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惠文王说,张仪速来,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cht 2023-04-25 7次阅读

提到电视剧《武林外传》,稍微上点年纪的朋友应该都看过,一部剧捧红了沙溢、闫妮、姚晨等好几个演员。

其实除了他们三个,还有一个半红不红的喻恩泰,由他扮演的吕秀才也很经典。

图片来自网络

喻恩泰是演员当中为数不多的学霸,一直读到博士,不过去年差点因为性骚扰事件糊掉,最后是怎么回事也没搞清楚,不了了之。

除了吕秀才这个角色,喻恩泰还演过《大秦帝国》里面的张仪,也很不错。

当然,我们不聊娱乐圈,我们还是聊历史,今天跟大家聊的就是喻恩泰曾经饰演过的,战国最拉风最牛逼的人物之一,张仪。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张仪是和苏秦齐名的战国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当我们深入的了解这两个人的一生之后,却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说苏秦是一个“赌棍”的话,那么张仪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一)

我们首先聊聊苏秦和张仪的关系。

按照《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张仪是魏国安邑人,早年师从鬼谷子,和苏秦是同学,年龄差不了几岁。

不过,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比如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比张仪差不多晚了30年左右,两人并不是一辈人。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真相当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必拘泥于此。

对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来说,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人生阅历和启示,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就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所以本文还是按照两人是同辈的观点来进行下面的叙述。

(二)

作为最战国最出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不管苏秦还是张仪,年轻时都是非常刻苦的好学生。

苏秦留下了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而张仪也有折竹的典故。

东晋的王嘉在《拾遗记》中曾记载,张仪年轻时曾替别人抄书,遇到好句子,就写在手上或者腿上,回到自己家中之后,就拿折竹刻写,这才慢慢的积累了很多学问。

其次,和苏秦一样,成名之前的张仪也遭受了很多挫折。

张仪出山之后,最先选择的是楚国,而且还逐渐混进了上层圈子。

有一天,他兴冲冲的去陪楚国令尹昭阳赴宴喝酒。

不想在宴会上,昭阳丢了一块玉,而且还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宴会上所有人竟然一致怀疑是被张仪偷走了,原因是因为张仪身份低微。

张仪虽然极力否认,但还是被痛打了一顿。

想必此时的张仪肯定是恨透了楚国这帮人,否则后来他怎么能够把楚国人欺负的那么惨呢?

虽然被打的很惨,但是张仪还是非常乐观的。

当他浑身是伤回到家中,被妻子疼惜抱怨的时候,张仪也不分辨,只是问自己舌头还在不在?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写道: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二)

张仪之所以入秦,是因为苏秦的设计,《资治通鉴》卷二中写道: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

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

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

如果只看上面这段叙述,大部分人可能会摸不着头脑。

苏秦之所以激怒张仪入秦,是因为此时他已经说服了燕文公和赵肃侯进行合纵,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秦国和魏国打了一架,魏国大败,还放出风来说马上就要攻打赵国。

苏秦担心秦国真的要打赵国,赵国扛不住就只能跟秦国求和,那样的话他的合纵大计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苏秦必须阻止秦国攻打赵国,怎么阻止呢?他把自己的同窗张仪给召到了赵国,但却言语相激,让张仪下决心去了秦国。

图片来自网络

张仪到了秦国之后,因为苏秦暗中帮忙打点关系,很快见到了秦惠文王,并且成为秦的客卿。

直到此时,他才了解自己入秦是苏秦一手策划,于是自叹不如,自然也对苏秦投桃报李,答应尽量让秦国暂时不找赵国的麻烦。

相比庞涓对待师弟孙膑,苏秦对张仪这个同门可谓仁至义尽了。

当然,如果根据《战国纵横家书》的记载,张仪入秦肯定并非如此,那为何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喜欢把张仪和苏秦放在一起评判呢?

因为大家都喜欢看热闹,而看热闹的都不嫌事大,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是如此,在没有确切史料参考的情况下,让两个最牛逼的纵横家成为敌人,但两人又是同门师兄,故事的精彩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了。

(三)

张仪到了秦国之后,混的怎么样呢?两个字:牛逼!

张仪到秦国没几天,就把同为客卿的陈珍给挤兑走了,不久之后又把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犀首也给挤兑走了,那犀首是谁呢?就是后来真正和张仪对垒,搞合纵的公孙衍。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公子华围攻魏国蒲阳,并且很快占领了蒲阳。

不过张仪却劝说秦惠文王把蒲阳还给魏国,还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这典型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为的是什么呢?

自然是希望魏国不要其他五国亲近,破坏山东六国的合纵。

魏国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给了秦国。

因为这事办的漂亮,秦惠文王十分满意,直接任命张仪为秦国相邦。

为了让魏国始终站在秦国这边,张仪跟秦惠文王密谋一番,主动回到了魏国,还担任了魏国的相国。

为什么一到魏国就能当相国呢?因为简历很硬呀,既然能当的了秦国的相邦,肯定能当的了魏国的相国。

那么张仪在相魏期间都干了那些事呢?张仪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对魏王说:“大王呀,我们要跟秦国搞好关系,否则秦国会揍我们的!”

如果魏王听还好,如果不听,那张仪就派使者给秦王送信,说道:“大王,魏王不听我的,找人过来凑他!”

于是秦王就军队过来把魏国胖揍一顿,魏国就这样接连丢了曲沃和平周等城池。

(四)

张仪是身在魏国心在秦国,把魏国折腾了几年之后,又回到秦国,重新成为秦国的相邦,可见秦惠文王对张仪是真爱。

不过,在一件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上,张仪的建议却被秦惠文王给否了。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对殴,但是两国实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就想找外援,但是这两国的外援还都是秦国。

秦惠文王斟酌了一番决定要攻打蜀国,但是他又担心秦国攻打蜀国的时候,韩国来偷家,心中十分纠结。

图片来自网络

大将司马错建议国君伐蜀,而相邦张仪建议伐韩,最终秦惠文王接受了司马错的建议,得到蜀地的秦国更加强大,更加轻视东方诸侯了。

《战国策》中的《司马错论伐蜀》一文,详细记录了张仪和司马错的争论。

从这篇文章可看出,司马错和张仪两人都是站在秦国王天下的角度,利益是一致,但张仪更激进更无耻,主张直接灭掉周和韩,而司马错的计划更稳妥,立足长远,所以从这件事情上,更可以看出张仪急功近利的一面。

(五)

兼并了巴蜀之后,秦惠文王和张仪的目光又转到了楚国身上。

魏国作为张仪的祖国,被张仪搞得很惨,但是和楚国相比,还是幸运多了。

因为楚国在张仪手里,那才叫被玩坏了。

秦国想破坏齐楚之间的盟约,就派张仪到了楚国。

楚怀王见到大名鼎鼎张仪,心情十分激动,十分虚心的请教张仪。

张仪也不含糊,建议楚国和齐国分手,老死不相往来,好处是秦国会将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送给楚国,额外还会送给楚怀王很多秦国妹子。

楚怀王听了大喜,觉得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这买卖十分划算,就爽快的答应了,而他的大臣因为受了张仪的贿赂,也都纷纷祝贺楚怀王。

不过只有一个人反对,这个人就是早先从秦国被张仪排挤走的陈珍。

陈珍领教过张仪的口舌,知道张仪嘴里没一句实话,就对楚怀王说秦国之所以想破坏齐楚联盟,正是因为忌惮两国联盟。

如果和齐国断绝关系,那楚国以后就没什么可依靠的了,肯定不会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的。

不过楚怀王脑子转不过这个弯,直接让陈珍闭嘴了。

楚国很快和齐国断绝了关系,楚怀王就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办理土地割让手续去了。

可到了秦国之后,张仪就躲在家里装病,楚国的使者连面也见不上了。

楚怀王知道后,怀疑是自己和齐国还藕断丝连,惹的张仪不高兴了,竟然专门派人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把齐宣王给骂了一顿。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楚怀王肯定是一讨好型人格,否则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呢?

齐宣王这下被气坏了,心说跟个傻子搞联盟能有什么出息?赶紧派人和秦国联络,签订了盟约。

等到齐秦合约谈成之后,张仪终于出面了,对前来索要土地的魏国使者说:“我有秦王赐予我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

楚国使者听了当下吐血,六百里和六里相差也太多了,这不明摆着是无赖吗?

楚国使者回到楚国,见到楚怀王,把张仪的话转述了一遍,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给耍了。

楚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却遭到齐秦两国一顿胖揍,被夺去了丹阳和汉中。

楚怀王不服,继续派兵,但是继续被胖揍,最后不得不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

(六)

公元前311年,秦国想用秦国武关以外的土地换取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

楚怀王恨透了张仪,说:“我只要得到张仪,就愿意把黔中地区割让给张仪”。

图片来自网络

秦惠文王听了也有点心动,但以秦国一向求贤若渴的姿态,张仪为秦国立下那么大功劳,肯定不能直接卖了人家,否则在列国间影响不好。

不过张仪得知这个情况后,没有让秦惠文王为难,主动选择去了楚国。

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楚怀王给囚禁起来了,准备找个良辰吉日开刀问斩。

不过张仪之前已经做好了筹划,用钱财贿赂了楚国的大夫靳尚,转而又去奉承楚怀王的夫人郑袖。

靳尚吓唬郑袖,说如果秦王特别喜欢张仪,会送很多秦国美女来救张仪,如果那样你就会失宠。

郑袖听了花容失色,赶紧在枕头边上吓唬楚怀王,说人家张仪各为其主,也没什么大错,现在杀了张仪,秦王一定大怒,再次出兵攻打楚国,你赶紧让我们逃走吧!

郑袖这枕边风一吹,楚怀王就犹豫起来,没几天就改变了想法,把张仪给放了。

(七)

离开楚国之后,张仪为了秦国又奔走列国,韩齐赵燕白活了一圈,各国国君被他忽悠了一通,都答应跟秦国搞好关系。

正当他兴冲冲的赶回去,给秦惠文王报喜的时候,秦惠文王挂了。

新即位的秦武王不太喜欢张仪,因为张仪不仅在列国间名声太坏,就是在秦国名声也很差,大家对他的形容词都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什么的。

图片来自网络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也感到自己不受新君待见,处境不妙,不得不为自己寻找退路,就说自己仇家太多,留在秦国对秦国有害无益,想去魏国吸引火力。

秦武王很爽快的答应了,虽然他看不上张仪,但张仪留在秦国他也不能把他怎么着,毕竟张仪有大功于秦国。

张仪到了魏国之后,又当上了魏相,而且果然吸引了齐国的火力。

不过张仪派人找到齐王一通白活之后,齐国马上就退兵了,感觉啥事到了张仪这里都是几句话的事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想念秦惠文王,张仪在魏国当了一年相国就挂了。

(八)

纵观张仪的一生,真就是一个骗子的一生,尤其是吧魏国和楚国给骗惨了。

不过如果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张仪还是忠心耿耿赤胆忠心的,尤其是对秦惠文王,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张仪对秦国那么忠心呢?

对战国的时代的历史了解的越多,我们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大才,尤其是纵横家,好像没有很强烈的家国观念,他们追求的是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机会。

比如苏秦曾在多个国家为相,公孙衍也曾在多个国家为相,就连出身王族的孟尝君田文,也曾在多个国家为相,甚至还联合多个诸侯国围攻齐国。

那么从张仪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启发呢?

首先,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真材实料。

不管是张仪还是苏秦,都是下过苦工的,所有不论走到那个国家,都能当相国;

其次,无论干什么,起步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不止一次失败,但请不要灰心,请坚持下去。

当然,要仔细分析,找出失败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

最后,如果不幸成为张仪苏秦这类人的对手,怎么办?金鳞以为没什么好办法,因为这种人只谈利益,没有下线,所以我们三观正常智商不够的人肯定不是对手,最好还是避而远之好了!


标签: 资治通鉴  秦惠文  张仪速  傻子  太多  骗子  够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