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何救不了安德海?怪只怪小安子太过招摇,找死!

cht 2023-04-24 7次阅读

同治八年(1869年),正当捻军、陕甘回乱渐次平定,慈禧当政顺风顺水时,却突然发生了一件令她大丢颜面的事。

这件事呢,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说“不大”,是因为不过杀了个太监;说“不小”,则是因为被杀的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又名“小安子”,其模样长得清秀,加上从小就聪明伶俐,又精于察言观色,善于逢迎,因此很快在那些木讷愚笨的太监中脱颖而出,最后被慈禧发现并得到重用。

安德海自幼学过一点文化,还懂一点艺术,因此最讨慈禧的欢心。

据说,当年“辛酉政变”时,就是安德海奉命秘密前往京城通风报信,负责联络恭亲王奕訢。

此说虽是传言,但在慈禧太后当政之后,安德海得到前者的极大宠幸却是事实。

发展到后来,安德海常借接近慈禧的机会纳贿招权,而很多官员知道这个小太监在慈禧面前说话管用后,也纷纷奔走其门,利用各种机会勾结安德海,以谋私利。

在慈禧的宠信下,安德海也日渐猖狂,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时间长了,安德海乱政的事便传了出去,就连经常入宫的恭亲王奕訢都难以忍受。

据说,有一次奕訢去见慈禧,而慈禧和安德海说话正在兴头上,竟然推辞不见。

奕訢得知后,大感耻辱,他连连跺脚,恨恨骂道:

“我要不杀了安德海,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朝廷纲纪!”

安德海得知后十分恐惧,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訢的坏话,以挑拨两人关系——据说奕訢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从中便有安德海的挑唆之功。

“小安子”如此猖狂,就连年幼的同治小皇帝都知道安德海和母亲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由此对安德海非常愤恨。

有一次,小同治还亲手做了一个小泥人,背后写上“安德海”的名字,并用小刀削掉泥人的头。

旁边太监问他这是干啥,小皇帝怒气冲冲的说:“杀小安子!”

后来,也不知道安德海是不是活腻了,他竟然无视清宫祖制而央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出城去四处走走。

由于慈禧此时十分宠信安德海,便答应让他去广东置办宫廷织物。

得到慈禧的恩准后,安德海便带着一群随兴冲冲地出了京城,沿着运河南下。

小安子这次出来,虽谈不上衣锦还乡,但也是机会难得,自然要把威风摆足、玩个痛快。

据说,安德海一行人分乘两艘巨大平稳的平底船,船头高挂着一面日形三足鸟大旗,船侧则插着龙凤彩旗,船的前面还站着一队士兵。

船舱中则是安德海带着的小太监乃至僧人、女乐等几十人,这群人穿着高贵,气派非凡,一路上还敲敲打打,热闹非凡,生怕别人不知道。

作为头领,安德海那更是十分嚣张。

他每到一处,就声称自己是朝廷钦差,奉太后之命南下办事,地方上如有招待不周,就立刻摔碗翻盆,手下的这些人也群起鼓噪,弄得下面的地方官是叫苦不迭——谁也没伺候过这么难伺候的爷啊!

等到安德海一帮人进入山东境内,很快便有人将此事报告了山东巡抚丁宝桢。

各位想,丁宝桢是什么人物?

他本是咸丰三年的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一向勇威果断。

当年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时,对待地方官员极其傲慢,其见巡抚以下官员从来不给座,下面官员慑于僧王的威势,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当时正好升任山东按察使的丁宝桢,他碰巧有事要去拜访僧格林沁。

在去之前,他也听说了僧王的规矩,于是便先让人转告僧格林沁:“要是设座就来见,不设就不见!”

手下人劝他不要得罪僧王,免得惹下麻烦,但丁宝桢坚持要把这话传到。

僧格林沁得报后,大为惊怒:一个小小的山东按察使,居然敢跟自己提条件!他倒要见见这是何方神圣!

不料丁宝桢来后果然非同寻常,他那不卑不亢的气度,让僧格林沁也为之折服。

再说丁宝桢得到太监出巡的事情后,十分震怒。

他早就听说过安德海宦官乱政,早就想为国除害,可惜没有机会。

这次倒好,安德海自己送上门来,那还能放过?

于是丁宝桢立刻传令德州知府赵新,让他将安德海的招摇情形即时汇报,如遇有安德海不法之事,就立刻擒拿。

这赵新官小,胆也小,他不敢动手,只是将安德海过境的情况汇报了丁宝桢。

丁宝桢得报后一面向朝廷参奏安德海之事,一面令东昌知府程绳武追赶安德海将他们拿下。

程绳武也害怕得罪慈禧太后,他带人尾追了安德海三天,但一直不敢动手。

丁宝桢等了三天没见回报,随后又派总兵王正起率兵追赶,终于在泰安将安德海等人擒获。

安德海被解送到济南时仍旧十分嚣张,他大声叫嚷说:“我是奉皇太后之命南下,谁敢冒犯我?!你们乱来,这是在自寻死路!”

丁宝桢大怒,命人掌嘴,将安德海打得满嘴血花。

随后,丁宝桢决定不等朝廷命令,而是按照清廷“太监不得出都门,违者就地正法”的祖制,将安德海等人径直处死。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当红太监,将之处死可是非同小可,于是丁宝桢身边的官员都跪着求丁宝桢暂时不要动刑,等朝廷旨意来了再说不迟。

毕竟,这万一慈禧追查下来,不仅乌纱帽难保,搞不好还要赔进自家的身家性命!

但丁宝桢正因为担心慈禧会回护安德海,所以要在旨意来之前从速处死安德海,以为国家除一大害。

安德海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他还没有风光几天,就在济南给丁宝桢咔嚓了。

再说慈禧这边,她得知安德海被擒拿后,方知事态不妙。

无奈之下,她只好同慈安太后一起召见了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等人,商议怎么处理这事。

令慈禧难堪的是,慈安太后、奕訢和朝臣们都异口同声的认为祖制不可违,要将安德海处死。

慈禧当然也知道祖制家法,当年顺治皇帝鉴于明朝太监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特意在交泰殿外立了一个铁牌,凡有太监犯法干政者,都要凌迟处死。

虽然慈禧不得不同意大家的看法,说“此曹如此,该杀”,但为了挽救小安子的性命,慈禧还是将谕旨扣发了两天,试图事情有所转圜。

但慈禧太后不知道的是,安德海此时早已是人头落地。

几天后,安德海已经殒命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也只能强压心头怒火,她不但未作声张,反连发两道上谕,说“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种种不法,实在是罪有应得。

慈禧之所以没有立刻发作,原因除自己理亏外,她也意识到这次慈安太后是站在奕訢等人的一边,这是极为少见的。

由此,她也感觉出,慈安太后虽然平时不表态,但她的地位尊崇、威信也高,一旦表态,往往对朝臣的影响极大,这不是她所能够比拟的。

大丈夫能屈能伸,慈禧虽然不是大丈夫,但她经过这一挫折后,也知道有进有退,稍作忍抑,万不可为所欲为,不然反会让自己陷于被动。

由这件事也可看出,慈禧对朝政的控制还没有到收发自如的程度,这次奕訢就借着慈安太后的影响力扳回一局。

至于安德海,他也只能是自作自受,白死了!

不过,说安德海白死也不完全对,因为除慈禧太后郁郁不乐外,其他大臣们都认为此事大快人心。

据说曾国藩得知此事后,在其日记里记了一笔:“我眼睛患病已经几个月了,在听说此事后,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

李鸿章则拿着这条消息,兴奋的对幕僚们说:“稚璜自此成名矣!”

(节选自金满楼:《女人当国:慈禧太后与晚清五十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


标签: 慈禧  太后  为何  不了  德海  怪小  安子  太过  招摇  找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