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登基之后就能控制整个汉朝,是怎么做到的?

cht 2023-02-06 4次阅读

  汉武帝登基之后就能控制整个汉朝,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千问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汉武帝的掌权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先做乖宝宝,暗中培植自己的亲信。

  等到他熬死自己的奶奶之后,马上清理掉那些前朝老臣,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开始改变国家执政思想,并且在对外战争当中连年胜利,最终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其中发生的事情,却很多很多。

  公元前141年,随着汉景帝驾崩,刚刚举行冠礼不到十天的刘彻,被推上了皇位,成了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这一年,刘彻仅仅只有十六岁。

  早在刘彻正式登基之前,刘彻已经做了八年的太子。

所以,对于刘彻皇位的合法性,大家没有任何质疑。

但同时,因为刘彻即位的时候,实在是太过年少,资历又比较浅,实在难以让大家信服。

所以,作为刘彻奶奶的窦太后,就开始站出来主持大局。

以太后的身份,帮助刘彻掌控朝政。

  这位窦太后,那可是一个真正的猛人。

窦太后早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宫女,还曾经服侍过那位吕后。

后来,在吕后的身边待了几年之后,当时年轻的窦姑娘,被派到了山西地区,服侍当时的代王刘恒。

  再之后,窦姑娘很快得到了刘恒的宠爱,并且给刘恒生了几个孩子。

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吕后去世,西汉功臣们发动了政变,然后拥立刘恒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因为刘恒的正妻早逝,也没留下一个儿子。

所以,汉文帝登基之后,窦氏的儿子就被立为了太子。

窦氏也母以子贵,成了汉朝的皇后。

image.png

  又过了二十多年以后,随着汉文帝驾崩,窦氏的儿子顺利登基,这就是汉景帝。

汉景帝登基之后,窦氏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太后。

汉景帝在位十三年后,最终因病去世。

而汉景帝去世后,其子刘彻登基,窦氏也就再进一步,成了太皇太后。

  此时的窦太后,不管是个人威望,还是家族权势,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

而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位强势祖母。

  汉武帝登基以后,按照窦太后的要求,所有的朝政大事,都需要奏请后宫。

也就是说,刘彻虽然是皇帝,但是在朝堂大事上,根本没有决策权。

窦太后虽然没有临朝称制,但所有朝堂大事,刘彻都需要询问过她的意见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这种形式,其实也和临朝称制无异了。

  对此,年轻气盛的汉武帝,自然不愿意接受。

所以,就在登基仪式结束后不久,汉武帝便做出了一系列人事变更。

比如,罢免前朝丞相卫绾,改任窦婴为丞相;罢免前朝御史大夫直不疑,改任赵绾为御史大夫;同时升任田蚡为太尉,王臧为郎中令。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正式下诏,从全国范围内征召‘直言敢谏之士’,并且对这些人加以重用,培植自己的班底。

强行命令藩王去封国就藩,削弱老派势力在京城的力量。

鼓励大家揭发刘家和窦家的不法行为,削弱这些阻挠他的力量,树立自己的威信……

  汉武帝的这些举动,后世史称建元新政。

在这场新政当中,汉武帝不但培养了很多听命于他的人才,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魄力。

  但是,随着汉武帝做出的改变越来越多,一直隐居幕后的窦太后,却开始站出来阻挠汉武帝的改革。

  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节:皇帝想要积极改革,代表了革新的思想。

而太后则往往会站出来阻挠,代表了老派的利益。

在这类文艺作品当中,代表老派利益的太后,往往扮演的是反面角色。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类似这样的争斗,其实并没有正义和非正义,只不过是双方的思想不同,所以看待一件事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而窦太后和汉武帝的冲突,其实正是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生于西汉初年的老人,窦太后深受黄老思想的熏陶。

因为从刘邦建国开国,一直到汉景帝去世,汉朝都是在执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而新即位的汉武帝,却更加倾向于统一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窦太后看来,刘彻的这些改变,会把汉朝彻底带向未知的危险。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奶奶看待孙子的一些举动,觉得孙子完全实在胡闹,自然要阻止。

窦太后会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她在阻止孙子,毁掉自己丈夫和儿子留下了的家业。

image.png

  而从刘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奶奶,无疑是他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对此,汉武帝一直心知肚明,所以之前的改革手段,刘彻也一直用得非常巧妙。

比如之前撤换官员的过程当中,换上去的丞相窦婴,就是窦太后的侄子。

而太尉田蚡,则是刘彻的舅舅。

但同时,这些人又和窦太后的政见不太一样,他们更倾向于儒家思想。

  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既保证了那些守旧老派,不会剧烈反弹。

同时也保证了刘彻可以快速掌握朝政大权,成为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帝。

  很难想象,做出这么多复杂改变的刘彻,当时只有16岁而已。

  客观来说,刘彻的这番改革,其实已经非常巧妙。

但是,窦太后也不是白给的,面对孙子的改变,窦太后也在等待一个机会,阻止孙子的‘胡作非为’。

  不久之后,这个机会来了。

  随着刘彻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些老派人士,纷纷跑到窦太后面前去哭诉。

而窦太后也开始利用‘奏请后宫’的特权,阻止刘彻做出一系列的改变。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御史大夫赵绾主动上奏,提出要废黜‘奏请后宫’的制度。

以后刘彻处理朝政,无需再向后宫禀告。

  这一下,双方的矛盾,被彻底激化了。

  要知道,之前双方的争斗,还仅仅只限于台面之下的暗斗,并不涉及汉武帝和窦太后本人。

但赵绾的这个做法,却等于是将汉武帝和窦太后直接推到了对立面。

对此,窦太后自然不愿束手就擒,直接联合那些老派,向汉武帝施压。

同时还命令下面的官员,查探赵绾和王臧的不法行为。

  赵绾和王臧两人,都是汉武帝的老师,同时也是汉武帝身后最坚定的支持者。

所以,一旦这两人倒台,那汉武帝苦心经营的朝堂力量,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偏偏这俩人又确实不太干净,以往确实也做过一些不合法的事情。

所以最终,两人被同时免官后处死,而窦婴和田蚡两人,也被全部免官。

接替他们位置的,全都是那些支持黄老思想的老派人物。

  就这样,汉武帝登基之初,所进行的建元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

  经过这件事之后,汉武帝开始思考,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自己努力改革,最后却仍是以失败告终呢?

  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汉武帝最终明白,真正阻挡自己的绊脚石,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奶奶,甚至不是那些老派人物。

这些人,其实也支持他做皇帝,甚至可以为他慷慨赴死。

他真正的敌人,其实是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黄老思想。

  如果汉武帝想要进行改革,势必会触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一个改革,站在了多数派面前的时候,这样的改革和新政,注定会失败。

image.png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汉武帝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路。

自此之后,汉武帝开始装作无心改革,以此来麻痹那些老派力量。

建元新政失败之后,汉武帝装作沉迷于狩猎和微服私访。

此时的汉武帝,经常在闲暇的时候,换上百姓的衣服,以平阳侯的身份外出,微服私访。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匡扶正义。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皇帝,好像还真没有过类似的行动。

反倒是汉武帝,真的有过类似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以平阳侯的身份外出,这事其实比较简单。

因为平阳侯是汉初功臣曹参的后裔,此时又娶了刘彻的姐姐,算是刘彻的铁杆支持者。

所以,一旦刘彻的微服私访行动暴露,真正的平阳侯,也能帮忙打掩护。

  经过刘彻的掩饰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彻已经放弃了改革,逐渐放松了警惕。

但在此期间,刘彻却一直按照在一些要害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

并且派遣一些心腹,为日后对外开拓做准备。

比如张骞通西域,严柱征讨闽越等事件,都是发生在这几年当中。

  此时的刘彻,其实一直在等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这个时间点,就是窦太后去世。

  作为老派势力的领袖,窦太后的身份,实在是太过特殊。

只要窦太后在世,刘彻就不可能完全绕开这座大山。

但同时,一旦窦太后去世,刘彻面对的阻力,将会瞬间骤减。

所以,此时的刘彻,最好的选择,就是等待窦太后去世,等待那个最合适的时机。

  数年之后,到了公元前135年,已经登基数年之久的刘彻,终于等来了这个特殊的时机。

这一年五月,窦太后病重去世了。

对于这位祖母,刘彻的感情可以说是极为复杂。

一方面,窦太后确实阻碍了他的改革新政,对他百般阻挠。

但另一方面,窦太后又是他做皇帝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他的奶奶。

  所以,窦太后去世之后,刘彻为她举行了最盛大的葬礼,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但同时,从窦太后去世那天开始,刘彻便已经着手重启自己的改革。

  首先,刘彻以治丧不力为由,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宰相,以及其他几位重臣,换上了自己的人手。

然后,刘彻又开始着手削弱窦家的力量,并且借‘灌夫骂座’一事,处死了窦婴,大大削弱了窦家的力量。

  此外,刘彻还大力提拔了许多出身底层的官员,并且重用自己宠爱的卫子夫的家族,提拔了卫青等人。

image.png

  经过刘彻这番操作之后,他已经可以完全控制整个朝堂,再也没人能够阻碍他的改革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老派,对刘彻进行掣肘。

虽然没了窦太后领头,但窦太后的女儿,刘彻的丈母娘,馆陶长公主,却逐渐成了这些老派的领袖,开始对刘彻施加各种影响。

  对此,刘彻也没有惯着,后来直接废了陈阿娇,也就是馆陶长公主女儿的皇后之位,改立卫子夫为皇后,同时,刘彻还大力打压那些守旧的官员,并且开始一步步削弱那些诸侯王势力。

等到刘彻手中的力量足够之后,刘彻又采取了主父偃的策略,开始执行推恩令,彻底分化瓦解了那些诸侯国的力量。

  除了对内进行各种改革之外,刘彻还主动开启了对外战争。

在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汉军从马邑之战开始,多次痛击匈奴。

  在此期间,汉朝在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几次关键战役当中,接连取得胜利,最终将匈奴打得只能龟缩于漠北。

对外战争的胜利,也让汉武帝的个人威信,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地步。

  这就是汉武帝通往权力之巅的整个过程。


标签: 做到  汉朝  整个  控制  就能  之后  登基  汉武帝  怎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