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北伐为什么能成功?北伐蒙元的过程容易吗?

cht 2022-10-28 11次阅读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

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

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北伐战争。

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东晋时期的祖狄北伐、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北伐……然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北伐战争,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

  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元末明初的朱元璋北伐。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两人,率领25万大军挥师北伐。

大军所到之处,势不可挡。

仅仅一年之后,明军便一路打进了北京,逼得元顺帝北逃草原。

image.png

  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原因当然很多。

不过,要说明朝北伐很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明朝的这次北伐,虽然仅仅只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

但前期的经过和北伐的过程,却是无比艰难。

  元朝末年,因为元朝政府统治腐败,内部分化严重,底层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走投无路的底层百姓,在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的带领下,走上了反抗元朝暴政的道路。

  公元1351年,韩山童正式起兵,因为当时农民军皆头戴红头巾,所以后世史称红巾起义。

  韩山童自称是宋朝皇室遗孤,靠着这杆大旗,再加上当时底层百姓确实生活得很难。

所以起义爆发之后,大量底层百姓加入到农民军的阵营当中,尤以南方为最。

各地的起义军虽然鱼龙混杂,各有首领,但大家都尊韩山童为领袖。

image.png

  当南方的农民起义,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元廷这边,却无法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来对南方的农民军进行有效镇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当时的元朝军队,战斗力下滑得太过严重。

因为吏治腐败,元朝开国日久,昔日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此时战斗力实在堪忧,连普通的农民军都打不过。

  其次,当时元廷内部,也有很多矛盾,分化极为严重。

  元朝和其他大一统朝代不同,因为是由游民民族建立的关系,所以在集权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一般。

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各地的将领更是纷纷拥兵自立,导致元朝皇帝根本无法有效调动所有的元朝军队。

  当时的元朝,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元朝皇帝如果看某个地方的割据将领不爽,觉得威胁了自己的位置,很难直接下达命令,让某一支元朝军队去进行征讨。

而是要发出号召,让各地的将领共同去讨伐。

这样一来,大家就算出兵,其实也不单纯是因为元朝皇帝的命令,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这种局面下,元朝皇帝哪怕明知南方已经逐渐被农民军占领,仍是无法主动派遣所有元军,前去进攻农民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民军迅速做大。

  农民军方面,就在农民军刚刚起义的时候,韩山童便被元军俘虏,而后被杀害了。

不过,在韩山童死后,他的部下刘福通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率领农民军反抗元朝,后来又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

不过,起义军的实际指挥权,还是在刘福通手里。

在刘福通的带领下,南方的元朝统治阶层,很快便土崩瓦解。

虽然此时的农民军,内部也早已分裂,各立山头,但大家整体上还是尊韩林儿为帝,共同对付元朝政府。

image.png

  就是在这个时候,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加入到农民军当中。

而后开始在农民军中地位越来越高,再之后开始自立山头,逐渐做大。

  随着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刘福通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进行北伐。

公元1357年,刘福通分三路北上。

因为元朝内部的腐朽,刘福通麾下的农民军,很快便势如破竹,攻下了大量的地盘。

  以毛贵为首的东路军,一路横扫山东河北,最后甚至打到了距离北京只有不到百里的地方。

很多元朝贵族,被吓得纷纷逃离了北京,逃回草原。

由关先生、破头潘等人率领的中路军,由山西方向进攻,最后甚至一度攻破了元上都。

由李喜喜、白不信等人率领的西路军,则是进军关中,攻占长安,然后转战甘肃宁夏等地。

  随着三路大军全都取得了较大战果,中原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部落入了起义军手中。

到了这个时候,刘福通的北伐,其实已经算是成功了。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汉地,已经几乎全部被起义军拿下了。

所以,当刘福通攻破了汴梁之后,刘福通直接以汴梁为首都,宣布宋朝复国了。

  昔日的宋朝,便是以汴梁为都城。

而身为皇帝的韩林儿,也号称是昔日宋朝皇室的遗孤。

再加上此时农民军占领的地盘,其实已经比南宋昔日全部的地盘还要大。

所以,说宋朝就此复国,其实也不算错。

  此时,距离红巾军起义爆发,仅仅只过去了7年而已。

此时的朱元璋,则只占有江浙一带的一小块地盘而已。

虽然麾下兵马已经超过了十万,但相比南方几个最大的割据势力,其实并不算最强。

image.png

  此时的起义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北伐似乎已经彻底成功了。

但实际上,此时的农民军,却面临着三个巨大的隐患。

  第一,起义军内部分化严重,各地山头林立。

而且绝大多数的割据势力,都心怀异志,很容易被分化瓦解。

  第二,此时的元朝政府,依然十分强大,拥有为数众多的军队。

尤其是北方草原,仍处于元朝政府的控制当中。

  第三,在起义军横扫天下的过程当中,中原地区的汉人地主阶级,站到了起义军的对立面,坚决反抗起义军。

这主要是因为,起义军的到来,抢夺了他们的土地,分给了那些百姓。

所以地主阶级坚定支持元朝政府,反对起义军的统治。

  有这三个原因在,农民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这种大好形势,显然无法支撑太久。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元朝政府的反扑就开始了。

  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军,元朝政府一边拉拢起义军内部的几座大山头,对南方的一些起义军首领进行册封。

南方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都接受了元朝的册封,摇身一变,成了起义军的敌人。

然后,元朝政府还大力支持汉人地主阶级,只要愿意征讨农民军并且获得足够的战功,便能够得到元朝政府授予的高位。

  与此同时,元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暂时放下了彼此之间的战斗,开始联合起来,优先解决农民军。

以察罕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为首的一众元军将领,得到了重用,开始向起义军疯狂进攻。

image.png

  如此一来,农民军的形势,瞬间由盛转衰,情势急转而下。

  再加上先前刘福通派出的三路大军,彼此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调度。

最终,三路大军被元军各个击破,而后绞杀殆尽。

一年之后,察罕帖木儿攻破了汴梁,刘福通被迫率军后撤,而后刘福通领导的势力,被一步步压缩,越来越弱。

  就在刘福通逐渐衰弱的同时,南方的起义军领袖们,开始相互兼并,几个大势力开始逐渐成型。

这其中,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

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开始迅速发展,实力越来越强。

在这个过程当中,朱元璋和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一场,最终打败了陈友谅。

朱元璋也由此吞并了陈友谅的地盘,一跃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反观刘福通,在元军和南方起义军的压缩下,几乎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势力范围。

此时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就只剩下了一个‘义军共主’的名头,实力其实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公元1366年,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近乎统一了整个江南。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派人去请韩林儿和刘福通,想要把他们接到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然而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前往应天的路上,却遭遇了沉船事故,两人全部溺死。

  后世普遍认为,韩林儿和刘福通的死,是朱元璋下的黑手。

朱元璋害怕两人到了应天之后,自己只能做他们的臣子,所以选择在路上干掉了他们。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占据了整个江南,而且头上也没了领导,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人了。

同年,朱元璋改年号为吴,自称吴王。

而后令徐达常遇春二人领兵25万,再次进行北伐。

  两个月后,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明,明朝自此开始。

  明朝开国之后,北伐大军仍在进攻当中。

不过此时,明军面对的局面,比几年之前刘福通面对的局面,要好了太多。

image.png

  几年之前,刘福通的北伐,已经近乎打穿了整个中原北方,让元朝统治阶层损失惨重。

而随着刘福通被打败之后,元朝内部再次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

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元朝将领,为了自己的地盘开始陷入混战。

都城那边,元顺帝开始沉迷于享乐,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太子。

太子为了提早上位,开始在元廷内部大肆斗争,对外拉拢王保保,元朝甚至一度出现了两个合法政府的局面。

后来王保保势大,元朝政府又以王保保不听调令为由,前去讨伐王保保。

  在元朝高层内斗的同时,北方草原上也开始陷入乱局。

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兵,一度打到了元上都。

后来虽然被镇压,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元朝内部的力量。

  就是在这样的乱局下,朱元璋开始正式北伐。

而此时的元朝,经过连番折腾之后,能够调动的力量,已经不多了。

  北伐开始后,朱元璋亲自坐镇后方,从大局上指挥战争。

北伐军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占领了潼关。

如此一来,关中地区的元朝残余力量,便被彻底切断了和元大都方面的联系,再也无力进行支援。

此后,朱元璋亲自赶赴汴梁,在第一线指挥战斗。

  在朱元璋的指挥下,明军层层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实现了所有的战略规划。

而在进攻的过程当中,朱元璋吸取了之前刘福通的教训。

每到一地,都大肆拉拢当地的地主阶层,得到了地主阶层的支持。

如此一来,明军每打下一个地方,便可以真正实现占领,形成有效的统治。

  公元1368年7月,各路明军沿运河开始逐渐会师于天津,准备对北京发起总攻。

八月,明军正式进攻大都,元顺帝提前带着后宫和元朝政府,逃离了北京,逃往元上都。

image.png

  至此,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元大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不过,此时的北元残余力量,依然十分强大。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朱元璋又先后进行八次北伐,将北元政府越打越弱。

最后,终于在捕鱼儿海彻底摧毁了北元朝廷的中枢。

直到这时,朱元璋的北伐,其实才算是真正成功。

  如果以朱元璋从应天起兵开始,直到攻下大都结束来计算,这其中仅仅只过了十个月。

在这十个月当中,明军稳扎稳打,一路大胜,几乎没打过败仗。

这样说来,朱元璋的北伐似乎确实挺容易的。

但是,朱元璋的北伐,其实是建立在刘福通北伐的基础之上,才能成功的。

  如果从刘福通1357年第一次北伐开始算起,直到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结束,这期间一共过了31年,才最终北伐成功。

要是这样算的话,朱元璋主导的北伐,其实也很不容易。


标签: 朱元璋  北伐  为什么  成功  过程  容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