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cht 2022-03-31 14次阅读

电视剧心居根据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小说改编的。

十年未拍电视剧的导演滕华涛,再次回归都市剧。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本来描绘了上海,小人物在妥协中挣扎,在狭隘中伟大。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不能简单的用“善恶”来区分一个人。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新都市人和老都市人聚集在一起。

老上海人和剧中的顾家一一家一样,安于现状,守着原本的上海家。

随着家庭的不断扩大,家里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四代同堂,但一个大家庭真的没有什么“隐私”,生活的幸福也仅限于基础阶段。

但是,不管老上海人的生活质量怎么,他们有房子,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心里有归属感。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新上海人就像剧中的冯晓琴(海清饰)一样,从家乡远道而来。

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她是一株无根的浮萍。

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无法真正扎根,也没有享受过三口之家的独立生活。

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老公一家。

为了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扎根,他们更有上进心,渴望在这座城市做点小生意。

这可以解释为何冯晓琴如此热衷于催促丈夫考金融证,不是因为她痴迷,而是因为她需要内心的稳定。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大姑顾清俞(童瑶饰)永远无法理解冯晓琴的处境。

大姑认为买房是为了孩子的读书需求,所以这种需求可以通过“迁移户口”来实现,没必要经历种种磨难去买房。

但对冯晓琴,来说,即使孩子的阅读问题可以解决,她仍然是一个无根的人。

因此,新老上海人无法完全了解彼此的处境。

他们起点不同,从小生活环境不同,追求方向也不同。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另外,这部剧的海报也透露了很多信息。

海报将四个主角按照暖色和冷色分为两种。

冯晓琴和展翔属于暖色。

他们都是新上海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不过,从坐姿来看,展翔的信心显然要强得多,因为他早年投资了大量的上海房产,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承租人,靠每月出租过着富裕的生活。

虽然他是新上海人,但他的房子已经成为他的家和有安全感的东西,所以他成功地融入了这个城市。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冯晓琴坐在简单的沙发上,低头看着地面,暗示他“脚踏实地”。

她的坐姿很内敛,所以她有房子,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人,或者说很难让她相信拥有房子之后,房子是属于她的。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顾清俞和施源是冷色调,这说明他们相对“冰”,不像冯和展翔那么急于自焚

顾清俞坐在冰冷的地上,拥抱着自己。

她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孩子,这从她对父亲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当父亲把弟弟的死怪罪给顾清俞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很崩溃的,但是她发泄的方式是默默流泪、孤独地来消化这个事情。

所以她找到施源结婚,是希望补足这一块内心的空缺。

施源是一个绿色背景,默默在阳光下看书,是一个非常儒雅的形象,可以看得出来他绝非冲动的人,是一个相当也自知之明的人。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所以和顾清俞的婚姻中,当他处在劣势的时候,本来他是很知道自己需要上进去实现势均力敌的,因为理性的思考婚姻,只有两个人的实力相当,才有可能长久,施源肯定明白这一点。

剧中还有一些详情,例如顾家人经常性“开小会”,这是排外的代表性举动。

姓顾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互相暗示一个眼神,全部跑到老爷子那屋开家庭会议,而这样的会议是排除了儿媳妇的。

其次顾清俞和弟弟说:“如果你要买房的话,不管多少钱我都可以借给你,但如果是她的意思,你又不那么赞成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作本地人,她本来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弟媳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是弟弟要做的事情,那就全力支持,如果是弟媳怂恿的,那就不帮忙。

接着顾清俞又交代了父亲,认为弟媳借不到钱一定会和父亲开口,不许父亲心软松口借钱。

几句话下来,顾家守着自己的钱和房子,绝对不让他们所认为的外人有机会攀附或者得利的态度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无论是城市的建设还是房子,都是为人的幸福而服务的,但是为何社会越进展,城市和房子却成为了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枷锁呢?

新剧《心居》探讨房子到底是家还是枷锁

这部剧面上看的是“房子”惹的祸,本来反映了社会问题:为何没有房子就没有归属感?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本该源于什么?

我们所谓的“家”到底是人组成的,还是房组成的?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件事情。


标签: 新剧    心居    探讨  房子  到底      还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