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 《颛顼历》创制于周代末期

cht 2022-02-26 14次阅读

世界早的完整历法是什么历法?四分历是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调整年、月、日周期的中国历史历法。

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则1/4日记在斗宿末,为斗分,是回归年长度的小数,正好把一日四分,所以古称“四分历”。

战国至汉初,普遍实行四分历。

“四分历”的创制和运用,集中体现了历史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世界早的完整历法和天文历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等相关内容。

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 《颛顼历》创制于周代末期

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

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颛顼历》,又名《四分历》,创制于周代末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更通过法令颁布,通行全国。

此历规定,一年为365.25天,,比现在规定差0.78%。

(即1.1分钟),比西方《儒略历》早300多年(罗马于公元46年颁行),且还规定了计算日食、月食的周期,注明了日、月、金、火、土五星的运行情况,以及设置闰月,测定24节气等。

《颛顼历》是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

简介

四分历亦称“后汉四分历”。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

编欣、李梵等创制。

规定一年(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月(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19个太阴年插入7个闰月,因岁余为四分之一日。

因为当时所用的太初历(八十一分法)比四分历斗分更大,可见疏阔,经使用一百八十几年与天象已明显不符,又由编欣、李梵等编订新历,恢复古法。

取汉文帝后元三年庚申岁为历元,上距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获麟320年。

这就是“后汉四分历”。

其数据均比太初历准确。

《后汉书.律历志中》:“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

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 《颛顼历》创制于周代末期

来源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第五章一:“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开始采纳张盛、景防、鲍业等以四分法所推算的弦望和月食时刻。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式颁布编欣、李梵等人编的四分历。

它以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十一月夜半朔旦冬至为历元。

由此推算,东汉四分历的交气、合朔时刻比太初历提前了四分之三日,从而有利于太初历历法后天现象的校正。

其后又经贾逵等人共同讨论和修订,总结了几十年来的观测记录,取得了更显著的进步。

这个历法后世一般称为后汉四分历。

详解

世界最早的完整历法 《颛顼历》创制于周代末期

它把前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天象数据,经实测改为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

它的推算方法基本沿用三统历而比较精密,特别是推算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更是这样。

在地球上观测行星的运行,当行星、太阳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并且行星和太阳又在同一方向的时候,叫做“合”。

水星和金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内,叫做内行星,当太阳在地球和内行星之间的时候叫做“上合”,当内行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叫做“下合”。

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叫做外行星,外行星没有下合,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只有一次合日。

三统历把金星和水星的会合周期叫做“复”(在一个会合周期内两次与日相会),把火星、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叫做“见”(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只与日相会一次)。

东汉以后的历法不再区分“见”和“复”而都叫做“终”。

四分历所测的水星一终(从合日到合日的一周)的数据是115.87日,和现代观测的数字基本一致。

水星离太阳最近,早晨出现的时候在日出之前,出现不久就被日光所掩盖;夜晚出现在太阳落山以后,出现不久也随着落下去,对于它的观测非常困难,甚至有的人一生也看不到水星,中国历史人民能够在二千年以前,凭着肉眼观测它的会合周期精密到这种程度,确是惊人的发现。

四分历用黄道度数来计算日、月的运行和位置;根据实测定下二十八宿距星间的赤道度数和黄道度数、二十四节气的太阳所在位置和昏旦中星、昼夜漏刻、晷表日影的长短等主要数据,并把这些内容列成表格,这也是三统历所没有的,四分历虽然比起三统历来有了进步,但是,它对于当时已经发现的月行有迟疾等现象都未曾考虑进去,因而行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又不得不改历了。


标签: 世界  早的  完整  历法  颛顼历  创制  于周代  周代  末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