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朱元璋的“萧何”,功高至伟位极人臣,结果却被满门抄斩

cht 2023-04-21 5次阅读

萧何,是刘邦钦定的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在刘邦打拼天下的时候,萧何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

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

后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也可以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那明朝的“萧何”是谁呢? 毫无疑问,此人就是李善长了;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

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

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

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在朱元璋早期的军事行动中,李善长算无遗策,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

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

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

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

李善长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

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

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

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

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

朱元璋所任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只有李善长还像原来一样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有所反感。

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

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

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

后来御史上奏弹劾李善长。

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

证据确凿,说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

于是,朱元璋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虽然被誉为明朝的“萧何”,可是却没有萧何的智慧;萧何和韩信也是交情匪浅,但是萧何知道刘邦对韩信起了必杀之心,于是丝毫不顾当年友情,毅然而然的和吕后一起串谋陷害韩信,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而李善长却一再的维护当年的老部下、老朋友,结果数次惹恼朱元璋;结果更是知晓胡惟庸图谋叛变,却不去告知朱元璋,这是何居心?不过又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免死令牌,真的没点作用啊,想杀谁还是就杀谁。


标签: 被誉为  朱元璋  萧何  功高  位极人臣  结果  却被  满门  抄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