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是朱元璋三员大将之一,一开始投靠他时,却并不受其待见

cht 2023-04-28 4次阅读

朱元璋麾下有三员大将,邵荣、徐达、常遇春。

无论是勇武,还是功勋,甚或谋略,三人在明朝开国将领中都属于出类拔萃者。

他们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

邵荣反叛之后,徐达、常遇春两兄弟便成了众将之首,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不管是平定陈友谅、张士诚,还是北伐元朝,都是以两人为首统兵。

朱元璋曾经说过:“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当时攻打元朝,常遇春任副将军。

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之高。

不仅朱元璋如此,明初猛将如云,众将都非常佩服常遇春。

朱元璋与他们讨论天下奇男子,众人皆以常遇春为对。

“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

”从勇武这一点上论,徐达都要比常遇春稍微逊色。

可就是这样一位闻名史书的大将,当初投靠朱元璋时,却遭到了嫌弃。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

史书上称,他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常遇春容貌不是很帅气,但是够奇特,在古代属于异相,必能成大事。

这与朱元璋有些相似。

勇敢无畏有魄力,力大无穷。

臂展惊人,擅长射箭,百发百中。

如果不是碰上元末战乱,群雄并起,常遇春可能永无出头之日。

最初,常遇春跟随刘聚啸聚山林,占山为王。

不过常遇春觉得英雄遇时势,应当做一番大事。

当时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占领城池,称王称霸。

但是刘聚等人却只想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毫无上进心。

常遇春认为与他们不是一类人。

他听说朱元璋当时在安徽一带攻城略地,善于用人,手下猛将如云。

于是他独自一人下山,准备投靠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已经攻下和州,准备渡江,进行战略转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真正的立足之地。

常遇春在往和州去的路上,一日困倦,便在田间睡了过去。

《明史》上说,他梦到神人披甲举盾,在他耳边大声呼喊,“起,起,主君来”。

常遇春大惊之下,一下子醒了过来,然后就看到了朱元璋正领军经过,他纳头便拜,口称主公。

其实这是史书上的神话之语。

常遇春一直为盗,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

他对于危险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和警觉。

有大军从旁经过,本能感到了危险,自然就会惊醒。

这属于一种危机意识。

朱元璋

朱元璋正行军间突然看到一个铁塔大汉从田地里跑了出来,跪下就称主公。

而且还直接称想要当大军的先锋官。

朱元璋自然诧异至极。

而且当时常遇春光顾着赶路,并没有注意衣着跟清洗,相貌又不怎么好,朱元璋第一眼看到他认为这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流浪汉,想要从军讨口饭吃。

他不仅没有怎么重视,反而有些厌恶。

他对常遇春说:“你是饥饿难耐,过来讨饭吃的吧。

我不能留你。

”估计朱元璋想起了在濠州城时,从徐州过来就食的彭大、赵均用二人。

这类人不仅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负面效应很大。

当然常遇春一人,还无法与一支军队相比。

而且江淮一带躲避饥荒的流民非常多,朱元璋应该是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情况。

这些人大多只是想有口饭吃,便想着加入朱元璋的军队。

普通士兵也就罢了,但是常遇春张口就想当先锋。

朱元璋当时应该觉得,想要要饭就直说,还这么大言不惭。

他一开始对常遇春的印象其实很差。

朱元璋也是普通人,没有后世小说中那样,预测别人前途,慧眼识人。

朱元璋让常遇春离开,但是常遇春却坚持留在军中。

朱元璋无奈,于是便对他说:“等渡过长江之后,我再决定要不要任用你。

”这算是给他一个考验,勉强应付过去。

采石矶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集结船只,率领大军渡江。

牛渚矶是和州对岸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朱元璋军队想要登岸,必须要占领整个据点。

当时元朝在牛渚矶上设军驻守,此地也易守难攻。

朱元璋军队的船只离牛渚矶还有三丈之时,便遭到元军的激烈反击,船只寸步难进。

朱元璋这时看到常遇春所在小船,便让他过来,冲锋陷阵。

不是夸下海口,要当先锋吗,这就给你一个当先锋的机会。

常遇春二话不说,手持长戈便奋力上前,与元军战于一处。

常遇春使了一计,让对方将长戈抓住,自己则借力,乘势一跃来到岸上,大杀四方。

朱元璋手下将领乘机催动船只登岸,与元军展开激战,迅速便把这一股势力给消灭了。

朱元璋顺势率军占领了采石城,往太平府进发。

而常遇春也真正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被授予总管府先锋。

朱元璋用人其实都是经过一番考察的,不是像史书说的一见就知道对方大有前途,给予重用。

这有些夸大其词了。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常遇春  朱元璋  三员  大将  之一  开始  投靠  他时  不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