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作为宰相,对后世产生哪些影响?

cht 2023-02-17 6次阅读

  说到褚遂良,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书法家,但其实他还曾担任过宰相

下面千问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没错,历史上真实的褚遂良,确实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

他的书法成就极高,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贡献极大。

  但是,如果大家觉得,褚遂良只是一位单纯的书法家,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褚遂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真实的褚遂良,除了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贡献极大之外。

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要想理解真实的褚遂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我还得从褚遂良少年时代说起。

褚遂良作为宰相,对后世产生哪些影响?

  公元596年,褚遂良出生于长安。

当时正是隋文帝在位期间,他爹褚亮正在东宫做官,做太子杨勇的东宫学士。

  说到褚遂良他爹,这里我们得多说两句。

褚遂良他爹褚亮,也是个特别猛的猛人。

褚亮原本是杭州人,自幼过目不忘,善于读书。

十八岁的时候,就敢孤身去找当时的江南大儒辩论学问,得到了士林的赞赏。

后来,南陈朝廷得知此事后,便征辟褚亮做官。

那位南陈的末代皇帝陈后主,也曾对褚亮赞不绝口。

  后来,南陈被隋朝灭掉之后,褚亮被隋朝接收,做了隋朝的官员,后来又去了东宫上班。

总之,褚亮是个相当牛掰的人物,褚遂良的一生,其实大半辈子都是在被他爹带飞的。

  褚遂良出生后,没过几年,隋朝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身为太子的杨勇,在弟弟杨广的陷害之下,最终被隋文帝给废了。

此后,杨广当上了太子,并且在几年之后当上了皇帝,开始了他的超级败家之旅。

在这个过程当中,褚亮作为太子杨勇的近臣,自然也要受到一些波及。

不过褚亮做官,靠的是自己的学问,不是关系。

所以杨勇倒台之后,褚亮转岗做了太常博士。

  但后来,褚亮因为做官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经常当面顶撞杨广。

再加上褚亮和隋朝的权臣杨玄感关系不错,后来杨玄感又谋反被杀。

所以杨广一气之下,直接把褚亮远远赶到了青海湖边上,去做了一个西海郡司户。

  以隋朝当时的情况来说,被外派到青海做官,褚亮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很难再有翻身的余地。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贬官流放,却让褚家因祸得福了。

image.png

  褚亮被外放到青海湖这边的同时,褚遂良作为儿子,自然也跟了过来。

当时褚遂良刚满十八岁,本应按照当时的制度,以祖荫入朝为官。

但这时的褚遂良,却被老爹牵连,一起跑到了青海湖。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因为杨广实在是太能败家,最终搞得民变四起,隋朝渐渐崩溃。

  四年之后,到了大业十三年,随着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彻底崩溃。

在宁夏以及青海这边,有个叫薛举的隋朝将军,趁势而起,自立为帝,号称西秦霸王。

薛举起事后,征召褚家父子到他麾下做官。

褚亮因为早就名声在外,所以直接被薛举任命为黄门侍郎,成了薛举的核心参谋。

  至于褚遂良,因为此时已经成年,而且素有才名,再加上沾了老爹的光,所以也同时被任命为通事舍人,相当于是薛举的秘书。

  但在这之后不久,才刚过一年之后,薛举的西秦政权,就被李世民带兵平定了。

此后,褚家父子也就再次变更职位,跑到了李家这边工作。

此后,褚亮成了李世民的核心参谋,而褚遂良,则是被李世民任命为铠曹参军。

  到了李世民麾下工作之后,褚遂良很快就取得了李世民的好感。

一方面,褚遂良确实有才,当时在李世民的麾下,能打的将军很多,但才学较高的文官就相对较少了。

像褚遂良这样的年轻俊杰,自然格外得到李世民的重视。

另一方面,褚遂良和李世民年龄相仿,只比李世民大三岁。

作为同龄人,又很有才学,这样的褚遂良,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李世民的重视。

  取得了李世民的好感之后,接下来,褚遂良的仕途,自然也就是一帆风顺了。

image.png

  又过了两年之后,随着李世民在洛阳一战当中,同时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枭雄,被封为天策上将。

此后,李世民返回京城,组建天策府,成立文学馆。

这个文学馆,名义上是李世民为了自己学习,召集一些大儒过来。

但实际上,李世民此时已经有了争夺储君之位的念头,想要培养自己的文官班底。

  文学馆成立后,李世民召集了十八位大儒,同时入驻文学馆,被称之为‘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当中,领衔的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样的大才。

褚遂良的父亲褚亮,自然也名列其中。

此后,因为褚亮的原因,再加上李世民确实对褚遂良很有好感。

所以文学馆开张之后,褚遂良也被调到了文学馆,负责一些文学馆的日常事务。

  此时的褚遂良,虽然只是在文学馆给十八学士打杂,做一些日常工作。

但这个位置,却给他带来了太多的好处,很多人甚至戏称他为‘馆主’。

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说明了褚遂良在文学馆中,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文学馆中,褚遂良接触的都是唐朝最顶级的大儒,耳濡目染之下,个人学问也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唐初四大家当中的另外两位,虞世南和欧阳询,当时也都在文学馆内。

所以,褚遂良在文学馆工作期间,深受这两位的影响,为他后来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一场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登基为帝。

李世民登基之后,文学馆和门下省的修文馆合并,改称弘文馆。

在这之后,弘文馆除了供顶尖大儒们讨论学问,帮李世民提供建议之外,更增加了一个新的职能,那就是帮国家培养宰相型人才。

  弘文馆多了这个职能,褚遂良又依然在弘文馆任职。

到了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成了唐朝培养的‘准宰相’了。

image.png

  此后的十年里,褚遂良一直在弘文馆工作。

在这十年当中,褚遂良不但成了书法大家,个人才学也逐渐成型,逐渐堪当大任。

贞观十年,褚遂良改任起居郎,负责记录李世民的言行。

贞观十二年,唐初四大家的虞世南病逝,虞世南临死之前,向李世民推荐了褚遂良,说褚遂良的书法造诣同样很高。

所以从这之后,褚遂良就开始成了李世民的御用书法家。

  又过了五年之后,到了贞观十五年,褚遂良改任谏议大夫,开始逐步进入唐朝决策层,成了李世民的智囊。

此后不久,褚遂良的父亲褚亮退休回家,褚遂良开始独自站立在朝堂之上。

  如果说,在此之前,褚遂良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只是唐帝国培养的‘候补宰相’。

那么从这时开始,褚遂良开始正式向宰相群体迈步,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逐渐成为宰相。

  逐渐成为宰相的褚遂良,开始逐渐影响中国历史,并且显露出复杂的方面。

  首先,是他的执政思想。

  褚遂良跻身宰相团体的时候,唐朝已经打遍东亚无敌手了。

昔日强大的东突厥和吐谷浑,早已被唐朝彻底消灭。

至于其他几个强大的邻居,这时候也都安分得很,不敢和唐朝抗衡。

  但同时,随着突厥和吐谷浑的覆灭,一个新的问题,开始摆在唐朝统治者的面前。

  这个问题,叫做民族问题。

  唐朝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之后,直接将其收入唐朝的控制范围内。

但这样一来,民族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不同,注定这个问题会很尖锐。

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就成了唐朝庞大版图,能否长时间维持住,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image.png

  对于这个问题,褚遂良当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

褚遂良的民族思想,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

  简单来说,就是以唐朝直接管辖的领土为主体,同时以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帝国附庸。

保证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这些边疆地区不敢叛乱。

然后以中原文明,缓缓去同化这些地区。

如此一来,中华文明的概念,就得以进一步扩张了。

  褚遂良的这个民族思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出来的。

但不得不说,这个思想的出现,成了后来唐朝上百年的治国核心思想,同时也是唐朝可以长时间维持超大版图的根本原因。

在以往的秦汉三国时代,中原政权一直对边疆地区,报以敌视态度。

因为双方常年战争,所以只想着消灭对方,或者让对方彻底归降,主动同化。

但是到了唐朝,唐朝统治者开始换了思路,打算以文明去慢慢同化对方。

  这个思想,让中华文明逐渐走出了传统汉地,逐渐影响了整个东亚,成了整个东亚上千年的主流文明。

  褚遂良的这个思想,和李世民不谋而合,所以也更加得到李世民的重视。

这也为褚遂良成为宰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提出新的治国思想的同时,褚遂良也做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褚遂良其实是中国古代某些传统官员的代表。

这些官员,不贪财,不好色,不懒政,唯独喜欢权力。

因为只有手握足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实现所谓的抱负。

image.png

  而作为官员,想要争取更多的权力,结党进行党争,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褚遂良不是一个特例,宋朝的新党旧党是这样,明朝的夏言张居正也是这样。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被迫废黜了李承乾。

在这之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起,力谏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从这时开始,褚遂良就已经和长孙无忌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所谓的党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下令亲征高句丽。

褚遂良曾表示反对,但最后反对无效。

此后,褚遂良以黄门侍郎身份,巡视四方,做了近一年的钦差大臣。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从辽东回来之后,褚遂良趁机陷害同为宰相的刘洎,最后导致刘洎被赐死。

褚遂良之所以陷害刘洎,就是因为刘洎是他的政敌。

之前刘洎在立太子的时候,就和褚遂良这边对立,主张立魏王李泰。

后来,刘洎又奉命辅佐李治监国,98迷科,隐隐有压过其他宰相的迹象。

最关键的是,刘洎和褚遂良的政治主张不一样,也不愿和褚遂良结党,所以才被褚遂良陷害致死。

  在陷害刘洎这件事上,褚遂良显然是错了。

但我们也很难凭借这件事,认定褚遂良是个奸臣。

因为褚遂良陷害刘洎,并非处于个人恩怨,而是因为政治主张不同。

或许在褚遂良看来,他这样做非但不是犯罪,而是在为国除奸。

与他政治主张不同的刘洎,就是他眼里的奸臣。

image.png

  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去世,褚遂良回家守孝一年。

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被起复,同年被任命为中书令。

从这时开始,褚遂良成了唐朝内部权力最大的人之一。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

李世民去世之前,曾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就连李世民的遗诏,都是褚遂良写的。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对他先贬后用。

先是贬为同州刺史,外放三年后,再次调回京城,担任吏部尚书。

永徽四年,升至尚书右仆射,达到了权力顶点。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被外放还是被召回,褚遂良始终都坚持自己的党争习惯。

李治登基后,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老臣党,无疑是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势力。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作为老臣党的领袖,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依然不肯止步,依然想靠党争夺取更多的权力。

  永徽三年,就在褚遂良由外调被再次召回京城那一年,长安城内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

后世史学家推测,这场谋反案的背后,应该就是老臣党在推波助澜。

此事之后,长孙无忌借此案大肆株连,几乎将李家宗室内部的所有实权派,全都清理干净了。

  经此一事后,老臣党在朝堂上,几乎堪称无敌。

就连皇帝李治,都要尽可能地听命于他们。

老臣党的政令,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行全国。

褚遂良的政治抱负,也可以顺利施行。

  但问题是,褚遂良却忘了,他们这样做,却已经动了李治的蛋糕。

  诚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争取权力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更好地办事。

但他们的党争之举,却严重威胁到了李治的皇位。

所以,在这之后,李治开始对老臣党下手了。

此后的两年里,李治开始大范围提拔寒门官员,希望借此削除老臣党的权势。

对此,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自然不愿意,不希望寒门官员分走自己的权力,所以逐渐走到了李治的对立面。

image.png

  到了这个时候,褚遂良的悲剧,已经无可避免了。

  两年之后,到了永徽六年,随着李治向朝堂上安插了大量的寒门官员,自己的政令可以畅通无阻。

这一年,李治不顾老臣党的反对,强行下令废后,随即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次事件,史称‘废王立武’事件。

  废王立武事件,严重打击了老臣党的权威,也让老臣党的权势,彻底土崩瓦解。

此事之后,老臣党的官员开始纷纷另立门户,褚遂良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割,李治的皇权进一步稳固。

  两年之后,褚遂良被直接远远踢到了桂林。

数月之后,武则天指派麾下官员,诬告褚遂良谋反。

后来虽然查无实证,但褚遂良也被进一步放逐,直接被踢到了越南地区。

  公元658年,褚遂良在越南含恨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褚遂良死后,武则天依然没有放过他,不但将他的所有官职爵位,撸了个干干净净。

而且,还把褚遂良的后代,也都踢到了越南那边。

直到武则天去世之后,褚遂良才被平反昭雪。

  回顾褚遂良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单从为人施政方面来看,褚遂良显然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官。

他不贪污不好色,积极努力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唐朝变得更好。

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却错误地选择了党争这条路,并且替唐朝开启了党争这扇大门。

  党争这扇大门,只要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此后的几十年里,武则天通过这扇大门,逐步掌握了更多的权力,终成一代女帝。

此后又通过这扇门,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

唐朝的党争,自此之后,基本上就没停过。

image.png

  这样的褚遂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实在是很难下定论。

  但显然,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标签: 褚遂  作为  宰相  后世  产生  哪些  影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