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cht 2022-12-16 5次阅读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然后就是那场长平之战。

  对于那场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战争,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后人,依然会觉得非常震撼。

以至于有关长平之战的争论,上千年都没有停止。

所有人都在想:如果当时赵国没打那场长平之战,或者长平之战打赢了,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很多人读战国历史的时候,可能都会对赵国产生类似的疑惑:那位赵武灵王,为什么只是让大家换个衣服,就让赵国强大起来了?

  历史上真实的赵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赵国是否真的曾经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image.png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赵国的出现开始说起。

  和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不同,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秦国,虽然确实堪称死敌,但这两个国家的王族,其实真的有同一个祖宗!两国王族其实真的是亲戚!

  这很讽刺,但这确实是事实。

  秦赵两国共同的祖先,叫做嬴蜚蠊,此人生活于商朝末年。

话说在商朝的时候,老嬴家其实也是响当当的贵族,地位很高。

尤其是这个嬴蜚蠊,更是商纣王身边最信任的大臣。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的时候,老嬴家就被绑在商纣王的战车上,想下都下不来了。

所以最终,周朝开国之后,老嬴家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后来更是沦落到给周王室养马,成了周王室御用的马夫家族。

  而这位嬴蜚蠊,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嬴恶来,一个叫嬴季胜。

嬴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王室的祖先,而嬴季胜则是后来赵国王室的祖先。

  秦国王族祖先的那些故事,我们暂且不提,只说嬴季胜这一支。

在那场改朝换代的混战当中,老嬴家的地位,虽然是一落千丈,但是到了周朝之后,这个嬴季胜却生了一个好儿子,彻底给老嬴家逆天改命了。

  嬴季胜的这个好儿子,名叫嬴孟增。

这个嬴孟增据说玩车玩得特别好,后来成了周成王的御用司机,当时叫车夫。

司机这种工作,不管在哪个朝代,肯定都会离领导近一些,更容易得到领导的信任。

所以后来,这个嬴孟增就成了周成王的心腹,连带着整个老嬴家都开始翻身了。

  从嬴孟增开始,后来他这一脉的很多子孙,都成了周王室的御用司机。

尤其是嬴季胜的曾孙,嬴造父,后来给周穆王开车的时候,跟着周穆王一起去打仗,还立下了不少战功。

也正是因为这份战功,后来周穆王心情一好,直接把赵城给了他们家。

  赵城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县,正是因为被分到了赵城,所以后来,这部分被分到赵城的嬴家人,就以赵为氏。

赵氏和赵国的赵,就是这么来的。

  顺便说一句,当时秦国的祖先,也就是嬴恶来的那些后人,也跟着一起到了赵城,因为当时大家还没分家。

所以,秦国的王族后来才会被称作‘嬴姓赵氏’。

  后来秦国王族虽然被分到了西边,另起炉灶,但是因为他们家后来成了小宗,按照当时的宗法继承制,他们家没权力改氏,所以一直到秦始皇的时候,哪怕秦国已经和赵国打成了死敌,秦国王族却依然还是嬴姓赵氏。

image.png

  有了赵城这座家族根基之地以后,老嬴家或者说老赵家,自然就可以生活得更安稳一些了。

此后,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周王室开始逐渐衰落。

这一次,老赵家学聪明了,没再重蹈几百年之前的覆辙。

在西周灭亡之前,老赵家的赵叔带,直接离开了周王室,转而去晋国做官了。

  赵叔带当时的这个决定,直接决定了老赵家以后数百年的家族命运。

首先,就在赵叔带离开之后不久,西周就被周幽王给玩坏了。

正是因为赵叔带及时离开,老赵家才没有被周王室拉去陪葬。

  其次,老赵家生活的赵城,后来恰好就在晋国的国境之内。

正是因为赵叔带去了晋国,所以后来赵家才能成为晋国的大族。

要不然的话,赵家后来还真未必能在晋国内部发展起来。

  随着赵叔带入晋做官,赵家算是彻底在晋国扎下根来。

此后没过多久,因为周幽王一通乱搞,导致西周灭亡了。

所以赵叔带入晋之后,没过多久,就是春秋时代了。

  在春秋时代,赵家在晋国的故事,可就更加精彩了,但同时又很复杂。

简单来说,赵叔带入晋之后,赵家逐渐成了晋国内部的大家族。

百年之后,晋国内乱,当时晋国有一位公子,被迫流亡他国,赵家当时的嫡子赵衰,就跟着这位公子,出去流亡了十多年。

  十多年之后,这位公子再次回到晋国,重掌大权,这就是晋文公。

而赵家的这位赵衰,也从此得到重用,赵家也因此发达。

  另外,因为之前晋文公他爹,出于种种目的,自灭满门,差不多把自己家的亲戚都给杀绝了。

所以到晋文公回来掌权的时候,晋文公忽然发现,他们家已经不剩多少人了。

所以当时的晋文公,就算想用自己家人,都没人可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晋文公登基之后,只能重用那些追随他流亡多年的大臣。

而这些大臣掌权之后,则是建立起一个个士大夫家族。

而这些士大夫家族出现之后,开始迅速占领晋国的各级官位,开始左右晋国的朝政。

  再之后,这些家族为了争权,开始疯狂内斗。

最开始的时候,晋国一共有十一个这样的士大夫家族。

斗了近两百年之后,大部分家族都被消灭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赵家也曾经差点被灭族,但后来好歹还是挺了过来,还留下了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

image.png

  就这样,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内部经过一通混战,还是剩下智、韩、赵、魏这四个大家族。

四大家族,几乎完全把持了晋国的权力,连晋国国君都没什么实权了。

而这四大家族当中,又以智家实力最强。

  所以,这个时候的智家,就想出了一条‘妙计’。

当时智家家主提出,四大家族各自交出一部分土地,还给晋国国君。

这法子看起来似乎是对四大家族都有害无利,但实际上,当时智家家主是晋国的最高执政。

四家交出来的土地,名义上是给晋国国君的,但实际上,其实都落到智家的腰包里了。

  对于智家的这点心思,当时韩赵魏三家其他都心知肚明。

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智家,韩魏两家都不打算硬顶,最后都给了。

唯有赵家,赵家的骨气身真的很硬,打死都不给。

  智家一看,既然你不给,那就打死你好了。

  所以接下来,智家直接联合韩魏两家,一起进攻赵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在三家的进攻之下,赵家自然是挡不住的,很快就退守晋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太原。

此后,三家直接把整个晋阳城围了起来,逼得赵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关键时刻,赵家派人悄悄去联系了韩家和魏家,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这两家。

所以最终,就在智家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候,韩魏两家忽然背刺了智家,然后韩赵魏三家联起手来,一起围殴智家。

  最后,在三家的联手之下,智家被彻底消灭。

整个晋国,也落入到了韩赵魏三家的手里。

  都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此时韩赵魏三家也是这种情况,谁也奈何不了谁。

所以接下来,三家直接联手,开始瓜分整个晋国。

  在这场晋国倒塌的盛宴当中,赵家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

毕竟,之前的赵家,已经差点被灭族了。

此时赵家不但恢复了自己以往的家族地盘,还分了不少智家的土地,以及晋国国君的 土地。

这个结果,对赵家来说,显然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在赵家瓜分晋国的同时,赵家内部却出了一点小问题。

image.png

  打晋阳之战的时候,赵家这边掌权的人,是赵家第七代家主赵襄子。

赵襄子其实是个很厉害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率领赵家,在晋阳之战那种局面下反败为胜。

更不可能在智家倒下之后,为赵家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可恰恰是这位赵襄子,晚年的时候却犯糊涂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错。

导致赵襄子死后,赵家为了抢家主的位置,内乱的一段时间。

这场内乱持续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两年之后,赵襄子的哥哥的孙子,成功上位,成了赵家的新家主,这就是赵献子。

  这场内乱,虽然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严格来说的话,这时候赵国其实还没出现,只能说是赵家。

但这场内乱,其实对赵家乃至赵国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赵家在三家分晋的过程当中,其实并没有落后。

但这次内乱,却让赵家稍微在某方面落后了一步,而这落后的一步,也为后来赵国的很多历史走向,埋下了一个伏笔。

  赵家落后的这一步,叫做变法。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里,随着冶铁技术的逐渐成熟,导致传统的奴隶制社会体系开始崩溃了。

所以,大概就在三家分晋这个时候开始,很多中原地区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琢磨怎么进行改革,怎么进行变法。

  就在赵家内乱的这段时间,三家之中的魏家,却一直在平稳的过渡权力。

而赵家内乱结束之后,因为是旁系胜出,导致旁系胜出之后,又花了不少时间琢磨稳固自己的权力,根本没空琢磨变法之类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把变法这事提上日程。

所以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事确实也不太重要,至少远没有瓜分晋国那么重要。

  赵献子当了十五年的家主,这期间继续瓜分晋国。

十五年之后,赵献子去世,他的儿子赵烈侯即位。

赵烈侯上位的时候,赵家其实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诸侯国了,只不过还没被周王室册封而已。

所以,赵烈侯在位期间,韩赵魏三家集团去了一趟周王室那边,逼着周王室册封他们。

image.png

  公元前403年,随着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开始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从这时开始,赵国才算是正式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开始出现了。

  作为赵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君主,赵烈侯还是一位挺有才能的君主。

赵烈侯掌权期间,除了帮赵国正式立国之外,其实也注意到了变法的事情。

  就在韩赵魏三国正式开国的同时,三晋之中的魏国,其实已经开始变法了。

当时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从各地招募有识之士,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

魏文侯又拜李悝为相,全权负责魏国国内的改革。

  就这样,魏国在战国初年的时候,首先进行了变法,然后国力迅速飙升。

  在魏国进行变法的时候,赵烈侯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当时赵烈侯也任用了一个叫公仲连的人做相国,帮助赵国进行各种体制上的改革。

  但问题是,魏家为了这场改革,之前已经准备了好长一段时间。

所以最终,魏国的改革非常成功。

但是赵家之前没多少准备,此时又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

  所以当时的赵国,在进行内部改良的时候,只是在人事上任用了一些贤明的官员,打破了以往的世禄世卿制,并且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

但同时,这场赵国的‘公仲连改革’,并没有动最根本的土地制度,也没有给赵国建立起一个适合扩张的国家体制。

  从后世的视角来看,赵国的这场改革,其实意义并不算大,甚至还不如没有。

但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赵国却觉得这场改革非常成功,因为他至少解决了很多表面问题。

不过要是从赵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其实还不如没有。

  因为这场改革的存在,让赵国高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误以为自己已经改完了,没必要再改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国高层在总结失败的时候,不会考虑到体制问题,只会觉得是赵国在用人和策略上出了问题。

  这直接导致,赵国在接下来上百年的历史上,路走错了。

image.png

  赵烈侯在位九年之后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后他弟弟赵武侯接班。

赵武侯在位期间,因为三晋刚刚出现,韩赵魏三家还处于同盟关系,而且魏国当时还刚刚改革成功,国力极为强大。

所以在赵武侯在位期间,三晋联盟基本上可以包打天下,也没有其他国家敢惹赵国。

  但是接下来,赵武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敬侯即位的时候,局面就不一样。

这时候魏国已经彻底崛起,再加上魏国内部高层过于短视,所以三晋联盟在这一代就破裂了。

三晋联盟破裂之后,原来作为盟友的魏国,就成了赵国的敌人。

  这一下,赵国瞬间难受了。

不光魏国进攻赵国,旁边的齐国也趁火打劫,搞得赵国不胜其烦,国力持续下降。

  另外,这位赵敬侯在位期间,南方的楚国也成功变法了。

楚国之所以能成功变法,就是因为任用了魏国出走的大将吴起,进行了著名的吴起改革,照抄了魏国的很多制度。

吴起改革之前,楚国基本上被魏国压着打。

但是改革之后,楚国却迅速崛起,可以和魏国正面抗衡。

  于是,这个时候,所有国家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原来只要照抄魏国的制度,就能强国了!

  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赵国没意识到。

  因为赵国人觉得,当年他们也改革过,而且他们已经改完了,此时已经没必要再改了。

  就这样,赵敬侯在位期间,赵国持续衰落。

赵敬侯去世之后,接下来他儿子赵成侯即位之后,赵国就更惨了。

当时的赵国,经常被旁边的魏国压着打,所以后来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国。

著名的‘围魏救赵’,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但实际上,当时齐国虽然救了赵国,但也是等赵国被魏国打得差不多了,才出手救援。

而且战后,也没忘了从赵国这边要好处。

  除此之外,这位赵成侯在位期间,其他几大强国开始疯狂进行变法。

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

几大强国变法之后,赵国作为一个强国,其实已经在制度上落后于其他国家了。

image.png

  制度的落后,导致赵国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追上人家。

  如此,等到赵成侯去世之后,接下来赵肃侯即位的时候,赵国高层总算是后知后觉,意识到是自己国家的制度出现了问题。

但是当时的赵肃侯,想要变法却很困难。

首先,其他国家不会给赵肃侯安稳变法的机会。

  其次,当时赵国开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国内的食利阶层也已经足够强大。

此时再想变法,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容易了。

  所以,赵肃侯在位二十多年,这期间基本上就只能帮赵国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

靠着强大的军队,赵国可以不被其他国家欺负,而且还能保证国君有较大的实权,这样赵国未来才有变法的希望。

不过赵肃侯这个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

  但至少,到了赵肃侯这一代,赵国算是逐渐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了。

  而赵肃侯去世之后,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君,就登场了。

  这就是历史上那位著名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接班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五岁而已,接手的又是一个烂摊子。

据说赵武灵王刚接班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给他爹准备葬礼,几大强国便准备联手瓜分赵国。

多亏了赵武灵王能力比较强,这才避免了赵国被瓜分的结果。

  不过接下来,虽然赵武灵王坐稳了位置,但如何带领国家,摆脱持续衰落的问题,却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虽然比较年轻,但是他却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后世称之为‘古典jun国主义’。

image.png

  简单来说,当时赵国如果想安稳地进行变法,内部改革,根本不可能。

因为其他国家不可能给赵国这个机会。

只要赵国敢变法,国内一定会内乱,到时候其他国家一定会一拥而上,趁机瓜分赵国。

  所以,赵武灵王选择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先继承父亲的思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把赵国大部分的资源,都砸到军队方面。

这样一来,赵国就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对外扩张,然后可以通过对外扩张,赚钱资源,再用这些资源解决国内的问题,最终完成改革的目标。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武灵王逐渐发现,赵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临近北方草原。

临近草原,就意味着赵国有足够的战马资源。

如此一来,赵国要是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后来,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思想,借着改革服装,强化自己在赵国的统治权,同时让赵国人更适合骑马,最终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确实强大了起来。

但这种解决办法,其实也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能允许失败。

一旦战败,所有问题都会同时压过来,国家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战国时期的宋国和越国,也都先后走过这条路,只不过他们都在战场上输给了其他国家,输一次,国家就彻底崩了。

  当时的赵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所以当时赵武灵王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他没有选择和传统的几大强国开战。

因为和那几个强国开战,赵国输的概率太大。

他选择先和魏国、秦国、齐国之类的国家交好,然后专心向北扩张。

  因为当时其他国家都在玩合纵连横的游戏,面对着拥有强大军力的赵国,大家都希望能够拉拢。

所以一时之间,还真没哪个国家来进攻赵国了。

  就这样,赵武灵王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迅速横扫北方,拓地千里!通过扩张,赵国又赚取了丰厚的资源,接下来赵国又用这些资源,继续强化军队。

  如此,赵武灵王上位二十多年之后,赵国的军队,已经足够强大。

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主动招惹赵国了。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就决定,可以调整策略,转而对内实行变法了。

image.png

  但问题是,想要进行变法,谈何容易呢?当时对于赵国来说,进行变法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懂变法的人才!

  别看之前秦国可以招募到商鞅这样的人才,进行变法。

此时轮到赵国,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时各国对变法人才的外流,都很抵触。

而且,谁知道前来投靠的人才,不是别国派来的间谍呢?

  所以最终,赵武灵王想出了一个非常另类的办法:他决定自己去秦国看看,只要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能解决问题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正处于壮年的赵武灵王,先是花了一段时间,过渡权力,然后又直接让位给自己的二儿子。

如果他始终是赵王,一旦他去秦国参观,被秦国扣住了,那赵国就完了。

  这事还真不是赵武灵王杞人忧天,就在同时代,楚国的楚怀王,刚刚被秦国扣住。

所以此时的赵武灵王,也必须要尽量小心。

  再之后,赵武灵王亲自去了一趟秦国,据说还见到了秦昭襄王,亲眼见到了秦国的各种制度是怎么运行的。

除了想考察秦国的各种制度之外,当时赵武灵王也想考察一下地形,想要绕过函谷关,走九原方向直接进攻秦国。

当时的赵武灵王,其实是打算直接进攻秦国,甚至是直接灭了秦国的。

  等到这一切都做完了之后,赵武灵王这才终于返回了赵国。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的胆子,真的是很大。

  回到赵国之后,赵武灵王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变法大业了。

赵武灵王想的其实挺好,他想让自己和大儿子负责军队,负责对外战争,让二儿子做国君,负责国内的变法。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赵武灵王才会废长立幼,主动禅位给自己的二儿子。

  但他唯独忘了一点:权力这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哪怕是父子也不行。

image.png

  所以,赵武灵王回国之后,父子兄弟之间,很快就出现了裂痕。

赵武灵王觉得,他虽然让位了,但是国家的很多事情,还是应该由他说了算。

而新上位的老二,则是也有自己的一套班底。

老大那边,同样也有自己的班底。

  所以最终,因为一系列矛盾,父子三人走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老二借着老大谋反的机会,把老大和赵武灵王,都困在了沙丘行宫当中,困了整整三个月之久。

三个月之后,老大自然死在了宫里,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

  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实在是让人惋惜。

  最关键的是,赵武灵王的死,让赵国的改革和变法,彻底没希望了。

同时,内乱之后的赵国,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就为接下来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老二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之后,虽然落得一个弑父的罪名,但不得不说,老二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这个逼死父亲的赵国国君,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这时候秦国已经到了那位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了。

当时的历史主线,就是‘合纵连横’。

谁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欺负其他小国,谁就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而当时的赵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力,也算是可以从棋子变成了棋手,可以一起玩这个游戏了。

  另外,因为之前赵武灵王执行的那些政策,导致在赵惠文王这个时代,赵国的人才开始井喷式出现。

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奢,全都是在这个时代,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因为有着这些人的存在,赵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还真能做到不落下风。

与此同时,秦国又出了一位绝世名将白起,后来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国先是在伊阙之战当中,打残了韩魏两国。

然后又在鄢郢之战当中,打残了楚国。

  而在这两场战争之间,东边的齐国,因为独吞了宋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仇视。

所以最终,齐国被其他五个强国同时围殴,瞬间由盛转衰。

image.png

  这几场大战打完之后,齐国、韩国、魏国、楚国,基本上都已经半残了。

此时能够对抗秦国的,就只剩下一个赵国了。

至于北方的燕国,不好意思,燕国国力太差,如果在五国伐齐之后,直接吞了齐国,或许还有机会和秦赵两国一较高下。

但是可惜后来燕国失败了,所以这场战国乱战的游戏,最后的决胜者,就只能从秦赵两国当中挑选了。

  经过几百年的混战之后,同为老嬴家的两个分支,秦赵两国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此时两国如果联手,肯定能轻易扫平天下。

而如果两国对打,胜利的那一个,也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这个决胜局开始之初,赵国其实已经落了下风。

别看此时赵国军事力量很强,但赵国却始终没有完成变法,这是赵国最大的软肋。

如果对上其他国家,赵国凭借强大的军力,或许还能弥补自己的短板。

但对上秦国,这个短板就会彻底暴露出来。

  在战场上,这个短板最大的体现,就是无法提供足够的补给。

至少和秦国相比,赵国的补给能力,要差了很多。

  后来赵国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其实就是败在这上面了。

  公元前275年,赵惠文王去世,然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接班。

赵孝成王接班之后,秦国开始再次东出,继续暴打韩魏两国。

尤其是韩国,此后的十多年里,被秦国打得极为狼狈,甚至接近灭国了。

  于是,十多年之后,当秦国继续暴打韩国,并且给韩国打出一块飞地的时候,韩国就开始使坏了。

当时韩国被打出来的这块飞地,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

可是这个时候,韩国却突然把这块飞地,给了赵国,直接把赵国拖下了水。

  据野史传闻,韩国的这个损招,是那位汉初三杰之一的谋圣张良他爸想出来的。

正史上确实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张良他爸在这个时期做过韩国相国,倒确实是真的。

  不管韩国这边如何,赵国这边当时得知此事之后,瞬间就傻眼了。

如果要,肯定会和秦国开战。

如果不要,秦国占领这块地方之后,以后就可以直接进攻赵国腹地。

image.png

  所以最后,赵国还是选择要了这块地方,选择和秦国正面冲突。

  接下来,赵国下场之后,秦赵双方其实并没有马上开战。

接下来的三年里,双方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都企图用强大的军力,吓退对方。

但结果,长达三年的对峙,彻底耗光了赵国的粮草补给。

  所以,三年之后,当秦国使用离间计,想要让赵国换下老将廉颇,换赵括上去的时候,赵国高层才会中计。

因为当时赵国实在是没多少补给了,如果任由廉颇在前线继续打对抗赛,赵国很有可能会出现粮草供应不上去的情况,所以当时才会换了喜欢主动进攻的赵括。

  而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赵括上去之后,直接被秦国包了饺子,最后四十多万赵国精锐,直接被秦国全部杀绝。

  这就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因为秦国粮草也不够了,再加上秦国高层内斗,所以秦国暂时撤军了。

幸免于难的赵国,迅速从北方边境,调回了防守在北方的李牧,并且开始向各国求援。

所以,一年多以后,当秦国再次进攻赵国的时候,虽然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但最终,在各国联军的帮助下,秦国反倒是打败了。

  另外,此战之后,秦国那边,高层开始出现动荡。

先是五年换了四个国君,然后又是秦始皇少年登基,主少国疑,所以开始暂缓对外扩张。

  而赵国这边,其实也抓住这个机会,尽力恢复。

在这些年当中,赵国一边想办法恢复人口,弥补长平之战的损失。

另一边,赵国也在继续开战,弥补国力损失。

在此期间,李牧先是在北方重创匈奴,全歼匈奴十多万主力。

  此战之后,赵国在北方边境的压力骤减,然后就抽出更多的力量,去对付北方的燕国。

之所以要打燕国,是因为赵国很清楚自己的短板。

想要战胜秦国,赵国最大的短板就是粮草不够。

想要足够的粮草,就需要足够的耕地。

而赵国周围,有足够耕地而且又足够弱的国家,就只剩下燕国了。

image.png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赵国应该向草原发展的说法,其实有点偏颇。

就算赵国占领了草原,难道赵国还能去蒙古高原上种地吗?至于说组建强大的骑兵军队,像后来的蒙古帝国那样横扫天下。

不好意思,当时没有马镫,骑兵军团还真没那么强。

  就这样,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了。

这时候的秦国,已经是秦始皇在位了。

赵孝成王去世之后,他儿子赵悼襄王上位。

这位赵悼襄王其实还是有点能力的,他在位期间,赵国在北方大败匈奴,暴打燕国,夺取燕国土地,同时联合其他几个国家,进攻秦国,迫使秦国无法顺利东出。

  但可惜的是,这位赵悼襄王在私生活方面,实在是有点太感性。

大概是为了他的‘爱情’,他娶了一个娼女,而且这个娼女之前还嫁过人。

更离谱的是,后来他还为了这个娼女,废了自己的嫡长子,改立娼女的儿子做继承人。

  从男人的角度来说,赵悼襄王这种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举动,确实称得上是‘爷们’。

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了。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

然后他和娼女的那个儿子接班,这就是赵国的末代君主赵王迁。

与此同时,秦国那边秦始皇已经正式亲政,所以秦国就开始继续东出。

而这一次,秦国首先针对的,就是赵国。

  因为在之前的这二十多年里,只有赵国恢复了一些,其他几大强国,都没多少恢复。

此时秦始皇怕各国联合,想挑个头最大的打,自然就开始继续暴打赵国了。

  在这种局面下,经过几年的暴打之后,赵国国力再次被打得暴跌。

此后,秦国先灭了韩国,然后迫使魏国称臣,同时迫使齐楚燕三国不能增援赵国,创造出了一对一的局面。

  就这样,公元前229年,秦国正式对赵国发起灭国战。

开战之后,秦国先以反间计杀掉李牧,然后很快就把赵国打到崩溃。

一年之后,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邯郸,赵国自此被灭。

赵国被灭之后,残存的赵国王族,去了山西北部又建了一个代国。

  但是几年之后,等到秦国在南边打垮了楚国之后,这个代国也被秦国顺手灭了。

  这就是赵国的历史。

image.png

  纵观赵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就算长平之战赵国打赢了,恐怕也很难取代秦国,统一天下。

  说到底,赵国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变法。

没有变法的赵国,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在制度上,始终落后于秦国。

这个短板,就注定赵国很难战胜秦国了。


标签: 整个  秦国  取代  曾有  是否  赵国  统一  机会  中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