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这就是曼德拉效应吗?

cht 2022-10-28 10次阅读

在我们都学过的中学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句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 ___ ___ 也”。

请问空白处的正确答案是“斯人”还是“是人”?

针对这个问题,小编进行了解析——

学生时代,谁还没背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你记得课文中写的是“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呢?

知乎上一则《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帖子,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发帖人“采臣老书生”说自己非常清晰地记得是“斯人也”,“因为当时课上我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然后他又去问了自己的媳妇,自己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同学……这些人的记忆也都是“斯人也”!

然而,当“采臣老书生”去找了他所有能找到的教材之后发现,包括人教61版、人教82版、人教87版、人教94版、人教01版、人教03版,还有0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课本、09年北师大版语文课本、09年苏教版课本,这些课本上清一色写的都是“是人也”。

他甚至还找到了两本古书,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以及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但上面印的也都是“是人也”。

此贴一出,网友也懵了,帖子底下的留言区里,大多数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年背的是“斯人也”,甚至有网友表示绝无可能是“是人也”。

但网友“刘麟”考据了多个《孟子集注》版本之后发现均印的是“是人也”。

包括清代补刻十三经《孟子》里,也刻的是“是人也”。

还有网友晒出《四书章句集注》,里面写的也是“是人也”。

专门从事《孟子》学史和《孟子》传本研究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非常肯定地表示,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说,应为“是人也”。

有意思的是,当这位王教授,对周围的亲人和学生展开了一次调查后,也惊讶地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博士生,也有半数人认为是“斯人也”。

小编也在身边做了一个小调查,真的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是“斯人也”,只有一位同事说他老公说,“肯定是‘是人也’,明明从小教的就是‘是人’。

那是我们大多数的人记忆被“修改”了吗?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的记忆被网络“修改”了!

虽然官方课本上印的都是“是人也”,但记者搜了一下网络发现,在搜索栏里输入“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实际上会搜出来的却是“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包括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以及某教学网站也都显示为“斯人也”。

再随着查一下时间线,会发现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正好遇上了互联网时代,1994年互联网正式引入中国,2000年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开始爆炸式增长,直到现在,几乎是人手一台能随时联网的智能手机。

根据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所以,即使当年课本上确实写着“是人也”,当你每一次使用网络搜索“是人也”,都有可能被修改为“斯人也”。

老话说“三人成虎”,在经过网络环境的数次误导后,记忆最终可能会被修改成现在的“斯人也”。

自媒体时代,各方不严谨地二度引用后,更容易以讹传讹。

但是网络上的这个“斯人也”又是怎么来的呢?“斯”和“是”两个字本身的用法和意思非常接近,古人在引用或间接引用时,有的文献上就会混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资深教授,今天接受小编采访时表示,“是人也”,是对的说法,正版的《孟子》书籍里都用“是人”,只是少数书籍在引述《孟子》话的时候出现了变异,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样,可能“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指:这,与“斯”意思一样。

请橙友一起来破案,谁把我们的“天将降大任”带到了“斯人”?

你还记得自己当年背的是“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吗?

橙友们也进行了“头脑风暴”,大部分橙友都觉得是“斯人”:

qccj:我也记得是“斯人”,难道,当年,只是背了个寂寞?

138****8760:我上学的时候课本是斯人

猫猫咪:语文老师教的时候就是“斯人也”啊,可惜课本书老早扔掉了

135****6811:我们60后小时候课本上就是“斯人也”

玄奘:是我记忆出了问题?一直以为是“斯人”,这真是斯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啊

注意到,有橙友提到了“曼德拉效应”这个词: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

记忆是真实可靠的吗?有很多研究表明人脑很可能会篡改我们的记忆。

一个人的记忆出错十分常见,集体的记忆出错也广泛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曼德拉事件。

曼德拉于1994年至1999年间担任南非总统,是南非的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他为了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因为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他在狱中度过了27年,直到1990年才出狱。

2013年,他跌宕起伏、向着自由进发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但是对于他死亡的时间,人们却有很多不同的印象。

在大部分人的记忆中,曼德拉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在监狱中死去,甚至还记得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曼德拉的葬礼。

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这个名词的人是美国一个研究超自然现象的博主菲安娜·布梅,她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猜想,那就是这些和事实不相符的记忆来自平行世界,而不是当前的世界。

后来,曼德拉效应(英文名:The Mandela Effect)被用来代指集体出现记忆错误的现象。

科学还是玄学?曼德拉效应成因

曼德拉效应的成因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因为它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难以测量。

主流科学界也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

但是可以用精神现象学和传播学知识来分析曼德拉效应的成因。

在精神现象学的视角下,曼德拉效应的实质是记忆的解构重置与记忆碎片组合。

大脑的记忆会受到我们看、听、想,以及过去生活经验的影响。

这些信息就像碎片一样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顺序储存在大脑中。

在形成记忆之前,再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对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进行解构。

当需要回忆的时候,大脑就会将这些记忆碎片拼接成整体记忆。

以一个曼德拉效应为例,《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是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我们首先会看到“五十六”,由于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五十六个民族”这个概念,大脑会习惯性地将“五十六”与“民族”联系到一起。

当大脑对记忆进行解构时,“五十六”和“星座”被分别储存。

而“五十六个民族”会对记忆的构成产生潜意识的影响,导致很多人认为这句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

记忆碎片的组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个人的喜好、知识、经验、预判以及大脑对于已知结果的模拟等。

记忆是难以复原的,会受到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回忆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感偏好,我们的大脑会对已有的记忆碎片进行组合。

因此,组合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会时刻发生变化,甚至会不断受到新的记忆碎片的影响。

曼德拉效应事件,往往不是长期形成的,而是瞬间的记忆碎片发生了错误组合。

这往往是受到了某些信息的启发。

记忆是复杂而不稳定的,受到客观、主观的多重因素影响。

或许在听到别人说出记忆的同时,自己的记忆也会重置,认为自己遇到了曼德拉效应。


标签: 天将  效应  德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