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球编织方法圆球编织方法视频

cht 2023-04-17 4次阅读

沙漠蜻蜓的钩织方法

1.首先从蜻蜓的头部开始编织,钩编出一个球形,用填充棉塞满

2

/13

引出5针后,继续钩编出4行后成为片状

3

/13

再在正对面同样引出6针

4

/13

同样按步骤2的方法钩编出4行

5

/13

钩编出头部下方的两片就成为蜻蜓的背部和腹部,合并两片

6

/13

钩编出尾巴的骨架

7

/13

再钩编上第二行,完成蜻蜓身体部分的编织

8.钩再出蜻蜓的翅膀

9.继续在侧面环圈编织

10

/13

继续沿外圈编织

11

/13

同样按步骤810的方法编织出较长的翅翼

12

/13

将双翼插入背部和腹部两片之间,使身体同色纱线将其手缝固定下

13

/13

最终使用珠片装饰上蜻蜓的一对大眼睛毛线向日葵提花织法?

工具:钩针褐色、黄色、蓝色线

褐色线开始编织,首先用钩针先编织出一个活头结线圈,然后在活头结线圈里面钩锁针6针,紧锁到第一针钩锁针形成的针孔里面,拉紧活头结线,钩出一个小花朵心。

然后每针针孔锁针2针,完成2圈,共计24针,紧锁到第一锁针针孔里面。

两针针孔里面锁针1针,然后锁针2针,这样循环完成1圈。

放入填充棉,3针针孔里面锁针1针,最终钩出1个顶点。

完成一个小圆球。

黄色线开始编织,首先用钩针先编织出一个活头结线圈,然后在活头结线圈里面钩中长针12针,紧锁到第一针钩锁针形成的针孔里面,拉紧活头结线,钩出一个小花朵心。

然后每针针孔锁针2针,完成1圈,共计24针,紧锁到第一锁针针孔里面。

接下来开始钩水草针按照此方法,逆时针方向,再钩一圈完成其他小花,这样,一朵漂亮的小花朵就成了。

请问谁会织毛衣啊?

  毛衣编织的古代非常的久远,人类在原始生活中利用树叶、兽皮来蔽体,后来逐步进展,出现了纺织品。

最早的手编毛衣,应该出自历史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

某一天,北风渐紧,天快冷了,某一个牧羊人,也许是一个奴隶,没有毡做的衣服能御寒,他找了几根树枝,想方设法将手里的毛线结成一个片片,一个能裹在身上御寒的东西,绕来绕去,他终于找到了诀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毛衣。

  在中亚游牧民族地区,纺织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为主。

另一种主要的防止原材料——棉花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流行地球,进入中国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毛绒线传到中国,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我们看到最早的照片里面,中国人在冬天不是穿皮袍里子是各种皮子,外面是绸缎或布就是穿面袍里外都是布中间絮棉花,肥肥大大,特别是小孩子,像一个个圆球。

最先编织织毛衣的,是来华的外国人,98迷吧,慢慢很多有钱的较时髦的女性也开始学习手工编织毛衣。

  到了20世纪初,像上海和天津这样的沿海租界城市,编织织毛衣已经成了一种时尚。

一团绒线,两根竹针,闲坐在起居室的窗下,阳光透过绣花的白色窗纱,照在女人的肩上,那种舒适娴静是说不出来的。

在上海,很多专卖毛线的商店都有坐台的师傅,向买毛线的女性传授毛衣编织技巧,慢慢的,手编毛衣也成为很多女性的谋生手段。

“打一手好毛活”慢慢代替“绣的一手好活计”,成为赞扬一位女士心灵手巧的褒奖话。

旧上海的月份牌上,总少不了身穿花色旗袍,外套手编白色镂空花样毛衣的烫发美女。

  不管是丝织品、麻织品还是羊毛织物,都是有经线有纬线,梭织而成的。

手工编织毛衣和织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手工编织毛衣和丝绸等衣服制作相比,有着巨大的灵活性。

丝绸等衣服从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个过程:纺线、织布、缝制;手工编织毛衣需要两个过程:纺线和编织,在编织的时候,除了毛线,你只需要几根细竹针。

如果说梭织产品更适用于大规模生产,那麽编织更适合个人劳动。

  手工编织毛衣的盛行使毛线工业迅速进展,就是在战争年代,很多民族工业都被迫停产,毛线生产工业还是能勉强维持。

比如以生产“抵羊”真正意思是抵洋——抵制洋货毛线闻名的天津东亚毛纺厂,基本能够正常运转,只不过被迫换了别的商标。

转珠筒的制作?

水桶包底座用六珠圈,六个拐角处用五珠圈

继续用六珠圈向上编织水桶包的侧壁

编织到想要的高度以后,回线收紧,多余的线插到别的珠子中

从侧面串两个珠子开始编织手提部分,这里用的是五珠圈,也能用单链或者四珠圈

用五珠圈做两个小圆球

将两个小圆球做个单珠链,串过侧壁的第二排,这个闪亮的包包就完成了三个珠子怎么串?

三个珠子能编织成手链,如果是翡翠玉的话,想要手链好看,选题材也最关键的,如果是翡翠挑选时,最好三颗都不同颜色,一颗翠色,一颗紫罗兰色,一颗红翡,再用绳子编织,一个结一颗珠子为中心,两边打平结,按手大小最终打个活讯息结就大功告成了。


标签: 圆球  编织  方法  视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