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解读之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是什么样的?真相如何?

cht 2022-12-28 6次阅读

  因为当时的上党郡,已经即将被割让给秦国。

冯亭此去,就是要代表韩王,完成对上党郡的交割。

放在后世,冯亭这个行为,无疑会被人骂作‘卖国贼’,是要遭到万人唾骂的。

当时虽然没有卖国贼这个词,但冯亭如果真的代表韩国,割让了上党,那以后冯亭在韩国这边,绝对会被千夫所指,此后这辈子都不得安宁。

  对此,冯亭自然也不愿意。

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愿意代表国家,割让自己国家的领土给敌国。

但问题是,就在不久之前,秦国大将白起,刚刚率兵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地区。

韩国地形比较特殊,上党地区只能通过野王地区,和韩国本土其他地区连接。

所以,一旦野王地区被攻占,那么上党地区,就彻底成了一块飞地。

  如此一来,韩国就算不想给地盘,也是有心无力。

因为此时的上党,早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了。

如果韩国不给,秦国完全可以武力占领。

  所以,当时冯亭被派往上党,除了要完成上党郡的交割任务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

那就是要让上党郡的交接,尽可能地给韩国带来更多的好处。

别看此时上党郡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但上党百姓的人心还在韩国,这就是韩国手里最好的一张牌。

  如何打好这张牌,为韩国争取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冯亭的任务了。

image.png

  而冯亭上任之后,很快就成了上党地区的最高负责人。

此时上党地区和韩国的联系,早已被彻底切断。

所以,此时上党地区所有的决策,最后其实都是由冯亭说了算的。

而接下来,冯亭仔细分析过上党地区的形势之后,竟然直接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冯亭决定,要带领整个上党,直接投降赵国,而非投降秦国。

  冯亭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挑起秦国和赵国的矛盾。

一旦赵国参战,韩国联手赵国,便有了翻盘的可能。

从当时的时局来看,这几乎也是韩国唯一的机会了。

  但是冯亭怎么都想不到,他的一念之差,会对整个韩国,乃至整个战国历史,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冯亭的这个决定,后来赵国和秦国之间,不但进行了一场上百万人的大混战,而且此战之后,赵国更是被秦国坑杀了四十多万人,这就是历史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直接导致战国后期唯一有能力和秦国争锋的赵国,瞬间衰落下去。

这一战结束之后,战国历史便从七国争霸,逐渐过渡到秦灭六国的阶段了。

  那么,冯亭作为韩国官员,为什么他的决定,最终会导致秦赵两国进行主力决战?历史上那场真实的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在这一战当中,赵国主力会被秦国全部歼灭?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已经是衰弱至极,为什么秦国却没能直接灭了赵国呢?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

  战国初期,经过春秋时期数百年的乱战之后,那些小诸侯国,逐渐被兼并消灭。

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大诸侯国。

这几个大诸侯国,就是后世所谓的‘战国七雄’。

当然,除了战国七雄之外,像越国、鲁国、宋国这种二流强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也是存在的。

只不过在战国中后期,被那七个强国吞并了。

  而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因为周王室进一步衰落,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打仗了,根本没有任何规则可言。

在这个过程当中,位于西方的秦国,逐渐强大了起来。

  秦国也是一个老牌诸侯国。

在春秋时代,秦国还曾经在秦穆公时代,称霸于诸侯。

不过再之后,因为有晋国的存在,堵住了秦国的东出道路。

所以自秦穆公之后,一直到战国时期,秦国始终无法走出函谷关半步,一直只能被堵在函谷关以西。

  而到了战国时期之后,随着晋国出现了‘三家分晋’这种事情,变成了韩赵魏三国,秦国便觉得又有了东出的希望,再次向三晋方向进攻。

但是结果,面对分裂之后的‘晋国’,秦国依然打不过。

甚至就连三晋之一的魏国,都可以吊打秦国。

在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当中,魏国五万新兵,竟然正面打垮了五十万秦国精锐。

如果当时魏国能够专注攻打秦国的话,说不定秦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已经亡了。

  正是在这种恶劣局面下,后来,秦国不得不主动进行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对秦国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经过商鞅改革之后,秦国逐渐摆脱了以往的历史包袱,开始重新强大起来。

  此后,秦国再次将矛头对准了魏国。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已经丝毫不逊色于魏国,军队战斗力也提升了很多。

再加上当时魏国四处开战,同时被多个国家围攻。

尤其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更是导致魏国最精锐的魏武卒,折损了七七八八,再也不复巅峰时期的战斗力。

  所以,秦孝公在位后期,不但夺回了昔日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还对外扩张的不少。

等到秦孝公临终之前,秦国几乎已经恢复了春秋时代最鼎盛时期的版图,而且还扩张了一些。

  秦孝公之后,接下来即位的秦惠王,同样也是一位很牛的国君。

秦孝公在位期间,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等到秦孝公去世的时候,此时的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当中,地盘最大的一个了。

  除了楚国之外,其他五个强国,在国土面积上都远远比不上秦国。

广袤的国境,给了秦国足够的扩张资本,这就为秦国后来压服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惠王在位期间,秦国虽然强大,但和其他几个强国相比,综合国力倒是也差不了太多。

而秦惠王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即位,分别是秦武王和秦昭襄王。

秦武王在位时间比较短,贡献也相对较少。

而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则比较长,同时也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mage.png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秦国的大权,长期由太后掌握。

这位太后,就是影视剧里提到的那位芈月。

虽然当时秦国长期处于太后掌权的状态,但扩张的脚步却一直没有停止。

所以芈月掌权期间,秦国国力进一步提升,逐渐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强的一个。

  公元前265年,芈月去世,此后秦昭襄王成功驱逐了外戚,彻底独掌大权。

秦昭襄王掌权之后,在军事上重用白起,在内政方面重用范雎,继续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

此后,秦国开始交好齐国和楚国,主要进攻离自己最近同时也相对弱小的韩魏两国。

  芈月去世的这一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的那一年,仅仅只相差了五年而已。

  随着远交近攻的国策被确定,秦国集中所有力量,开始暴打韩魏两国。

魏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原本也算是战国七雄之首。

但是被周围几个强国围攻多年之后,早已不复当年的强势。

至于韩国,本就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

所以这两个国家,当时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根本就不是对手。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元前262年,白起拿下野王地区,逼迫韩国割让上党。

  秦国当时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

至于其他几个诸侯国,情况则同样十分复杂。

  首先是韩魏两国。

韩国因为地盘较小,一直都比较弱。

所以韩国长期实行‘’捣乱政策,基本上就是谁强就给谁捣乱,到处挑拨。

至于魏国,原本虽然很强,但是已经彻底衰落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韩国和魏国也曾联手对抗秦国。

但二十多年以前,伊阙之战当中,秦国直接消灭了24万韩魏联军。

  此战之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魏国也是折损过半。

哪怕过了二十年之后,到了长平之战以前,依然没能修养过来。

  三晋之中,唯一一个例外就是赵国。

大约在长平之战开始四十多年以前,赵国进行了一场‘胡服骑射’运动。

通过这场改革,彻底强大了起来。

此后,赵国不断向北扩张,地盘越来越大。

  而在长平之战开始之前,赵国也是战国七雄当中,唯一一个有能力单挑秦国的诸侯国。

而且,长平之战开始前的赵国,正处于国力巅峰期,不但兵精粮足,国力雄厚,国内还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顶级名将,完全有实力单挑秦国。

  至于老牌强国齐国和楚国,情况也不容乐观。

大约在长平之战开始二十年之前,齐国因为独自吞并了宋国,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集体愤怒。

所以,齐国后来被其他几个诸侯国围殴,差点被打到灭国。

后来虽然在田单等人的力挽狂澜之下,成功复国。

但在这之后,齐国一直在休养生息,而且对外战争也不再活跃。

  而南方的楚国,在之前芈月掌权的时代里,同样也被秦国一顿暴打。

就连楚国的老国王楚怀王,都被秦昭襄王诓骗到了秦国,而后囚禁至死。

之前秦楚两国交战期间,楚国甚至连自己的都城都丢了。

所以,此时的楚国,情况也不容乐观。

  白起拿下野王地区的时候,中原地区各国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冯亭到了上党地区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多大回旋的余地。

  当时的韩国,自身极为弱小,就算联合魏国,都打不过秦国。

齐国当时基本不参与外面的事情,楚国也已经被秦国打得半残。

所以,当时唯一有能力改变局面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所以接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才能让赵国入局。

  就是在这个时候,冯亭做出决定,打算把整个上党地区,都交给赵国,以此来引赵国入局。

  赵国这边,听说韩国的上党地区,打算投降赵国的时候,自然非常意外。

不过,意外之后,接下来赵国就要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到底要不要接受上党地区的投诚呢?

  这个问题,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

一块白送的地盘到了嘴边,那还能不要呢?但当时的赵国内部,确实存在两种声音,而且要和不要,其实都很有道理。

  支持不要的这一派认为,只要接受了上党地区的投诚,那就意味着赵国必须要和秦国正面交战。

当时赵国正处于上升期,虽然有能力和秦国单挑,但是整体实力还是要弱于秦国。

所以,当时很多赵国高层认为,最好还是暂时避免和秦国交战,再猥琐发育一段时间。

等到双方国力真正在一个水平线之后,赵国再和秦国交战。

  而支持要的这一派,理由同样也很充分。

除了白得一块地盘之外,上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上党地区位于中原咽喉,一旦秦国掌控了上党地区,向北可以进攻燕国,向东可进攻齐,向南可以进攻魏韩两国。

  而对于赵国来说,一旦秦国掌握了上党地区,秦国便可以轻易出兵,将赵国的国土一分为二。

赵国在山西地区的全部领土,都有可能被秦国轻易攻占。

就算秦国不出兵,赵国也需要派遣大量军队,和上党地区的秦军进行对峙。

长此以往,赵国就等于是和秦国对耗国力,根本就耗不过秦国。

  所以,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赵国这边,最终还是决定,接受上党地区的投诚。

但这样一来,原本秦国和韩国之间的战争,就这样转移到了秦国和赵国之间。

秦国这边,自然也知道上党地区的重要性,所以不可能轻易放弃。

image.png

  接下来,赵国首先派人去接收上党地区,同时派老将廉颇,驻守在长平地区,防备秦国的进攻。

而秦国这边,得知赵国入场之后,高层也开始出现了分歧。

  当时秦国的国策,是先打韩魏这两个弱国,远交近攻。

而对于强大的赵国,秦国一直都很忌惮。

一直想通过外交手段,暂时避免和赵国的直接冲突。

  比如,就在芈月去世的那一年,赵国这边传出消息,要和齐国结盟。

而秦国这边,得知此事之后,自然要极力把这桩联盟给搅黄了。

因为赵国和齐国联合之后,就真的可以和秦国正面抗衡了。

当时为了破坏齐赵联盟,秦国做了很多工作,甚至还主动送了一个质子去赵国。

  那位被送去赵国的人质,就是当时秦昭襄王的孙子,也就是秦始皇他爹。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秦国对于赵国,其实是非常忌惮的。

毕竟,当时的赵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和秦国单挑的国家。

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

这样的赵国,是秦国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主动招惹的。

  但问题是,如今赵国接受了上党地区的投降,等于是主动和秦国站在了对立面。

如果这个时候,秦国表现得软弱一些。

那么接下来,赵国便可以趁势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进攻秦国。

到了那个时候,秦国就真的危险了。

  所以,当时的秦国,也没想直接和赵国开战,而是一直在做两手准备。

首先,在上党地区投诚之后,秦国先是继续打韩国,以此来对赵国进行威慑。

一年之后,当赵国对上党地区的接收工作,已经做到一半的时候,秦国再次出兵,直接攻占上党地区。

  当时秦国高层的打算,极有可能是到此为止。

因为拿下了上党之后,秦国已经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战略目标,没必要继续和赵国死磕了。

但让秦国没想到的是,秦国攻占了上党地区之后,上党地区的百姓,竟然主动逃往赵国,而赵国更是派兵接应这些难民,同时还继续在长平地区加派军队。

  如此一来,秦国自然就只能表现得更加强硬,只能继续往前线调遣军队。

因为如果此时秦军后撤的话,赵国主力肯定会趁势压上,直接攻占整个上党。

  就这样,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双方不断向长平地区加派兵力。

原本双方在长平地区布置的兵力,仅仅只有十几万而已。

但是随着双方不断增兵,一年之后,双方参与对峙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数十万!

  到了这个时候,双方几乎都很难轻易收场了。

不管谁主动撤退,都意味着怕了对方。

而且,一旦某一方后撤,对方趁势将大军压上,极有可能会损失惨重。

而随着两国不断增兵,原本一场接触战,彻底成了双方的主力决战。

  就这样,秦赵两国的主力决战,提前到来了。

而这个结果,是当初秦赵两个的高层,都没有预料到了。

  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自然就只剩下开战这一条路了。

但问题是,之前整个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五十万人以上规模混战的先例。

哪怕是春秋时期那些著名的大战,参战总人数其实也就十几万而已,根本不是一个规模的。

  所以,对于这种规模的主力决战,双方心里都没有底。

不管哪一方战败,结果对于战败方来说,都将是毁灭性的。

  经过连续一年多的增兵之后,公元前260年四月,随着秦国将领王龁,主动率军进攻赵国军队,长平之战,正是拉开了帷幕。

  开战之后,双方你来我往,试探性地打了几个回合。

这个试探性的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当中,赵国基本处于劣势。

这也难怪,当时的赵国,虽然有能力和秦国单挑,但整体实力还是要比秦国逊色一些。

  鉴于当时赵国军队处于弱势一方,赵国主帅廉颇,主动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

廉颇作为赵国老将,很清楚赵国军队的劣势和优势。

如果是正面厮杀的话,赵国军队很难战胜秦国军队。

但同时,赵国军队是在本土作战,在补给运输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只要赵国军队坚壁清野,耗尽秦国的补给,秦军就只能撤退。

  一旦秦军撤退,到时候赵国军队再趁势压上,秦军就必败无疑了。

  面对缩进乌龟壳里的赵国,秦国这边也没什么好办法。

廉颇这一招,等于是彻底打在秦军的软肋上。

要知道,当时秦军在长平地区,布置了将近六十万人。

这六十万人的补给,足以把整个秦国拖垮。

当时秦昭襄王甚至亲临前方,许诺运输补给的后勤人员,全部可以获得军功,这才勉强撑起秦军的补给。

image.png

  但显然,这样的消耗,即便是以当时秦国的国力,也撑不了多久。

  所以接下来,秦国就开始在战场之外出招了。

  首先,秦国主动派人,去赵国谈议和的事情。

赵国这边本就骑虎难下,当时高层也存在议和的声音。

而主战的一派,也希望通过议和来麻痹秦国。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又把秦赵议和的消息,大肆进行传播。

如此一来,在秦国的有意传播下,各国都知道秦赵双方打算议和的消息。

原本处于观望状态的韩魏两国,此时也彻底泄气,取消了派兵增援赵国的计划。

  原本对于韩魏两国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秦赵双方两败俱伤。

因为不管秦国和赵国哪一方获胜,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所以秦赵双方开始对峙之后,韩魏两国其实已经有了计划,想要在赵国将要落败的时候,派兵增援赵国,以防赵国被彻底击败。

  但正是因为秦国的这招外交策略,导致韩魏两国彻底取消了这个计划。

这就是为什么长平之战期间,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前来救援赵国的原因。

  除了外交之外,秦国也在散布舆论,说老将廉颇有自立之心。

而且,秦军不怕廉颇,而是怕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

另外,当时秦国这边宣称,秦军是以王龁为大将,而不是以白起为统帅。

  所以,当赵王得知此事之后,也开始逐渐相信了秦国的反间计。

除了忌惮廉颇此时掌握的兵权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赵国也很困难,很难支撑前线军队继续对峙。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当时赵王也想要尽快结束战争。

  最后,在秦国的离间之下,赵王还是做出了选择:撤回廉颇,改派赵括上场,同时让赵括再带二十万军队前去增援,力求尽快解决战事。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赵括率军抵达前线之后,贸然出击。

而秦国这边,则是换上了白起做统帅。

而白起领兵之后,直接派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将四十多万赵军,全都围困了起来。

  此后,白起将这四十多万赵军主力,围困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经过一个月的围困之后,赵军主力早已是彻底补给断绝,再也没有任何战斗力了。

同时,因为当时赵国所有主力,都被调到了长平,所以赵国也没有其他军队,去解救赵国主力。

而其他几个诸侯国,则是因为事情发展太过突然,暂时也无力派遣大规模军队援救。

  在这个一个月当中,秦国更是堪称拼尽全力。

当时秦昭襄王甚至主动跑到距离前线最近的河内郡,把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都集中到了长平战场,并且许诺当地所有百姓,全部加一级爵位,这才艰难挡住了各国的援军,并且彻底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同时保证秦军的粮道运输。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困之后,赵括带领麾下军队,拼死突围,最后当场战死。

而其他四十多万赵军,则是就地投降了。

  赵军投降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白起面前。

要知道,当时秦国为了打赢赵国,已经是倾尽全国之力。

如今忽然多了四十万战俘,光是这四十万战俘的口粮,就能彻底拖垮秦国。

一旦这些战俘,得到粮食之后又起兵哗变,秦军到时候必败无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白起直接下令,将四十多万赵国军队,全部坑杀。

  经此一战之后,赵国瞬间由盛转衰。

要知道,当时整个赵国,最多不可能超过两百七十万人。

一场战争,直接让赵国损失了七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而且还都是精壮劳动力。

这对于赵国的打击,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其他六国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和秦国单挑。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战国历史从七国争霸,开始转变为秦灭六国。

  客观来说,长平之战当中,秦国的损失也很大。

但此时的秦国,其实依然有余力继续进攻,完全可以趁势进攻赵国本土,甚至直接灭了赵国。

既然这样,为什么后来赵国依旧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秦始皇时期才被彻底消灭呢?

  这就要说到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的事情了。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作为秦军统帅,本想继续出击,直接灭了赵国。

但当时的秦国宰相范雎,却担心白起灭赵之后,功劳比自己更大,会从此压制自己。

所以,在这之后,范雎便主动说服秦昭襄王,要求秦军撤军。

  而秦昭襄王,当时则是考虑到秦军损失太大的原因。

再加上当时赵国已经同意,要割让大量地盘给秦国,所以最终,秦昭襄王就同意了撤兵的请求。

image.png

  然而让秦国没想到的是,秦国撤兵之后,赵国这边化悲痛为力量,开始重新组织防线。

此后,各国因为担心赵国被灭之后,秦国彻底壮大起来,所以也纷纷前来援助赵国。

  等到一年多以后,秦国发现,赵国根本没打算割让土地之后,自然恼羞成怒。

秦昭襄王当即决定,继续出兵进攻赵国。

但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

再加上其他诸侯国的援救,所以接下来,尽管秦军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却仍是被各国联军击败,最后损失惨重。

  此战之后,秦国也是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休养生息。

几年之后,就在秦国刚刚休整过来以后,秦昭襄王却去世了。

而秦昭襄王去世之后,接下来的四年当中,秦国先后换了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秦始皇这三位秦王。

  而秦始皇登基之后,因为是少年登基,根本无法处理朝政。

所以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自然也就暂时停滞。

直到七年之后,随着秦始皇成年,彻底掌握大权,秦国这才继续开始对外扩张。

  这就是为什么,长平之战结束以后 ,赵国尽管已经损失惨重,却仍是存在了四十年的原因。

  尽管长平之战当中,秦国没能彻底灭掉赵国。

但这场战争结束后,秦国还是彻底超过了其他诸侯国。

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独自抵抗秦国的进攻,只能依靠联合。

而各国的联合,本就是不牢靠的,秦国完全可以各个击破。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平之战的胜利,其实才是秦国真正统一天下的开始。

  当然,对于那些被坑杀的赵国士卒来说,这恐怕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幸了。

而那位挑起这场战争的韩国官员冯亭,恐怕也没想到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么惨烈的结果。


标签: 长平  真实  历史上  如何  真相  什么样  之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