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cht 2022-12-15 5次阅读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绝大多数人对秦朝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秦朝,那秦朝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秦始皇死了之后,没过两年,秦朝就亡了。

  但同时,如果要让大家按照时间顺序,来对秦朝历史进行一个顺序说明,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有点懵。

  这当然不是大家上历史课的时候,没好好学习的原因,而是因为秦朝有点特殊。

image.png

  除了国祚短暂,只有十四年的时间之外,大家对秦朝了解相对较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朝没有单独的正史记载!秦朝之后,后面所有的封建朝代,一般都有一本单独的正史,去记载这个朝代。

比如后来同样短命的隋朝,也有一本单独的《隋书》。

还有那种没统一的时代,比如三国时代,也有《三国志》。

  唯有秦朝没有。

  二十四史当中,没有《秦史》或者《秦书》的存在。

  这倒也也不能怨当时的史官。

毕竟,按照朝代不同来进行断代史记载,这是东汉之后才有的习惯,秦朝那会儿还没有这种记载方式。

不过,这就导致秦朝所有的历史,我们都只能从《史记》当中得知。

而《史记》这本书,里面其实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在讲秦朝历史。

  这就是很多人明明对秦朝了解很多,但却无法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清楚秦朝历史的原因了。

  那么,秦朝这短短十四年的历史当中,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有关秦朝的历史,如果要细究起来,我们得从商朝灭亡那会儿开始说起。

因为秦朝皇室祖先的历史,实在是太长。

不过,请注意,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那段历史,其实都不能算是秦朝的历史,而是得算作秦国的历史。

  秦国和秦朝,是有区别的。

  而如果要说秦朝的历史,其实我们从秦始皇开始说起了。

简单来说,秦始皇他们家经过很多代人的奋斗之后,逐渐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

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秦国开始逐渐壮大,成了列国之中的超级强国。

image.png

  然后,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始皇成年之后,带着强大的秦国,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之后,终于横扫天下,灭掉了战国七雄中其他六个强国。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投降,山东六国被彻底消灭,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天下。

  秦朝的历史,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这一年,秦始皇39岁。

  在秦朝统一天下的第一年里,秦始皇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

比如说,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施行郡县制,这些事情早在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时候,秦始皇就已经开始做了。

而到了秦朝开国之后,秦始皇则是在整个秦朝的疆土内,更加坚决的执行这套统一策略。

  一直到秦朝灭亡,接下来的十多年里,秦朝的各级政府,其实都在忙这个工作。

  与此同时,就在秦朝开国的同时,秦始皇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叫做‘皇帝’。

所谓皇帝,就是指‘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从三皇五帝当中,各挑了一个字,组成了皇帝这个词。

  对于秦始皇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这事后世或许存在一些争议。

但是显然,如果要问历史上的几百位皇帝当中,有谁最有资格配得上皇帝这个词,答案显然只能是秦始皇。

  没有之一。

  总之,在统一天下的第一年里,秦始皇真的很忙。

光是要把秦朝的法律、制度、统治细节,深化到帝国的每一个疆域,这就已经是很繁琐的工作了。

除了这些之外,此时的秦始皇,还需要同时考虑另外两个问题。

image.png

  一个问题是修驰道。

在秦始皇看来,想要统治如此大的领土,就必须要有足够快的交通。

必须保证帝国的各种政令,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到帝国下面最细微的角落。

如果按照以往的交通速度,从咸阳发布一道政令,到山东地区一个普通村子收到政令,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秦始皇显然无法接受,而且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另一个问题,则是所谓的立储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始终没有立太子。

对于这件事,后世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最被后世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最看好自己的长子扶苏,但是扶苏的外祖父昌平君,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曾经背叛的秦国,直接导致当年李信灭楚的时候,率领的二十万秦军精锐,被打得全军覆没。

  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秦始皇始终不希望秦国内部,再出现那种楚系背景的强大外戚。

而接下来的很多年里,秦始皇虽然一直都把扶苏当做继承人来培养,但是却始终没有真的把他立为太子。

  当然,因为没有明确的正史记载,所以这个说法,目前也仅仅只能说是猜测而已。

就连昌平君到底是否真的和扶苏有关系,目前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因为很多文艺作品的关系,导致后世大多数人,都觉得秦始皇统一六国,算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但实际上,对秦始皇本人来说,统一六国其实不光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

从齐国投降的那一刻开始,接下来,秦始皇的敌人,将不再是有形的敌人,而是巨大的历史惯性。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中国已经玩了太多年的分封制。

如今一下子变成了所谓的‘郡县制’,很多人其实都不太习惯。

而这个‘习惯’,其实就是秦始皇接下来最大的敌人。

  经过忙碌的一年之后,新生的秦朝,总算是彻底走上了正轨。

虽然统一之后的事情很多,但好在,秦始皇手底下有一支很强悍的执行团队,能够把秦始皇的政令,很好的执行下去。

  所以,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秦朝开国的第二年,秦始皇终于抽出了一点时间,决定出去走走。

  这一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

而他出巡的方向,则是甘肃、宁夏地区。

image.png

  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其实是有点荣归故里的意思。

几百年之前,秦始皇的祖先嬴非子,因为给周王室养马养的比较好,所以被分到了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

当时嬴非子得到的这块封地,其实只有几十里大小,而且基本上就是一个马场,不太适合人类生活。

  但接下来的几百年里,秦国却从这里出发,逐渐到了统一天下这一步。

  这一年,秦始皇花了不少时间,重走了一遍自己祖先走过的道路,巡视了一遍秦国的祖地之后,这才终于回到咸阳。

  然后,公元前219年,刚刚回到咸阳的秦始皇,就开始准备他的第二次出巡了。

这一次,秦始皇出巡的方向,是他征服的几个国家。

这一年,秦始皇走的路就比去年第一次出巡更大了。

  在这次出巡的过程当中,秦始皇先是直接去了山东那边,除了要看看不战而降的齐国之外,还去了一趟泰山,并且在泰山山顶进行了封禅。

秦始皇的这次封禅,也为后世开了一个头。

自此之后,中国只有最优秀的皇帝,自认为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之后,才敢去泰山进行封禅活动。

  就连那位再造汉朝的汉光武帝刘秀,上去封禅的时候,都被很多人喷了一顿,因为有人觉得他不够资格。

而封禅这件事,也自此成了中国皇帝的最高荣耀。

  从泰山上面下来之后,秦始皇直接开始南下,一口气走到了湖南长沙。

在战国时期,长沙这块已经算是楚国的边缘地带了。

而秦朝开国之后,长沙也算是帝国的南方。

再往南走,很多地方就是属于百越地区,暂时还不在秦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所以当时的秦始皇,等于是一口气走到了帝国的边境。

image.png

  因为当时驰道才刚开始修造,所以秦始皇这一路上,走的其实非常苦,根本不像很多野史小说里面,说的那种一路走一路玩的情况。

更多的时候,秦始皇其实也需要风餐露宿,生活条件其实很差。

  最重要的是,和之前第一次巡修相比,这一次巡游,更多了几分危险性。

要知道,第一次巡游的时候,秦始皇走的是秦国故土,这地方原本就是秦国的,基本上没人反对秦始皇。

但是第二次出游,走的都是魏国、韩国、齐国、楚国的领土。

这些国家的亡国贵族,基本上都想刺杀秦始皇。

  所以这一路上,秦始皇其实遭遇过很多刺杀的案件。

但是在史书上,却只是用‘为盗所惊’四个字来形容。

  第二次巡游,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才回到咸阳。

而回到咸阳之后不久,转过年之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再次下令,第三次出巡。

  在这次出巡当中,秦始皇经历了很重要的一次刺杀。

在经过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的时候,有个人拿着大铁锤,直接砸向秦始皇的车马。

而指使这个大铁锤袭击秦始皇的人,就是后来的谋圣张良。

可惜的是,尽管张良谋划的很好,但结果大铁锤却只砸中了秦始皇的伪装车马。

  而这场刺杀之后,张良也是隐姓埋名,就此逃脱了。

  虽然有张良的这次刺杀,但秦始皇依然还是继续了自己的出巡。

这一次,秦始皇一口气走到了海边,并且派遣徐福,带了五百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想要为自己求取长生不老药。

  徐福出海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至于说徐福出海之后的情况,后世传闻徐福去了某个岛国,这些事情就有争议了。

但不管那些争议如何,总之,在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的时候,秦始皇确实遇到了张良的刺杀,后来又派了徐福出海。

image.png

  在这三次出巡当中,秦始皇肯定也看到了不少问题的存在。

所以,第三次出巡回归之后,接下来的两年里,秦始皇没有再出巡,而是开始专心解决问题。

  据后世史学家考证,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秦始皇就在有针对性的进行移民,目的就是尽量打乱以往各国的建制,防止各地造反。

而这三次巡游,则是让秦始皇更坚定了自己的移民策略。

所以在这几年当中,秦始皇开始大量从全国各地移民。

  那些六国的亡国贵族,很多都被秦始皇直接转移到了咸阳周围,或者直接流放西南。

还有很多平民,也被秦始皇用修造各种工程作为借口,直接从原住址搬离,以‘劳务派遣’的方式,派到各个地方。

如此一来,整个秦朝几乎等于是被打乱重分了一次。

  后世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公元前217年的时候,秦始皇主要就干移民这项工作了。

  等到移民工作做的差不多了以后,接下来,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又开始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耕地普查工作。

这一年,秦始皇下令,让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家庭,自己上报自己的实际土地数量,以便于日后征税。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其实有很大的漏洞。

你让人家自己上报土地数量,就不怕人家回头瞒报吗?这其实真不能怨当时的秦国高层,土地普查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

哪怕是到了现代,很多国家其实依然说不清自己国家到底有多少土地。

用这种方法普查,至少可以节约成本,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一个大概的数量。

  另外,最重要的是,这事是一个标志。

从当年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已经开始明确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秦国的主要阶级,就不再是奴隶主和奴隶,而是变成地主和农民了。

但是其他国家,有些却并没有进行这样的改革。

  如今,秦始皇则是把土地私有制,推向了整个中原。

  很多人都知道,土地私有,这是从奴隶制社会转型为封建社会的标志。

所以,如果严格来说的话,公元前216年,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真正全面开始的一年。

  搞完土地工作之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准备再次出游了。

这是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这一次,秦始皇选择走当年赵国和燕国和那条线,去北方看看。

在这次巡游当中,秦始皇一口气走到了东北,直接抵达了秦皇岛。

image.png

  而秦皇岛这个名字,也正是因为秦始皇的到来,才从此出现的。

  对于当时的秦朝来说,秦皇岛基本上就是帝国的极北之地了。

再往北,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和辽宁等地,当时还不是秦朝的地盘。

准确来说,这些地方当时还没开发,只是生活着一些东胡部落。

  如果多给秦始皇三十年,攻略一下东北,搞一个东北大开发战略,其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可惜的是,老天爷没给秦始皇足够的时间。

所以这个事,是后来到了汉朝之后,才逐渐开始进行的。

  另外,这一次北行,也让秦始皇意识到了北方匈奴的威胁。

在此之前,秦始皇大部分的对外注意力,其实都是盯着南方的百越。

之前这几年,秦朝也一直都在攻略百越。

至于说匈奴,不好意思,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始皇其实真没太把他们放在眼里。

  这倒不是秦始皇自大,而是因为在秦朝之前,中原北方从来没有形成过强大的游牧政权。

先秦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几个超强的游牧政权,那是完全两个概念。

先秦时期,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都是小部落的形式生活的,能凑出一千人,一起袭击一下中原边境,那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另外,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十多年以前,当时赵国的名将李牧,曾经一场大战,干掉了十多万匈奴主力。

要知道,当时整个匈奴,也没多少人,李牧一战就杀了十多万。

所以这一战之后,一直到秦朝开国,匈奴始终都不敢南下,这也让秦朝之前更加轻视匈奴。

  除此之外,当时匈奴内部,也出了一个猛人,叫做头曼单于。

这头曼单于,就是后来那个把刘邦围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的冒顿单于他爸。

正是这个人,第一次把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中国北方第一个游牧政权。

  而匈奴统一之后,可以集结上万人甚至数万人,直接袭扰秦朝的北方边境。

当袭扰人数达到几万人的时候,这就不再是袭扰,而是战争,足以让秦朝重视了。

image.png

  当然,对于秦始皇来说,秦始皇肯定不怕这件事。

  匈奴是吧?骑兵是吧?袭扰是吧?

  你不看看我们秦朝祖上是干嘛的?我们家就是靠养马起家的!要论玩骑兵,我们才是祖宗好不好?

  所以,这一年,秦始皇直接下令,让大将蒙恬率领大军北上,痛击匈奴。

同时,为了确保可以更快的向前线派兵,接下来的两年里,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直道。

直道和驰道还是有点区别的。

驰道有好几条,从咸阳到全国各地。

但是直道只有一条,那就是从咸阳到包头。

  这条直道,就是为了方便秦朝大军,和匈奴打仗的。

  经过蒙恬的反击之后,很快,匈奴又被干掉了不少人,然后不得不向草原深处撤退。

同时,秦始皇又下令,把之前几个北方国家,建造的长城,都给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这座长城,就逐渐成了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底牌,成了无数游牧民族的噩梦。

对很多游牧民族来说,跨过长城,就是死路一条。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一边忙着出巡,一边下令让蒙恬出征,修造直道,建造长城。

这样算下来,秦朝高层这一年肯定很忙。

  而转过年来,到了公元前214年,则是有一个坏消息首先传来。

  屠雎死了。

  在秦朝的众多名将当中,屠雎可能是最不出名的一个。

但他的功绩,却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人,甚至可以排进秦朝名将前三之列。

唯一在军功上绝对胜过屠雎的,恐怕就只有当年那位横扫天下的老将王翦了。

  因为屠雎负责征讨百越。

  实际上,自从当年秦始皇灭了楚国之后,秦国在南方的大军,其实并没有就此止步。

就在楚国被灭掉的那一年,秦始皇就下令,让南方的秦国大军,继续南征百越。

  在正史上,王翦灭楚之后,就负责带着军队征讨百越了。

这也是王翦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

后世曾有史学家认为,一代名将王翦,可能就是死在了南征百越的途中。

有可能是被百越部落偷袭而死,也有可能是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后来病死了。

image.png

  那位横扫天下的老将王翦,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屠雎怎么死的,史书上可是明确记载了下来。

  据说当时屠雎带人南征的时候,被当地的土人用毒箭射中。

这种毒箭上面,淬有最烈性的涉毒。

所以,中箭之后,屠雎很快就因此去世了。

  屠雎的死,对于秦朝在南方的扩张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

但这个噩耗,却并没有让秦朝停止对百越方向的扩张。

此后,秦始皇再次任命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继续征讨百越。

  大概是因为主帅的战死,让秦军再度充满了斗志。

所以,这一年,秦军在南方终于彻底压制住当地的土人,并且在南方形成了相应的建制。

这一年,秦朝在南方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方三郡被开辟之后,那些六国的旧贵族,自然就有了新的去处。

此后,秦始皇再次开始大规模移民。

据说当时秦始皇一次性就向南方迁移了五十万百姓,而这五十万百姓,也将当地的土人彻底同化,彻底将南方纳入秦朝的势力范围。

  国家领土变大了,这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都算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是接下来,就在三郡开辟之后不久,却有人给秦始皇上眼药了。

  据说就是在庆祝三郡开辟的那场庆功晚宴上,一个叫周青臣的大臣,给秦始皇各种拍马屁,让秦始皇很开心。

但是接下来,又有一个出身齐国那边的大臣,叫做淳于越,直接反驳周青臣,并且扬言秦始皇应该继续分封。

  淳于越的这个提议,不但让这场原本很欢快的筵席,不欢而散。

同时,他的言论,更是迅速传播开来,然后在秦朝高层迅速形成了一股言论风暴。

所有人都在讨论:秦朝到底应该执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呢?

image.png

  很快,这种思想风暴,逐渐蔓延开来,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很多出自六国的大臣,都坚定支持分封制。

这时候,秦始皇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出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正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六国书籍。

六国记载的史书,以及各种文学思想类的东西,所有不利于统一的东西,全部焚毁。

只留下秦国记载的史书,以及有利于统一的文字。

  这场焚书活动,在后世一直有很大争议。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浩劫,直接导致无数的先秦史料,彻底消失了。

但同时,这确实也保证了秦朝的统一。

如果没有这次大手笔的焚书行动,后来的那些大一统王朝还能否出现,都是个大问题。

  不过,这次焚书活动,依然没有让很多人闭嘴。

所以一年之后,公元前212年,很多儒生方士,借着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继续诋毁秦始皇,诋毁郡县制。

这一次,秦始皇不忍了,直接下令,将这些嚼舌头的儒生方士,全部坑杀。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在这场焚书坑儒的行动当中,皇长子扶苏,因为同情那些儒生,和秦始皇产生了不同的政见。

秦始皇一怒之下,直接把扶苏打发到北方边境,让他去给蒙恬做副手。

秦始皇想让扶苏看看,北方的匈奴,到底是如何让人头疼。

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理解自己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扶苏的这场远游,会成为这对父子的永别,而且也埋下了秦朝的最大的一个雷。

  因为焚书坑儒的这些问题,从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1年,整整三年的时间,秦始皇没有再去搞其他的工作,也没有出游,而是一直留在咸阳,主抓思想教育工作。

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年近五十,常年的高强度出游和工作,让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下令出巡,想要再次去一趟东方。

这一次,秦始皇的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

除了想要再看看各地的情况之外,秦始皇其实更想看看大海,遥望一下海的对岸。

image.png

  徐福,你已经走八年了,为什么还不回来?海外到底有没有长生不老药?就算是没有,你为什么不回来,给我一个准确的消息也好啊!

  那一年,秦始皇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徐福的归来,更没能等到他的长生不老药。

  然后,在返回咸阳的路上,走到河北邢台地区的时候,秦始皇终于撑不住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终于在这里,彻底走完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终年五十岁。

  秦始皇的去世,对于秦朝来说,等于是敲响了丧钟。

尽管他去世的时候,秦朝的形势一片大好。

但在这些繁华之下,隐藏的却是各地百姓的怒火。

之前的这十多年里,秦始皇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这些事情,不但拖垮了他的身体,同时也严重透支了秦朝的国力。

  当年秦国百姓,之所以支持秦始皇统一天下,主要是他们坚信,统一之后,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实际上 ,天下统一之后,他们迎来的,却是大规模的迁徙和劳役。

  如果这个时候,那位仁厚的扶苏能够上位,及时安抚民心,休养生息,秦朝或许还有救。

但可惜的是,就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发生了那场沙丘之变。

  简单来说,秦始皇去世后,他身边的宦官赵高,联合丞相李斯,以及秦始皇身边此时唯一跟着的儿子胡亥,隐瞒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同时,赵高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皇帝,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下诏,直接去北方赐死了扶苏。

image.png

  而胡亥上位之后,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没有休养生息,反倒是更加穷奢极欲。

同时,以李斯和赵高为首的小团体,开始在秦朝高层大规模清除异己,搞得秦朝政府也出现了分裂的迹象。

那个仅存的卫国,此时也被胡亥一封诏令,直接废掉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209年秋天,就在秦始皇去世一年之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

  这场起义最初爆发的时候,咸阳那边其实根本没当回事,只是当成了普通的民变。

因为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这种事情也发生过很多次。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一场普通的民变,会迅速引爆所有矛盾。

  短短一个多月之后,陈胜吴广就聚集了超过十万精锐。

同时,各国的亡国贵族,也开始纷纷起兵响应。

  直到这时候,秦朝高层才回过神来,从各地调集精锐,准备前去镇压。

而陈胜这边,也派出吴广率领主力,直接进攻关中。

最终,双方在今天的河南郑州地区,展开对峙。

而当时负责和起义军对峙的,就是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

  因为当时秦朝实力还比较强,所以渐渐地,农民军这边开始被拖垮了。

但同时,陈胜又派出了另一位大将周文,率领另一支部队,绕过了郑州,走另外一个方向,进攻咸阳。

因为当时所有秦朝精锐,都被派到了郑州那边,所以咸阳等于是一片空虚。

  关键时刻,秦朝少府章邯,挺身而出,提出赦免给秦始皇修陵墓的那几十万人,把他们组成军队,抵抗农民军。

此后,在章邯的带领下,这支囚徒大军,很快击败了周文。

周文战败之后,章邯又趁机增援郑州那边,一口气打垮了农民军主力。

  在这之后,在章邯的追击下,陈胜吴广,全都被杀,农民军主力,也被消灭的七七八八。

一时之间,秦朝竟然有着回光返照的迹象。

image.png

  但就在这个时候,赵高再次添了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秦朝。

  当时赵高为了夺权,直接给丞相李斯按上了一个谋反的帽子,导致李斯全家被杀。

要知道,当时前线负责领兵的,可是李斯的长子李由。

这样一来,秦朝高层和军中,瞬间人心浮动,镇压农民军的力量,也瞬间减弱。

  接下来,章邯花了很大力气,去清理那几个复国势力,同时秦朝的长城兵团,也由王离统领南下,一起剿灭农民军。

最终,章邯和王离汇聚于今天的河南省平乡县,围攻刚刚复国的赵国。

各国的援军,也同时抵达这里。

  然后,双方一场大战,项羽破釜沉舟,直接以少胜多,全歼了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

  王离被灭之后,章邯继续带着自己的军队,和项羽对峙。

但就在这时,章邯身后却再次传来消息:赵高把胡亥干掉了。

  同时,章邯不知道的是,南方另一股由刘邦率领的军队,也在杀向咸阳。

而赵高干掉胡亥之后不久,秦三世子婴,就干掉了赵高。

  因为消息传递的滞后性,所以,章邯当时直接投降了项羽。

秦朝最后的一支精锐力量,就此土崩瓦解。

image.png

  与此同时,刘邦率领军队,长驱直入,直接进攻关中。

因为此时关中一片空虚,根本没有军队能挡住刘邦。

  公元前207年九月,随着刘邦抵达咸阳城外,子婴直接开城投降,并且取消了帝号,献上了传国玉玺。

  在子婴出现的那一刻,秦朝终于彻底结束了。

  这就是秦朝的历史。


标签: 这些年  四年  存在  秦朝  发生了  什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