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孩朱珠去哪里了

cht 2023-03-17 12次阅读

热播的连续剧《亲爱的小孩》,高富美朱珠强行介入肖路家庭,横刀夺爱的剧集,让素来憎恶“小三”的观众,再一次‬骂声‬鹊起‬。

当然,也有同情者,他们目睹朱珠的成长经历,纷纷感叹“为爱疯狂的朱珠到底有多缺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来探寻,为什么朱珠成为“小三”与她妈妈 “严控‬”脱不了干系?

1、 有“毒”的妈妈

中“毒”的朱珠

朱珠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有多“毒”?

从妈妈责骂朱珠的这番痛心疾首的话里可以窥见一斑:

“我从小供你受最好的教育,你看看你都学了些什么?你不顾廉耻,和一个有夫之妇纠缠不请!你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我帮你培养成才,是让你破坏别人的家庭吗?去给被人当小三吗?你和肖路干出这种事情!恶心! ”

显然,当“小三”不道德,不能当“小三”!妈妈的三观绝对正确,立场绝对坚定!

爱孩子,就要教导孩子往正路走,这一点,妈妈也绝对没错!

但错误的教育方式,就会扭曲原本纯正的爱。

且如果不当的教育方式持续被采用,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极具破坏力。

由此造成的情感伤害就像毒汁浸蚀孩子的整个身心,负累终生。

很显然,朱珠妈妈“踩雷”了。

1 “你不顾廉耻”、 “你不要脸”、 “你丢人”、“你恶心”……这是言语虐待,肉眼不见伤痕,但足以摧毁!

许多父母情急之下,类似的贬损语言就脱口而出,当孩子从别人嘴里听到这些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时,很容易让这些负面评价进入潜意识,并内化成“我是……”(我是不顾廉耻”、 “我是不要脸”、 “我是丢人”、“我是恶心”……)自卑的种子由此播下。

朱珠妈妈一连串的“你是……”熟练且无所顾忌,足见这种教育方式是她的常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你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行,反之,亦然。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父母的预言就是孩子的预言,父母认定是,那一定就是。

在这种辱骂伤害下长大的朱珠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孤立无援。

2 “我从小供你受最好的教育”、“ 我帮你培养成才”这是生活在自己幻想中的完美父母的追求。

朱珠的妈妈是个成功人士,她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样转嫁在女儿身上。

家是妈妈宣泄压力的垃圾场,女儿是妈妈职场权力延伸管控的对象。

她不让朱珠浓妆艳抹,以“让你”“帮你”的方式,想给朱珠最好的物质生活,她希望朱珠听话、成为她心目中的“完美小孩”为她实现她理想的“模样”……

朱珠在妈妈强加的无法企及的目标中,没了自己,成了妈妈控制的“小羔羊”。

3 “你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朱珠妈妈的潜意识里压抑了太多不良情绪。

她害怕朱珠丢人,实际是害怕自己丢人;她不接纳朱珠,实际是不接纳自己。

妈妈鄙视嫌弃梳妆打扮的朱珠,她高高在上指责朱珠,她将责任推给朱珠,其实是采用“否认”防御机制,隐匿自己的弱小脆弱和无助。

妈妈也是安全感极度缺失的妈妈,加上留不住丈夫,她的内心也是极度受伤的,现实中的妈妈和朱珠孤儿寡女报团取暖的同时,也各自在原生家庭的遗毒系统中轮回。

妈妈的潜意识里压抑了太多不良情绪,当他“投射”出来,对朱珠予以一一指控时,就好比一个用手指比成手枪的手势,一根对着对方,三根指向的都是自己。

爸爸早年出轨离家,被强势母亲控制下的朱珠,从小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他没有朋友,没有快乐,孤单寂寞,内心无比空虚和恐惧。

T

她就是被“有毒”妈妈管教出来的“中毒”的孩子。

2、 伤痛恒久远

朱珠成执迷

童年的缺爱让朱珠对爱极度渴望。

她对爱产生执迷。

执迷是一种"强迫"行为。

这种强迫行为在感情中如果遭遇对方的拒绝和背叛,执迷者会倍感痛苦和愤怒,从而引发各式各样的死缠烂打和要挟威逼。

在感情中执迷肖路的朱珠,为了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他,她拍肖路不雅照、录音、信息电话,甚至不顾脸面大闹肖路女儿的周岁宴,找肖路老婆摊牌谈判……

她对肖路的执迷,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渴望和抓取。

她太渴望得到一些自己从来没有的东西了。

她对肖路的老婆说:“我知道这件事伤害了你,你是无辜的,但是,我也可以为我想得到的东西而努力”

朱珠以她自己认为的方式在争取爱。

而从小被母亲严厉管教的她,其实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

当遇到心动之人,被爱的渴望被唤醒,由于过度担心会被再度抛弃,她便紧紧抓住不放。

父母过早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她,从未有人给她做过榜样示范,让她懂得如何正确获取爱。

对爱极度渴望的她,以为不择手段的抓取就是获得爱的方法和途径。

她甚至以为,这是爱的勇敢和坦然。

她活在自以为是的幻象里,她认为肖路夫妻是在“努力扮演一对没有问题的夫妻”。

执迷于肖路的朱珠,根本不在意肖路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只是活在自己的期望和想象里,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塑造自己想要的情感对象。

她认为小打小闹夫妻在亲友面前“秀恩爱”是“扮演没问题的夫妻”,她以为忙于生计的肖路是得不到妻子关心的“流浪汉”,活在自己编织的爱情梦幻中的朱珠,甚至根本听不见肖路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她说“对不起,我们不可能”。

“执迷爱恋是一座监狱,囚禁了执迷不悟的人,也囚禁了他们不屈不挠恋慕着的‘目标’”

朱珠就是沦陷于执迷泥流的人,他把肖路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她被肖路断然拒绝,她被妈妈强行拉开,她恒久的创伤被撕开,她在大声质问:“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我的感受在你的心里是不是不值一提啊?”

压抑许久的他很想做回自己。

从小,在妈妈的“完美”安排下,她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妈妈不让打扮便不敢涂口红不敢上妆……太多的情绪积压在她小小的身体里。

渐渐长大的她十分渴望独立自主,她明知爸爸出轨“小三”给妈妈带来了伤害,她偏偏就往“小三”的路上走,她潜意识里积蓄的愤怒,爆发出来就是挑衅和反抗。

她的叛逆来得晚,看似做了回自己,但在病态扭曲的管控教育之下朱珠,性格明显是带有缺陷的。

有缺陷的她当然得不到妈妈的悦纳。

“生而为人,对不起”这是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的卧轨自杀的作家男友八女川和作家太宰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朱珠如是。

3、 母爱会伤人

亲爱的小孩朱珠去哪里了(亲爱的小孩朱珠成)(1)

亲爱的小孩朱珠去哪里了(亲爱的小孩朱珠成)(2)

亲爱的小孩朱珠去哪里了(亲爱的小孩朱珠成)(3)

相处需谨慎

《母爱的羁绊》对好母亲的标志是:“有能力提供真诚的爱和同情,提供身体和情感上的照料”。

显然,朱珠的妈妈不是。

她为朱珠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却从未给过她真诚的爱和同情,甚至,连提供的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最终都成了她向女儿情感勒索的筹码。

类似的还有:

《欢乐颂》中的“捞女”樊胜美,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是妈妈索取的目标,为了息事宁人,她承受了本该由父母承受的一切;

《基层女性》中号召要斩断母爱“毒瘤”的王慧玲,她也在“重男轻女”的母亲道德绑架下,痛不欲生;

还有,现实生活中许多提起自己的母亲便泪如雨下或咬牙切齿的孩子们……

为什么本该令人温暖安心的母爱,如此面目可憎?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的作者达努▪茉莉安认为,这是母亲的自恋人格造成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怒无常、固执己见、共情力低、敏感多疑……

《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基因为了活下去,就会不断的复制自己,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操控“宿主”。

孩子身上,存有父母各一半的基因,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基因根植的本能。

母亲的疼爱里满是瑕疵,除了基因,还有文化。

理查德▪道金斯称她为“米姆”

文化米姆通过我们的大脑,渗透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比如传统的“重男轻女”、“礼义忠孝”,尽管科学不断进步,思想的残余仍然根深蒂固。

一个没有受过相关教育的女人,生下孩子成为母亲,除了基因本能,她的教育思想和境界绝不会因为生了孩子而陡然提升,天然的携带 原生家庭的教育印记,程式化的思想闭环轮回。

因而,如果母亲自恋,孩子必然自恋,甚至更甚!

因而,我们时常歌颂的母爱,很多时候就是一把伤人利器,让与她相伴的儿女倍感受伤。

4、结语

疗愈师萨提亚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埋首羹汤的妈妈,如果仅仅懂得柴米油盐,忘了续补自己的“人生地图”,很容易迷失和焦虑,很容易与孩子的精神世界背道而驰。

父母需要再教育。

培养孩子,很多时候就是在执着地栽培自己。


标签: 亲爱的  小孩  朱珠去  哪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