变法的维新派,而这些年轻的维新派,只听从光绪帝一人,哪里会管什么太后呢。

光绪皇帝

这一举动无疑挑战了慈禧的底线,她毕生追求的就是万人之上的皇权,要是维新派真的发展起来,光绪帝就会拥有自己的势力,那到时候慈禧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慈禧知道维新派所倡导的政策,对当时的清朝来说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良策,可尽管如此,她还是不会容忍这一切的发生。

在多次警告光绪无果的情况下,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军变,罢黜了光绪帝,并将他软禁起来,不仅如此,慈禧太后为了永绝后患,还对朝中的维新派赶尽杀绝。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在听闻政变之后,十分担心光绪帝的安危。

不顾众人的劝阻,谋划营救光绪帝。

谭嗣同在经过多方思索下,找上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当时的袁世凯并不属于慈禧太后一派,在谭嗣同看来,袁世凯是唯一能救光绪帝的人了。

可没有想到的是,看似与维新派交好的袁世凯,竟然会背叛他们,将密谋的计划,对慈禧太后全盘托出。

袁世凯画像

接到密报的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全力抓捕谭嗣同。

仅仅几天过后,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被捕后的谭嗣同绝不妥协,在牢房里大声咒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

慈禧十分痛恨谭嗣同,命令将他斩首示众。

与谭嗣同一起被捕的维新派还有五人,为了杀一儆百,官兵们将他们押送到市集口,让人们看看与皇权作对是什么下场。

谭嗣同一行人一生为国为民,可让他们心甘情愿付出生命的这些百姓们,却对他们投掷臭鸡蛋和烂菜叶,一边扔着垃圾,一边还咒骂着他们卖国。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的六人心中是何感受,可任谁代入想想,都会感受心灰意冷吧。

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英勇就义,谭嗣同神情自若,丝毫没有畏惧的感觉。

等轮到他时,刽子手却换了一把钝刀。

按照当时的说法,罪越大,刀就越钝,这样犯人死前就会受到无尽的折磨。

刽子手将谭嗣同的头按在地上,一刀接着一刀地砍下去,砍了整整三十多刀,谭嗣同才咽气身亡。

这样残忍的方式已经不能称为砍头了,可以说就是拿着锯子,一点点地锯头。

看着自己的血慢慢地流出来,感受着一刀又一刀的折磨,无法想象谭嗣同在死前,该有多么痛苦啊。

而围观的群众在看到这一切后,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还有人拿着馒头等着蘸一口热血,因为当时民间有个说法,吃了人血馒头,就可以强身健体,消除百病。

腐败的统治阶级,加上冷漠愚昧的民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变法注定失败。

虽然谭嗣同年纪轻轻便英勇就义,可他留给后世的影响却持续了百年。

唤醒世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死前留下的遗言,字字泣血,如一把利刃狠狠扎进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谭嗣同之死,以鲜血向世人展现了爱国精神,无数有志之心纷纷以谭嗣同为榜样,开始在民间宣扬新文化。

除了永不放弃的伟大精神,谭嗣同还为中国留下了两名学生,一个叫蔡锷,一个叫杨昌济。

蔡锷

而蔡锷和杨昌济秉持着恩师的教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最出名的两名学生,就是带领着中国走向新生的朱德和毛泽东。

可以说,谭嗣同之死,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篇章,他用鲜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民众,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正因为中国有无数个像谭嗣同这样的人存在,才能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洗刷耻辱,他们以鲜血换来了后世人安稳的生活,是真正的英雄烈士。


标签: 谭嗣同  死得  有多  手用  钝刀  多刀  围观者  馒头  蘸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