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了这里才是李渊占据天下的根本,是李渊的立业之基

cht 2023-04-18 5次阅读

占领了这里才是李渊占据天下的根本,是李渊的立业之基_历史奇闻_第1张

“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

《读吏方舆纪要》卷40

《禹贡》冀州地。

春秋时为晋国。

战国时属赵。

秦置太原郡。

两汉因之,兼置并州治焉。

魏为太原国,并州仍旧。

晋因之,后为刘渊所据旋没于石勒,又为慕容燕所据,苻坚复取之。

后魏仍为太原郡,兼置并州。

北齐、后周皆因之。

隋初,废郡置并州《隋志》: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

九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府废。

大业初,改曰太原郡。

占领了这里才是李渊占据天下的根本,是李渊的立业之基_历史奇闻_第2张

太原东至直隶赵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辽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

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更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

晋阳历史悠久

晋阳远古时期属冀州,是华夏九州之一,为九州之首。

公元前4500年,唐尧西迁太原创建唐城建都于此,由此产生唐。

《汉书》:“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

”说明秦、汉以前的冀州地区一般是指今日之汾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带。

殷商时太原为北唐古国。

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少数民族,将太原地区纳入晋国的势力范围。

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晋国在汾河晋水之畔建设晋阳城。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赵国将都城定在晋阳(太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在晋阳地区设置太原郡,郡治为晋阳。

汉代在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吏的治所设在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来源于此。

当时太原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非常出名。

东晋十六国时晋阳先后被刘渊、石勒、慕容燕、苻坚占据。

北魏时仍设为太原郡,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地位特殊。

而权臣高欢、高洋父子一直坐镇太原、在这里遥控着朝政。

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bai545年),权臣高欢开始在晋阳县修筑晋阳宫,并在天龙山开凿石窟,建避暑宫。

隋代,太原(当时称之为并州),是全国性的大城市。

开皇二年(582年),置河北道行台。

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废除太原府,改称太原郡。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北巡路经晋阳,下诏重建东魏晋阳宫,并设晋阳宫监管理,有版正监、副监各1名。

此时的太原成为了除长安和洛阳外的天下第三大城。

晋阳地理位置优越,是虎踞龙盘的战略要地

晋阳其位于黄士高原东側,地势高于河南、河北等地,居高临下,俯瞰中原。

东有太行天险,西以吕梁、大河为阻,北接荒漠草原,且以恒山及阴山余脉为屏,与强胡为邻,南则以中条山脉为固。

境内亦是山岭起伏跌宕,沟谷纵横交错,山间多陷落盆地及河流切穿的沟壑深谷。

因此境内及周边要隘关津星罗棋布,构成了完善的内外防御体系。

胡氏曰: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

大同及雁门关构成其北门;夹峙于太行山中的娘子关为其东大门:位于太行山顶的天井关是南门,且是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山西中心太原,位于汾河谷地,东西两山夹峙,正是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

晋阳还扼守交通要道,河东地区西南部的蒲州,位于黄河与渭水交汇处,是当时漕运必经之处,把控经济大动脉。

横跨黄河的蒲津桥,沟通了关内及河东,由京师长安沿渭河谷地东行,过蒲津桥北向至太原,再东北到达范阳的交通线,是当时四大交通动脉之一。

而且河东去两京距离较近,南下洛阳,西至长安,数日可到,而晋阳到河东非常的近,旦夕可至,李渊正是据此成就帝业。

晋阳为防备北方的军事重镇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北方的匈奴不停的南下侵扰,为此,公元前213年(始皇帝三十四年),秦始皇曾派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匈奴。

次年,便将秦、赵、燕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

太原郡及其郡治晋阳,成为抗击匈奴的战略要地和边防重镇。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被刘邦派往晋阳,后叛逃匈奴,刘邦在击败韩王信后于公元前196年将太原、雁门二郡合并为代国,挑选第四子刘恒为代王,以晋阳为都。

公元26年,即刘秀称帝的第二年,把太原郡改为太原国,封他的侄子刘章为太原王,并在33年徙雁门的官吏和百姓到太原。

35年,重新将太原国设为太原郡。

38年,派新任骠骑将军马成缮修障塞,巩固边防,安定中原。

马成从西河到渭桥,再到太原、安邑,再到井陉、中山、邺,所经之地,均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堠,凡五六年而成。

从此晋阳城作为北方军事重镇,主要意义在于防御和抗击匈奴。

物质基础,矿产,粮食,盐业都非常丰富

河东地区是当时重要的农业基地,尤其是晋南地区。

晋南地区多盆地,地势平坦,降水充沛,人口密集,自古是北方重要的产粮区。

且河东较江淮而言距长安距离近,漕运便利,是京师重要的粮食供给地,同时也是军粮的重要来源。

河东地区靠近全国多个粮仓,最近的是广通仓,出河东就可以获取。

河东有全国最著名的盐池,而盐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中,盐仅次于粮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盐的产销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而恰恰河东有全国最大的盐池。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隶度支。

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日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

”从中不难看出,河东池盐在全国食盐生产中地位极高,且担负供应京师的重任。

河东盐池产量高、行销广,质量好,上缴国家的盐利颇丰。

唐代宗时,河东盐池每年税收达150万缗,约占国家盐利的四分之财政收入的12.5%。

不言而喻,河东盐池价值非凡。

除盐池外,河东地区的矿产也极为丰富,主要是铜、铁、煤。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史记·封禅书》)。

战国时期,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地区是铜矿开发最早,而且产地也比较集中的地方。

汉代的铜产地,文献资料不多,而春秋战国以来盛产铜矿的中条山地区,竟寂然无闻,铁官却达四处,成了盛产铁矿的地区。

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运城县洞沟发现的汉代铜矿遗址,地质工作者1951年以来在中条山的铜矿峪、南和沟、篦子沟发现的古铜矿遗址,都说明这里汉代仍在开采铜矿。

隋朝的时候设矿政,矿政的特点是大力发展铜矿,矿权全部收归国有,经营采取封建徭役制。

所产铜主要供铸造钱币之用。

先后在产铜地设立铸钱炉25座,其中扬州、并州(太原)和益州(成都)境内各5座。

《通典?食货典》卷9记载:“按天宝中,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

绛州三十炉,扬、润、宣、鄂、蔚各十炉,益、邓郴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

”众所周知,古代以铜铸钱,唐代不仅在并州(即河东)置钱监,而且绛州(属于河东)铸钱炉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可见河东地区铜矿丰富并被大量使用,

同时,河东地区的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都很发达。

如此富裕的经济条件,可以称之为粮仓,钱仓为不为过,如此条件对于李渊的起兵可见有多重要。

李渊起兵的历史背景

仁寿四年,杨广即位以后。

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修宫殿,开运河,修驰道,三征高丽,将整个北方弄得千里无人烟,百姓穷困潦倒,只能奋起反抗。

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由此拉开。

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

当时在山西活动着数股起义军,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剿灭活跃在今山西地区的起义军sui'mo

李渊是陇西贵族,7岁袭封唐国公,因“李氏当为天子”而饱受杨广的猜忌。

李渊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的方式让人以为自己胸无大志,才得以幸免。

李渊到河东后,先后击败了甄翟儿、毋端儿、敬盘陀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得到隋炀帝赏识。

616年(大业十二年)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并拥有黜陟选补郡文武官、征发河东兵马的特权。

七月,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另派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让他们监视李渊。

太原乃“天下精兵处”,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

所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

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李渊被封为太原留守以后非常的高兴,因为当时的太原乃天下大城,储存的资源非常的丰富。

太原乃“天下精兵处”,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

李渊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不断的招降纳叛,广结豪杰,网罗人才,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

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而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都成了李渊的主要谋士。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有异志”,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

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

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

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

到此时,李渊已经完全的占据了太原,拥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这一切为李渊起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李渊起兵的准备

一,制定战略,做好准备

李渊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

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强调以“废皇帝(指隋炀帝)而立代王” 为策略。

李渊起事后,让部下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二旬之间,得众数万”。

二,结好突厥,防止被包抄

当时的东突厥汗国达到极盛,李渊深知以太原为根据地起兵南下,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

否则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

他在出任太原留守时,就曾对李世民说:“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三,远交近攻,示敌以弱

李渊起兵的时候,势力最大的李密,为了防止李密阻碍自己进攻关中,就派人向李密称臣。

李渊写了一封信让温大雅去见李密,在信中李渊称赞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

李渊起兵公元617年六月初五日,李渊在晋阳设起义堂(亦称号令堂),将军队分为三军,统称“义士”。

正式起兵,裴寂等尊称李渊为“大将军”。

十四日,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以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

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

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十一月间攻入长安。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

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结语

占据晋阳的李渊,占有了天下第三大城市,储存着非常多的资源,河东地区有着充足的矿产资源,铜矿为李渊提供了丰富的金钱,河东地区的铁矿资源让李渊拥有了足够的兵器,河东地区还有丰富的粮食。

这一切给李渊提供了经济基础。

可以说晋阳正好成为了李渊的立业之基。

参考资料《读吏方舆纪要》《旧唐书,刘文静传》《大唐创业起居注》

占领了这里才是李渊占据天下的根本,是李渊的立业之基_历史奇闻_第3张


标签: 领了  这里  才是  李渊  占据  天下  根本  立业  之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