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中说》卷七述史篇原文赏析

cht 2022-11-24 4次阅读

  子曰:“太熙之后,述史者几乎骂矣,故君子没称焉。

  楚公作难,贾琼去之。

子曰:“琼可谓立不易方矣。

  温彦博问知。

子曰:“无知。

”问识。

子曰:“无识。

”彦博曰:“何谓其然?”子曰:“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彦博退告董常。

常曰:“深乎哉!此文王所以顺帝之则也。

  子曰:“《诗》有天下之作焉,有一国之作焉,有神明之作焉。

  吴季札曰:“《小雅》其周之衰乎?《豳》其乐而不淫乎?”子曰:“孰谓季子知乐?《小雅》乌乎衰,其周之盛乎?《豳》乌乎乐,其勤而不怨乎?”

  子曰:“太和之主有心哉!”贾琼曰:“信美矣。

”子曰:“未光也。

  文中子曰:“《书》作,君子不荣禄矣。

  董常习《书》,告于子曰:“吴、蜀遂忘乎?”子慨然叹曰:“通也敢忘大皇昭烈之懿识,孔明、公瑾之盛心哉?”

  董常曰:“大哉,中国!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礼义所自出也。

故圣贤景慕焉。

中国有一,圣贤明之。

中国有并,圣贤除之邪?”子曰:“噫!非中国不敢以训。

  董常曰:“《元经》之帝元魏,何也?”子曰:“乱离斯瘼,吾谁适归?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

且居先王之国,受先王之道,予先王之民矣,谓之何哉?”董常曰:“敢问皇始之授魏而帝晋,何也?”子曰:“主中国者,将非中国也。

我闻有命,未敢以告人,则犹伤之者也。

伤之者怀之也。

”董常曰:“敢问卒帝之何也?”子曰:“贵其时,大其事,于是乎用义矣。

  子曰:“穆公来,王肃至,而元魏达矣。

  子曰:“非至公不及史也。

  叔恬曰:“敢问《元经》书陈亡而具五国,何也?”子曰:“江东,中国之旧也,衣冠礼乐之所就也。

永嘉之后,江东贵焉,而卒不贵,无人也。

齐、梁、陈于是乎不与其为国也。

及其亡也,君子犹怀之。

故《书》曰:晋、宋、齐、梁、陈亡,具五以归其国。

且言其国亡也。

呜呼!弃先王之礼乐以至是乎?”叔恬曰:“晋、宋亡国久矣,今具之,何谓也?”子曰:“衣冠文物之旧,君子不欲其先亡。

宋尝有树晋之功,有复中国之志。

亦不欲其先亡也。

故具齐、梁、陈,以归其国也。

其未亡,则君子夺其国焉。

曰:“中国之礼乐安在?其已亡,则君子与其国焉。

”曰:“犹我中国之遗人也。

  叔恬曰:“敢问其志。

”文中子泫然而兴曰:“铜川府君之志也,通不敢废。

书五国并时而亡,盖伤先王之道尽坠。

故君子大其言,极其败,于是乎埽地而求更新也。

期逝不至,而多为恤,汝知之乎?此《元经》所以书也。

image.png

  文中子曰:“汉、魏礼乐,其末不足称也。

然《书》不可废,尚有近古对议存焉。

制志诏册,则几乎典诰矣。

  薛收问仁。

子曰:“五常之始也。

”问性。

子曰:“五常之本也。

”问道。

子曰:“五常一也。

  贾琼曰:“子于道有不尽矣乎?”子曰:“通于三才五常有不尽者,神明殛也。

或力不足者,斯止矣。

  裴晞问穆公之事。

子曰:“舅氏不闻凤皇乎?览德晖而下,何必怀彼也?”叔恬曰:“穆公之事,盖明齐魏。

  裴晞曰:“人寿几何?吾视仲尼,何其劳也!”子曰:“有之矣。

其劳也,敢违天乎?焉知后之视今,不如今之视昔也?”

  温大雅问如之何可使为政。

子曰:“仁以行之,宽以居之,深识礼乐之情。

”“敢问其次。

”子曰:“言必忠,行必恕,鼓之以利害不动。

”又问其次。

子曰:“谨而固,廉而虑,龊龊焉自保,不足以发也。

”子曰:“降此,则穿窬之人尔,何足及政?抑可使备员矣。

  子曰:“宗祖废而氏姓离矣,朋友废而名字乱矣。

  内史薛公谓子曰:“吾文章可谓淫溺矣。

”文中子离席而拜曰:“敢贺丈人之知过也。

”薛公因执子手喟然而咏曰:“老夫亦何冀?之子振颓纲。

  子将之陕。

门人从者,锵锵焉被于路。

子止之曰:“散矣。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门人乃退。

  子谓贺若弼曰:“‘壮于趾’而已矣。

  子曰:“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

  贾琼问正家之道。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恒’。

”王孝逸谓子曰:“盍说乎?”子曰:“呜呼!言之不见信久矣。

吾将‘正大人’以取吉。

尚口则穷也。

且‘致命遂志’,其唯君子乎?”

  文中子曰:“《春秋》其以天道终乎?故止于获麟。

《元经》其以人事终乎,故止于陈亡。

于是乎天人备矣。

”薛收曰:“何谓也?”子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故君子备之。

  子曰:“可与共乐,未可与共忧;可与共忧,未可与共乐。

吾未见可与共忧乐者也。

二帝、三王,可与忧矣。

  子曰:“非君子不可与语变。

image.png

  子赞《易》,至于《革》,叹曰:“可矣,其孰能为此哉?”至初九,曰:“吾当之矣,又安行乎?”

  薛收问一卦六爻之义。

子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时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趋时有六动焉,吉、凶、悔、吝所以不同也。

”收曰:“敢问六爻之义。

”子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谁能过乎?”

  程元、薛收见子。

子曰:“二生之学文奚志也?”对曰:“尼父之《经》,夫子之续,不敢殆也。

”子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居而安,动而变,可以佐王矣。

  董常之丧,子赴洛,道于沔池。

主人不授馆,子有饥色,坐荆棘间,赞《易》不辍也。

谓门人曰:“久矣,吾将辍也,而竟未获,不知今也而通大困。

困而不忧,穷而不慑,通能之。

斯学之力也。

”主人闻之,召舍具餐焉。

  贾琼请绝人事。

子曰:“不可。

”请接人事。

子曰:“不可。

”琼曰:“然则奚若?”子曰:“庄以待之,信以从之。

去者不追,来者不拒,泛如也。

斯可矣。

  文中子曰:“贾谊夭,孝文崩,则汉祚可见矣。

  子曰:“我未见谦而有怨,亢而无辱,恶而不彰者也。

  董常曰:“子之《十二策》奚禀也?”子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禀也。

”董常曰:“噫!三极之道,禀之而行,不亦焕乎?”子曰:“《十二策》若行于时,则《六经》不续矣。

”董常曰:“何谓也?”子曰:“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极。

吾暇矣哉!其有不言之教,行而与万物息矣。

  文中子曰:“天下有道,圣人藏焉。

天下无道,圣人彰焉。

”董常曰:“愿闻其说。

”子曰:“反一无迹,庸非藏乎?因贰以济,能无彰乎?如有用我者,当处于泰山矣。

”董常曰:“将冲而用之乎?《易》不云乎:易简而天地之理得矣。

  杜淹问七制之主。

子曰:“有大功也。

”问贾谊之道何如。

子曰:“群疑亡矣。

  或问楚元王。

子曰:“惠人也。

”问河间献王。

子曰:“智人也。

”问东平王苍。

子曰:“仁人也。

”问东海王强。

子曰:“义人也。

保终荣宠,不亦宜矣?”

  子曰:“妇人预事而汉道危乎,大臣均权而魏命乱矣,储后不顺而晋室堕矣。

此非天也,人谋不臧,咎矣夫?”


标签: 名著  中说  七述  史篇  原文  赏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