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侯去世后,晋国为何开启长达数十年的内战?

cht 2023-02-01 6次阅读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745年,晋国的老国君晋文侯,因病去世了。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晋文侯,不是那位称霸中原的晋文公。

和晋文公相比,晋文侯在历史上的名气,似乎要小一些。

不过在晋国的历史上,晋文侯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君主,意义甚至比后来的晋文公更大。

  因为正是晋文侯在位期间,周王室经历了那场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以及后来的平王东迁。

正是晋文侯在位期间,历史从西周进入了东周时代。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晋文侯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帮周王室驱逐犬戎,帮助平王东迁等等。

image.png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晋国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就成了一流的大国。

后来晋国在整个春秋时代的霸业,基本上都是站在晋文侯的肩膀上进行的。

  然而随着晋文侯去世,当时整个晋国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会是此后晋国长达数十年乱局的开始。

  晋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史称晋昭侯。

晋昭侯即位之后,第一时间把曲沃这块地方,封给了自己的叔叔成师,史称曲沃桓叔。

但在这之后,这位晋文侯的叔叔,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想要取而代之。

所以,接下来的七十年时间里,曲沃这一脉,就开始常年和国君一脉打仗,搞得整个晋国不得安宁。

  直到七十年之后,曲沃一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彻底干掉了国君这一脉,并且成功取而代之。

这件事,被后世称之为‘曲沃代翼’。

image.png

  这场长达七十年的晋国内战,不光深刻影响了晋国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件事的结果,也为后来晋国最终被瓜分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

  想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晋文侯在世的时候说起。

  在西周时代,晋国一直都是周王室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而且一直都是一个大国。

晋国的初代国君身份非常特殊,他爹是周武王,姥爷是姜子牙。

从小和周成王一起长大,一起接受那位会解梦的‘周公’辅佐。

  所以后来,他就被分封到了晋国,负责拱卫周王室。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历史,导致晋国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一直是一个大国。

而接下来在整个西周时代,晋国也一直紧跟着周王室的脚步,算是周王室最给力的支持者。

  到了西周末期,周王室这边,传到了周幽王;而晋国这边,就传到了晋文侯。

到了晋文侯这个时代,周王室其实已经衰落到一个临界点。

至于当年周王室所制定的那套周礼,也没多少人遵从,各大诸侯国蠢蠢欲动,而且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就连晋文侯本人,当年登基也不太顺利。

当年晋文侯虽然是太子,但是他爹死后,他的叔叔直接抢先登基了。

没办法,后来晋文侯还是去国外待了一段时间,凑齐了人手之后,这才终于回国,干掉了他叔叔,自己做了晋国国君。

  从晋文侯登基的这个事,我们也能看出来,其实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问题了。

如果放在西周鼎盛时期,这种事只要出现,周王室马上就会派人前来解决,哪还会等到晋文侯自己处理?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当时周王室的问题已经很多了,已经无力再管其他诸侯国的事情。

  如此,在晋文侯登基十年之后,终于发生了那场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

后世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一直存在争议。

很多史学家认为,或许根本没有所谓的烽火戏诸侯。

但就算没有这件事,当时周幽王出于种种原因,废了自己的王后和太子,这件事肯定是确凿无疑的。

  然后,王后的娘家申国,就联合了西边的犬戎,直接杀向西周首都镐京。

最终,镐京被犬戎攻破,然后洗劫一空。

连整个镐京城,都被付之一炬。

  在这之后,晋国作为周王室最亲密的跟班,自然要出兵。

和其他几个诸侯国联手,一起把犬戎赶回了老家。

不过既然当时周幽王已经被杀了,那大家自然就要推举周幽王的太子做新的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既然镐京已经被烧没了,继续重建成本又太高,自然只能搬家去其他地方,这就是平王东迁。

  在整个平王东迁的过程当中,晋国出了不少力,同时也得到了不少实惠。

而周平王东迁之后,此后的二十年里,晋国就利用这份功劳,以及当时周王室对晋国的依赖,开始迅速扩张。

正是这二十年的努力,奠定了晋国作为一流大国的地位,所以后来晋国才能成为中原第一强国。

image.png

  二十年之后,又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当年周平王登基的时候,虽然是以太子身份登基的,合理合法。

但是别忘了,之前恰恰也正是这位太子,带着自己的姥爷申国,以及西边的犬戎,攻陷了镐京。

所以当时也有一些诸侯国,不认可周平王的天子地位。

甚至还有一些诸侯,干脆推荐了周幽王的一个弟弟登基,这就是周携王。

  所以,在平王东迁之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周王室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谁都奈何不了谁。

  直到二十年之后,这一年,晋国忽然插手了。

  没有人知道,当时晋文侯到底和周王室达成了怎样的协议,反正在这一年,晋文侯主动出兵,进攻了周携王,而且最后还杀了周携王。

干掉周携王之后,晋文侯就被任命为周王室的最高执政,有点类似于所谓的‘宰相’。

此后,晋文侯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着周王室的名义,在山西地区合法地搞扩张。

  就这样,后来晋文侯又扩张了十四年,终于寿终正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而到了晋文侯去世的时候,晋国已经隐隐成为了整个中原最顶级的强国。

只有齐国郑国等少数几个强国,还能够媲美。

  晋文侯的一生,无疑是为晋国的强大,铺平了道路。

如果没有晋文侯的发展,晋国恐怕就要错过东周初期的这段黄金发展时间。

但同时,晋文侯在位的时候,也为晋国埋下了一个大雷。

  晋文侯在位的时候,他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弟弟,名叫姬成师。

姬成师只比晋文侯小三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后来,晋文侯回国夺权的时候,姬成师也出了不少力。

而晋文侯在位的三十多年里,姬成师也是尽力辅佐自己的哥哥,一直是尽心尽力。

  再加上晋文侯这个哥哥,一直都比较照顾自己的弟弟。

所以在当时的晋国,姬成师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极高。

  而等到晋文侯去世,他的儿子晋昭侯即位的时候,此时的姬成师,已经五十多岁了。

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之后,此时的姬成师,论名望在晋国内部无人可比,论才能更是没得说,论人气更是有很多晋国贵族的支持。

反观晋昭侯,只有晋文侯嫡子的这么一个身份,政治资本其实远不如自己的叔叔。

image.png

  所以,晋文侯去世之后,姬成师就开始有想法了。

  凭什么我只能做一个贵族呢?

  不管是声望还是能力,我都远在我侄子之上。

之前我哥哥在世的时候,我因为出生晚了几年,只能做一个臣子。

为什么如今换上一个晚辈上台,我还是得对他俯首称臣呢?

  野心这种东西,是不可能自己消灭的。

一旦出现,肯定就会迅速膨胀起来。

  晋昭侯登基之后,为了安抚自己的叔叔,直接把曲沃这块地方,封给了姬成师。

曲沃是当时整个晋国最重要的一个地方,甚至丝毫不次于晋国首都。

而且,曲沃被封给了姬成师之后,姬成师还大肆扩建城墙,最后把曲沃搞得比晋国首都还大。

  这种事情,显然是严重违背周礼的。

如果放在西周鼎盛时期,光是这个行为,就足以引来周王室的责罚。

可惜此时周王室自顾不暇,自己还得看晋国的脸色。

而晋国内部,晋昭侯也制衡不了自己的叔叔。

如此一来,姬成师自然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眼见曲沃迅速发展,晋国内部也有很多人,开始转而投靠曲沃这边。

一时之间,曲沃竟然成了晋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甚至就连晋国首都翼城,还要更像是首都。

  对此,晋昭侯虽然非常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

毕竟,不管是政治手腕还是声望,晋昭侯都比不上自己的叔叔。

至于说后世那些削除地方藩王的手腕,估计当时晋昭侯也不知道,知道了也没能力用。

所以接下来的七年里,晋昭侯就只能看着自己的叔叔,一步步做大,一步步开始威胁自己的地位。

  直到七年之后,作为叔叔的姬成师,首先出手了。

  当时在晋昭侯身边,有个叫潘父的大臣。

史书上也没记载,这个潘父到底是干什么的,更没记载当时姬成师给了潘父什么好处。

总之,最后这个潘父,找机会直接杀了晋昭侯,然后派人去迎接姬成师,回来做国君。

  如果放在后世,到了这一步,姬成师其实已经赢了。

比如明朝,朱棣和朱允炆同样也是叔侄抢皇位,朱允炆还没被身边的大臣干掉,只是守城大将把城门打开了,朱允炆就输了。

相比之下,当时姬成师的作战成果,明显要比朱棣更高。

image.png

  但问题是,两个时代的基本规则不同。

  春秋时代,虽然传统的礼乐制度已经废了,但还是有很大一批人,支持所谓的正统,坚决捍卫‘嫡长子继承制’。

所以,当晋昭侯被杀,姬成师开开心心地带着人来到晋国首都的时候,却忽然发现,眼前有一大堆人反对他,直接摆开阵势继续和他开干。

  而且,98迷科,双方打了一仗之后,姬成师忽然发现,自己竟然还打不过这帮人!所以后来没办法,姬成师只能带着自己的人,灰溜溜地退回了曲沃。

而翼城这边,则是拥立了晋昭侯的儿子,史称晋孝侯。

至于那位潘父,本想着刺杀晋昭侯之后,可以得到一份拥立之功。

但如今,既然姬成师已经退回去了,他自然得不到什么好果子,很快就被全族杀绝了。

  这就是曲沃一脉,和国君一脉的第一次交手。

  这次交手,虽然是以曲沃一脉的失败而告终,但此时的曲沃一脉,已经彻底壮大。

所以国君一脉虽然胜了,但是也无法彻底清理掉曲沃一脉。

所以从这一战开始,晋国就等于是彻底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政权。

  此后的六十多年里,晋国基本上再没半天的消停日子,这两派围绕着国君的宝座,开始斗得你死我活。

  八年之后,已经73岁的姬成师,终究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遗憾离世。

姬成师死后,他的儿子姬鳝即位,这就是曲沃一脉的第二位掌门人。

姬鳝掌权之后,因为晋国两派的斗争变得更激烈了。

就这样又斗了七年之后,姬鳝又找了一个机会,派人去翼城刺杀了晋孝侯。

  晋孝侯被刺杀后,姬鳝趁机再次率领军队,前去进攻翼城。

结果这一次,姬鳝重蹈了他爹的覆辙。

虽然晋孝侯这位国君被杀了,但国君这一脉的抵抗力度,却强得惊人。

所以,姬鳝这次进攻,最后仍是以失败告终。

  曲沃代晋第二战,曲沃再败,晋国国君再胜。

  第二战之后,又过了六年,曲沃一脉再次进攻。

不过这一次,曲沃一脉没有单打独斗,而是贿赂了周王室,并且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进攻晋国国君一脉。

这一下,国君一脉彻底挡不住了,只能败退。

不过,在这之后,可能是因为分赃不均之类的原因,曲沃一脉又和周王室闹掰了,所以周王室又开始转过来支持国君一脉。

image.png

  所以最终,曲沃代晋第三战,仍是以晋国国君一脉胜出而告终。

不过和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曲沃一脉重创了国君一脉,就连当时在位的晋鄂侯,最后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此后由晋鄂侯的儿子即位,史称晋哀侯。

这一次,曲沃一脉虽然仍旧失败了,但是却重创了国君一脉。

  三战之后,没过两年,曲沃这边的姬鳝就去世了。

姬鳝死后,其子姬称掌权,这是曲沃一脉的第三代掌门人。

姬称掌权七年之后,再次进攻国君一脉。

这一次,曲沃一脉大获全胜,还俘虏了晋哀侯。

此后,国君一脉立晋哀侯的儿子为国君,史称晋小子侯。

而曲沃这边,见到晋哀侯已经不是国君了,索性干脆直接把他给杀了。

  到了这个时候,曲沃一脉已经彻底掌握了主动权。

在晋国内部,支持国君一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此后,又过了四年,姬称直接把那位晋小子侯骗到了曲沃,然后将其杀掉。

到了这个时候,曲沃一脉其实已经胜利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周王室却忽然插手,派兵帮助晋国国君一脉,并且拥立了晋哀侯的弟弟,这就是晋国国君一脉,最后的一位国君了。

  到了这个时候,曲沃一脉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想要彻底取代国君一脉,除了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之外,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周王室的支持。

虽说周王室已经衰落,但如果周王室不承认他们,他们也没辙。

  所以,此后的二十八年里,曲沃一脉开始以更加温和的手段,侵吞整个晋国的国土,掌握更多的权力。

与此同时,曲沃一脉也在尽力和周王室搞好关系,想要得到周王室的支持。

  如此,二十八年之后,等到曲沃一脉和周王室的关系搞得差不多了,终于正式出兵,灭了国君一脉。

此后,周王室又给曲沃一脉正名,正式任命姬称为诸侯。

至此,曲沃一脉,终于彻底取代了国君一脉。

  这就是历史上‘曲沃代晋’的全过程。

  纵观曲沃代晋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场长达七十多年的晋国内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只是属于晋国国君和曲沃一脉,两派之间的争斗。

但实际上,这却代表着周王室的权威。

image.png

  如果曲沃代晋成功,那就意味着周王室已经彻底丧失了约束诸侯的能力。

在这之后,周王室对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就再也没什么控制可言了。

而且,这也意味着,以后各国无需在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而嫡长子继承制,恰恰正是周王室合法统治天下的一个基础。

  所以,曲沃代晋的成功,远比单纯地换个国君,影响要大得多。

  除此之外,这件事对晋国历史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

  曲沃代晋成功之后,那位曲沃一脉的掌权人,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武公。

不过,晋武公刚刚登基一年多以后,便因病去世了。

此后,他的儿子即位,史称晋献公。

  这位晋献公,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爹。

  晋献公掌权之后,就开始担心以后再出现‘曲沃代晋’这样的事情。

毕竟,曲沃一脉可以取而代之,那么其他分支自然也有这个资格。

而且,晋献公本人还有很多兄弟和儿子,他们的后代,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事情呢?

  所以后来,晋献公就开始对晋国宗室下手。

此后几年里,整个晋国内部,所有宗室几乎被晋献公自己清理干净了。

而到了晋献公晚年的时候,晋献公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

除了继承国君之位的那个儿子之位,其他几个儿子,全都被晋献公赶出了晋国。

  这就是为什么,晋文公登基之前,会在列国流亡很多年的原因。

image.png

  经过晋献公的这场清理之后,晋国公室的力量,瞬间暴跌,以后确实不会再出现‘曲沃代晋’这类事情了。

但问题是,在这之后,等到晋文公即位的时候,晋文公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无人可用了。

  在此之前,一般诸侯国的国君,都会用自己家的亲戚。

但此时晋国内部,已经没几个宗室成员了。

而且就连晋文公本人,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制度,所以将这个制度延续了下去。

  既然宗室没了,那接下来,晋文公自然就只能用那些忠于自己的大臣了。

好在之前晋文公流亡多年,身边一直有一批追随自己的人。

所以晋文公掌权之后,就开始重用这些人。

这些人也没让晋文公失望,后来确实帮助晋文公做了很多事情,这才导致晋文公最后得以顺利称霸。

  但问题是,这些人的后代,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因为晋国宗室衰落,导致这些人的后代,开始快速掌权,逐渐形成了多个士大夫家族,轮流掌权。

后来,这些人的后代,更是直接把持了朝政,彻底架空了晋国国君。

再之后,这些家族又开始相互混战,等到只剩下三个的时候,干脆直接瓜分了整个晋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之所以能够成功,其源头其实就在这里了。

如果当时晋国公室力量还比较强大,三家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机会去瓜分晋国的。

  而这所有的一切,究其源头的话,恐怕都要归咎到最初的晋文侯身上。

晋文侯虽然让晋国强大了起来,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祸根。

而且,晋文侯亲自干掉了周携王,也给后世开了一个坏头。

至于后来晋国内战的问题,只能说是他的后代在学习他这个先祖。

  既然他这个先祖可以这样做,那晋国的后代,自然也可以这样做了。


标签: 内战  年的  数十  长达  为何  去世  文侯  开启  晋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