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代文人雅致生活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cht 2023-04-24 12次阅读

“这座北宋文人流连的古村的更新示范了另一种‘联系’的可能——‘生长’,这种既自然又浪漫的创造,终于将上海‘追问去处’与‘追溯来路’联系了起来。

”青浦区博物馆馆长王辉认为,将海派城市考古的触角深入聚焦到沪郊偏僻的小镇章堰,大都市上海广角下小小古镇的人文之美、恬静之魅,具有磁性诗意般的吸引力让人神之往之。

看宋代文人雅致生活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1)

离宋时的“国际大都市”只有2公里

看宋代文人雅致生活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2)

章堰,一座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北2.5公里的古村,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这里是福泉山文明的发源地,通波塘潺潺流淌了千年,从章堰村东边贯穿而过。

多年以前,这条水路商道正是一个繁华的所在。

章堰的得名,来自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章楶。

随着时光的流逝,章楶这个名字,逐渐淹没在历史中,但若提及他毕生的挚友——苏轼,则为章堰添了不少浪漫的色彩。

苏轼曾客居于此,并为章楶新建书房题写《思堂记》。

苏、章的交往,多有诗词酬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时互相戏谑,有时议论时事,有时交流心得,不一而足,例如为今人熟悉的诗句——“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即为章苏唱和诞生的精彩之作。

不仅是苏轼,由于宋时的“国际化大都市”青龙镇离章堰只有2公里,所以,米芾、梅尧臣等人当时都流连于此,并在诗文中多次提及。

金章堰保留30处历史建筑

依着崧泽塘和章堰泾,章堰人泽水而居,丰富而稳定的粮食产出,让章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河两岸粮米、绸缎商铺林立,茶坊、酒楼聚集,商埠码头载着各色南北货物的舟楫往返穿梭,一派繁华商埠景象,这就是“金章堰”的由来了。

犹如明月跨河的石拱桥——金泾桥,又名观月桥,据传为元朝年间,章楶九世孙章伯颜为官告老还乡后,在章堰建观月堂,堂前有桥。

伯颜常邀当地文人墨客,饮酒赏月,吟诗作对。

老屋变身全球十佳博物馆

看宋代文人雅致生活 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3)

小小的一座庙、一间屋、一座桥,连接的是一代代人的乡愁,也是章堰的过去与未来。

从城隍庙再往老街转过一座石桥,你立即就会看到一幢令人过目难忘的建筑:章堰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的原址,包括了原村史馆、章家宅及一部分空地。

走入建筑内部细细观察,整个文化馆就像是从老建筑中重新“生长出来的”,或者说是从时光中“生长出来的”。

对于章堰文化馆的建筑师而言,章堰文化馆设计的核心就是“时间”,他令人叹为观止地将新墙从老墙里“长出来”,从而让石拱桥、城隍庙、灰瓦白墙这些江南水乡的意境标识,不仅仅具有空间的意义。

修复或是保留?复古或是创新?各种老街、古镇更新的例子,都会面临看似两难的选择题。

“追溯来路”是永恒不变的命题;而老房子、老街、老镇、老地方、老朋友……这些记录着自身、人际、血脉的物证,在流淌的时间面前,守护着暂借的恬静。

海派寻踪

01|青龙镇、青龙寺和青龙塔

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

青龙镇是上海拥有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

在唐宋时期,青龙镇是上海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那时烟火万家、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享有“小杭州”的美誉。

因为繁荣,就有了人来人往,及至宋时,从文艺大咖到文学青年——米芾来过,还在这里做了镇监,画过画,也写过字;梅尧臣来过,他或许是个喜欢历史的人,于是作了一部《青龙杂志》,算是青龙最早的镇志;苏轼也来过,帮着几个在青龙住下的朋友题题字,写写匾额,当时也算是名人效应了。

墨迹诗作今犹可见,当为青龙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青龙镇的繁华已随时光淡去,风韵犹存的青龙塔巍然屹立。

这座上海市最老的古塔,又称隆福寺塔,是上海最大港口古迹青龙镇遗存的标志建筑,原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为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02|福泉山遗址

青浦区福泉山路658号

福泉山遗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汉代等时期遗址,被誉为“东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 ”“上海的发祥地”。


标签: 宋代  文人  雅致  生活  海派  城市  考古  新发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