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战国初期时称霸天下,为何后来迅速衰落?

cht 2022-12-15 6次阅读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

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战国历史上,魏国应该是最可惜的一个国家。

  因为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曾经一度率先进行变法,然后国力大幅领先其他国家。

甚至有人说,战国初期,其实就是魏国的时代。

  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偏颇,但是绝对不算太过分。

因为战国初期的魏国,确实是太强了。

当时的魏国,可以同时对周围多个大国开战。

五万魏国新兵,能把五十万秦国精锐打到崩溃。

秦楚两大强国联合,最多也就能保住自己不被人家灭国。

image.png

  战国初期的魏国,就是这么猛。

  但是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魏国却开始迅速衰落。

面对秦国的崛起,魏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期更是基本沦为配角。

  那么,昔日无比强大的魏国,为何会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突然就衰落了呢?魏国最强大的时候,为何没能直接灭了秦国或者其他强国,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呢?历史上真实的魏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这事,还得从魏国的祖上开始说起。

  魏国的祖上,其实也是妥妥的顶级贵族。

据说魏国王室的先祖,是当年那位周文王的儿子。

周文王有很多儿子,这事很多人都知道。

  而在这些儿子当中,嫡次子姬发,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了那位灭商的周武王。

第四个儿子姬旦,成了那位会解梦的周公。

而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姬高,就是魏国王族的先祖。

  既然是周文王的儿子,那周朝开国之后,自然应该就成为一方诸侯,拥有一个国家喽!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周朝开国之后,姬高被分到了陕西咸阳周围,建立了一个叫‘毕国’的国家。

  如果这个毕国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说不定后来就没有秦国什么事情了。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咸阳是后来秦国的都城。

而毕国的地盘,其实就在秦国最核心的首都地图。

  但可惜的是,后来,到了西周末期的时候,西边的犬戎崛起,把毕国给灭了。

image.png

  也正是因为毕国被消灭,周王室在西边失去了屏障。

所以后来,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犬戎可以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西周首都镐京,最后灭了西周,干掉了周幽王。

如果毕国还在的话,犬戎想要打镐京,估计还得先过毕国这一关。

  因为毕国灭了,所以,从西周末期开始,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家的这一脉,就彻底衰落了。

很多人都直接沦为平民,最后消失了。

直到过了一百多年之后,毕国王族后裔当中,出了一个叫毕万的人。

  这个毕万,扛起了他们家复兴的大旗。

  虽然是毕国的亡国后裔,但毕万本人还是挺有才的。

再加上姬家子孙的这块招牌,毕万长大之后,去各国找工作还是挺容易的。

  所以后来,毕万就去了晋国求职。

  当时在中原各国当中,最强的其实并不是晋国,而是齐国。

因为毕万求职的时候,正好赶上齐桓公称霸的那段时间。

所以如果换做一般人的话,想要奔一个好前程,自然要去齐国。

再加上当时齐桓公求贤若渴,毕万本人也确实有才。

不管怎么看,毕万都应该去齐国才对。

  但毕万恰恰去了晋国。

  毕万选择晋国,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先,晋国的国君也姓姬,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

既然同为姬家子孙,那毕万去晋国,自然更有可能得到重用。

相比之下,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人,齐桓公可不姓姬。

  其次,当时晋国内部的局面,比较奇葩。

简单来说,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这个晋献公,就是后来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爹。

在晋文公的时代之前,晋国的公族内部,大概内战了七十多年。

所以到了晋献公这个时代之后,晋献公直接自灭满门。

  如果去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都比较稳定。

就算有重要职务,国君也得先安排自己家的人。

但是晋国不一样,因为当时晋国的公族几乎被晋献公自己杀绝了,所以晋国内部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再加上毕万也是姬家子孙,去晋国,职场上升的空间或许更大一些。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毕万才去了晋国。

而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毕万的选择是正确的。

  到了晋国之后,没过多久,毕万就得到了重用,并且在晋献公对外扩张的战争当中,立下了大功。

所以后来,晋献公直接把魏地给了毕万,让毕万在这里建立家族。

  这就是魏家和魏国名字里,这个‘魏’字的来源。

  有了这块家族驻地之后,没过多久,晋国就再次开始动荡。

简单来说,当时晋献公把自己家族杀光了之后,又开始对付自己的儿子。

最后,晋献公的两个儿子,不得不逃离晋国,流亡他国。

image.png

  在此期间,毕万有个儿子,叫做‘毕犨’,或者叫他‘魏犨’,跟着其中的一位公子,一起去流放了。

  十多年之后,经过很多世事动荡,这位公子回国上位了,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上位之后,对于这些昔日追随自己,吃了不少苦的铁粉,自然要重用一下。

而且,在他爹掌权的时候,他爹自灭满门,导致晋文公又没有自己家人可以用。

而且,在对自己家人的态度上,晋文公其实和他爹差不多,都觉得自己家人掌权,容易引起国家内乱。

  所以,自从晋文公开始,这些追随晋文公一起流亡的大臣,就开始纷纷得到重用,并且建立自己的家族。

此后的两百多年里,十一个顶级士大夫家族,开始逐渐成型,并且把持晋国的高层大权。

  然后,这些大家族开始内斗,先是单纯的朝堂政治斗争,后来又演变成了直接正面开战。

经过一番死斗之后,最终,智韩赵魏三家,走到了最后的决赛。

  在决赛当中,智家开局最强,所以就联合韩魏两家,打算先灭了赵家。

但是双方开战之后,智家联合韩魏两家,围了赵家好长一段时间,依然没能打下赵家。

  就在这个时候,赵家找到韩魏两家,和这两家谈条件。

韩魏两家也不傻,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他们很清楚,一旦智家灭了赵家,那接下来,智家一定会对韩魏两家下手。

所以最后,韩魏两家直接背刺了智家,和赵家联手,直接灭了智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结束以后,整个晋国的所有大权,基本上都已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

而三家之间,这时候也发现,他们谁都奈何不了对方,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

如果贸然开战,只会被另外两家联手针对,自己给自己找事。

image.png

  所以后来,三家商量了一下之后,干脆直接决定,联手瓜分了晋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打晋阳之战的时候,魏家内部的家主,名叫魏桓子。

从毕万到魏桓子,魏家历经九位家主,两百多年的奋斗之后,终于走到了瓜分晋国的这一步。

这其中,魏家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晋阳之战结束以后,接下来的十年里,魏桓子继续带领魏家,瓜分晋国剩余的土地。

十年之后,魏桓子去世了。

因为魏桓子去世的时候,他的长子已经先他一步,提前去世后。

所以魏桓子去世之后,直接由他的孙子接班。

  魏桓子的孙子,名叫魏斯。

相比他的名字,大家其实更熟悉他在历史上的那个谥号,魏文侯!

  在魏国的历史上,魏文侯不但是开国国君,同时也是魏国最重要的一个国君。

  魏斯掌权之后,继续瓜分晋国。

此后,晋国被彻底瓜分殆尽。

到了这个时候,魏家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士大夫家族,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诸侯国了。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当时的魏家,或者说三晋,还没有得到周王室的册封。

  当然,就算没有周王室的册封,魏家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形式存在,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当时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了,就算对三家分晋这种行为很不满,也已经是无可奈何。

  所以,这时候的魏文侯,就不能再以一个家主的眼光,来继续发展魏家。

而是要以一个诸侯国国君的层次,来让魏家变得更加强大。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只是一个家主,想要让魏家变得强大,最好的办法,就是瓜分晋国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但是到了魏文侯掌权的时候,晋国已经被瓜分干净了。

所以再之后的魏国,就只能以国家的形式发展了。

  这里面,其实有本质上的区别。

  能够先看清这一点,其实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至少,和韩赵两家相比,魏文侯要更早看清楚这一点。

所以,在魏家瓜分了晋国之后,魏文侯第一时间重用李悝,全权负责整个魏家领地内的事务,对内寻求突破。

  刚刚瓜分了晋国的魏家,统治核心就在今天的山西运城地区,地盘则是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

这样的魏家,地盘和一般的诸侯国相比,或许还算挺大的。

但是和秦国、楚国、齐国、越国这种大国相比,那就真的不够看了。

  最关键的是,魏家控制的这块区域,属于四战之地。

北边是赵家,东边是韩家,西边是秦国,南边当时的情况则相对复杂,正处于秦国、楚国和郑国相互争夺的状态。

几大势力之间,犬牙交错,情况极为复杂。

  这样一个开局,对于魏国来说,绝对算不上好。

  如果放到一些当代的网络小说当中,此时的魏文侯,最应该做的,就是率领魏家,大幅度对外扩张。

先打服韩赵两家,恢复昔日的晋国疆土。

然后再西征秦国,南平楚国,最后一统天下。

image.png

  这样做,当然看起来很爽。

但要是拿到正史上,如果魏文侯真敢这么做,从他决定开始扩张的那一刻开始,魏家就等着被灭吧!且不说当时的秦楚之类的大国,魏家能不能打得过。

就算是韩赵两家,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相与的。

只要他们看到魏家衰落了,绝对会在第一时间,灭了魏家,然后瓜分了魏家的地盘。

  所以,魏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先对内寻求突破。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魏家或者说魏国,首先进行变法了。

  魏国变法这件事,说起来其实很复杂。

简单来说,三家分晋恰好处于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就是冶铁技术的成熟。

在此之前,青铜器是大家的主要工具。

但是冶铁技术成熟之后,铁器开始逐渐取代青铜器了。

  虽然只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变得更强了一些。

但这个变化,却导致以往传统的土地制度和社会制度,逐渐崩溃了。

在这种时候,对以往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就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真相。

  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其实并不是魏文侯一个人。

但问题是,想要真正完成变法,却很困难。

第一,在此之前,没有哪个国家成功进行过变法。

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进行变法,都没有可以参考的例子,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越是那些传统大国,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进行变法。

因为这些国家太强,内部既得利益者的力量也太强了。

只要变法,就势必要损害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越是强大古老的国家,变法就越难。

  相对来说,韩赵魏三家作为新的国家,变法的阻力反倒是弱一些。

因为三家都刚刚瓜分晋国,内部既得利益者没那么多。

所以,变法要相对容易一些。

  而魏家开始变法之后,名相李悝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李悝的主导之下,魏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废除传统的贵族权力世袭制度,重视农业生产,确立明文法典……

  经过李悝这样的变法之后,魏国开始迅速从传统的奴隶制社会体系,逐渐向封建制社会体系转型了。

虽然从现代角度来看,封建社会体系也很落后,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如果说,在魏国的土地和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奴隶制社会体系,能够发挥出的国力为一。

那么,封建制社会体系发挥出的国力,可能就是五,甚至更多。

如此一来,只占原本晋国土地三分之一的魏国,整体国力却有可能比当年完成的晋国更高了。

  就这样,在魏文侯掌权二十多年之后,魏家内部,逐渐完成了变法。

完成变法之后的魏家实力暴增。

所以,这个时候,李悝就建议魏文侯,可以开始对外扩张了。

image.png

  而如果要对外扩张的话,向哪个方向扩张,这就成了一个难题了。

四面开战,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最好的方法,就是挑选一个方向,全力进攻。

  经过一番缜密的分析之后,最终,当时的魏家高层,选择把西方的秦国作为突破口。

在这个计划当中,魏国可以团结韩赵两家,确保自己的北方和东方没有压力。

至于南方,因为当时秦、楚、郑等几个国家,都在争夺这块地盘,暂时也不用去管,压力比较低。

  这样一来,魏国就等于是可以集中所有力量,全力对付秦国了。

以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的位置,想要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实在是很不容易了。

所以,在此之后,魏国就开始专心向西方发展。

  决定向西发展后,魏国一方面在前线筑城,尽量争取以守待攻。

每次打下一部分地盘,就能快速对当地形成有效的统治。

另一方面,魏国也在积极训练新式军队,强化魏国的军事力量。

  所以,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另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这个人,就是吴起。

  如果说,魏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是李悝进行改革的。

那魏国的军事体系,就是吴起一手打造的。

吴起上位之后,开始利用魏国的制度优势,训练出了一支高强度的常备军队。

  在吴起这次改革之前,春秋时代的绝大多数国家,打仗基本上就只讲究‘人多势众’。

一旦打仗,恨不得把全国的适龄男性,都被召集起来,去前线打仗。

但是吴起却反其道而行之,吴起大幅提高士兵的素质要求,同时花大量的钱在武器装备方面。

  经过吴起的训练之后,很快,魏国的军队就开始脱胎换骨了。

而这个被吴起训练出来的军队,就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卒’。

  有了强大的军队,国内的制度又比较先进,而且还能集中力量对一个方向开战。

接下来,魏国对秦国动手之后,想不赢都不可能了。

此后的几年里,在魏军的进攻之下,秦国逐渐丢掉了整个河西地区。

image.png

  占领河西之地,这对于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从领土上来看,河西之地和魏国本土相比,也不遑多让。

占领了河西地区之后,魏国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耕地,在粮食安全方面,彻底无忧了。

  此后,魏文侯又以河西之地为核心,大力招揽各国的学者,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

而这些来到河西地区讲学的学者,后来就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西河学派成型之后,一时之间,魏国就成了列国中的文化中心。

  至此,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逐渐成型了。

  此后,魏国又对齐国、中山国、楚国等国家开战,基本上是每战必胜。

后来,到了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拉着韩赵两家的家主,带着军队跑到周王室的地盘,逼迫周天子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

  直到这一年,魏国的历史,才算是真正开始。

  魏国开国之后,大概又过了八年的时间,魏文侯最终病逝。

这位魏国的开国国君,掌权长达五十年的时间。

他不但让魏国彻底成了一个诸侯国,同时也奠定了魏国的霸主基业。

  但是,魏文侯去世之后,接下来,到了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之后,魏国却开始逐渐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魏武侯即位之后,选择继续团结三晋联盟,然后和其他所有强国开战。

在魏国的强势出击之下,后来,齐国、楚国、秦国等传统强国,被迫逐渐联手,共同对抗三晋联盟。

  所以,魏武侯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魏国虽然多次对外开战,并且多次重创其他几大强国。

尤其是在魏武侯即位七年之后,魏国和秦国为了争夺河西地区,爆发了一场阴晋之战。

在这场大战当中,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新兵,正面击溃了五十万秦军。

  这是魏国一百多年历史当中,最耀眼的一刻。

  但同时,巅峰之后,便是衰落。

  作为魏国的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在战术上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

他每一次开战,都是为了魏国的利益。

但是,从战略角度出发,魏武侯却大错特错。

image.png

  后世普遍认为,魏国当时不应该为了所谓的‘争霸’,四面开战,而是应该专心先灭了秦国!一旦秦国被灭,魏国以后就可以趁势占领关中和巴蜀之地。

一旦这个局面成型了,那后来魏国统一天下,基本上就成了定数。

  可惜,在战国初期那个时代,大家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概念。

绝大多数诸侯王,还是以争霸为目的,希望成为所谓的霸主。

  所以,魏武侯掌权十多年之后,魏国虽然四处开战,重创了其他几大强国,地盘也确实扩张了不少。

但问题是,其他国家却开始联手针对魏国。

  尤其是魏武侯即位十四年之后,魏国为了自己的仆从国‘卫国’,和赵国彻底撕破了脸。

这件事的发生,标志着三晋联盟彻底瓦解了!三晋联盟牢不可破的时候,魏国至少不用顾忌北方和东方的敌人。

但是三晋联盟破了之后,魏国就真的是四面树敌的状态了。

  除此之外,在用人方面,魏武侯也犯了一个大错误。

大概就在阴晋之战结束后不久,因为吴起的功劳实在太大,导致魏武侯开始猜疑他,最终导致吴起不得不出走魏国,前往楚国做官。

  吴起的离开,对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自此之后,魏国一直到灭亡,都再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这种级别的名将。

更重要的是,吴起的离开,把魏国的先进制度带到了楚国。

  吴起去了楚国之后,很快就开始帮楚国变法。

经过吴起的变法之后,楚国在短短数年之内,国力飙升。

尤其是在军队方面,更是焕然一新。

吴起到来之前,楚国对抗魏国,基本上只能靠人海战术,同等规模的军队,基本上是必败无疑。

但是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开始能够和魏国正面硬钢了。

  如此,魏武侯在位二十多年之后去世,接下来,他的儿子魏惠王即位了。

  魏惠王即位的时候,虽然名义上继承了一个霸主级的魏国,但这时的魏国,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更要命的是,魏惠王即位之后,丝毫没意识到他爹做错了,反倒是继续沿着他爹的路线走。

image.png

  与此同时,有了之前楚国的成功经验之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变法才是强国的关键。

大家都开始明白,想要变强,只要照抄魏国的制度就可以了。

所以,魏惠王即位之后,几大强国开始疯狂从魏国挖人,并且开始逐渐进行变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魏惠王又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用人失误。

他放跑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最开始其实是在魏国做官,但是魏惠王却没能重用他。

而当商鞅提出,想要辞官离开魏国的时候。

魏惠王的丞相公叔痤,都已经直接提醒了魏惠王,让魏惠王对商鞅能用则用,不能用就杀,但是魏惠王却根本没往心里去。

  然后,商鞅就去了秦国,帮秦国彻底完成了变法。

  就在商鞅进行变法的同时,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几大强国完成变法之后,魏国在制度上,就彻底没了优势。

所以接下来,齐国和秦国,开始同时从东西两面夹击魏国。

南方的楚国,也在不断找机会试探进攻,企图坐收渔翁之利。

  在这种局面下,魏惠王重用了出身鬼谷学派的名将,庞涓。

客观来说,庞涓其实是很有本事的一位名将。

单从指挥才能来看,哪怕是在名将云集的战国时代,也绝对能排到前十!

  但问题是,魏国的这种大环境,让他发挥自己才能的时候,难免会束手束脚。

  再强大的名将,也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发挥出自己所有的实力。

  所以,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当中,两次败给了齐国。

而且,两次失败,都是因为庞涓带着主力去打其他国家,然后齐国趁势偷袭魏国老巢,庞涓不得不迅速回师救援,最后被人家在半路上埋伏击败。

  像这种围魏救赵的计策,其实并不是真的无解。

只要魏国不四处开战,专打一个方向,兵力就会比较充足。

如此一来,在庞涓率领主力进攻他国的时候,魏国本土也会有足够的防御力量,齐国的孙膑就算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短时间内也无可奈何,庞涓根本就无需回援。

  说到底,还是魏国的大方向错了,四处开战,所以导致魏国四面树敌,兵力捉襟见肘。

image.png

  这两场大战打完之后,魏国魏武卒的老底子,瞬间就被打光了。

这对魏国来说,则是更加致命的。

要知道,魏武卒是吴起一手缔造的。

如今魏国已经没有了吴起这样的大才,连庞涓都战死了。

  再加上秦国当时趁势进攻,夺回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魏国几个重要的资源点和产粮地,也都被夺走了。

这就导致魏国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

没有钱,没有名将,想要重建强大的魏武卒,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从魏惠王在位后期开始,魏国的军事实力暴跌,同时开始恢复以往的军事制度,继续玩落后的人海战术了。

  魏惠王总计在位五十年。

到了他在位后期的时候,因为魏国衰落,齐秦两国崛起。

所以,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取而代之的,是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时代。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魏襄王即位了。

  到了魏襄王即位之后,合纵连横已经成了新的历史主线。

在这个游戏当中,魏国因为地处关键,往往成为各国拉拢的对象。

这其实也是魏国崛起的最后一个机会了。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北方的赵国,出现了一位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后来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导致赵国的军事力量暴增。

如此一来,魏国就开始面对四面都是强国的局面。

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北有赵国,南有楚国。

这四个方向,每一个魏国都不能扩张。

所以,就算魏国合纵连横搞得再好,最多也就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其他国家削弱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魏国其实已经没希望了。

  所以,魏襄王在位23年,这期间几乎没啥值得多说的。

因为这期间,魏国成了各国拉拢的对象,但是魏国又没法真的复兴。

这样的魏国,在合纵连横的游戏当中,更像是一个添头。

image.png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后来魏襄王死了之后,他的墓在西晋的时候被盗了。

然后大家从他的墓里,挖出了一套书,这套书叫《竹书纪年》。

这大概是魏襄王对历史最大的影响了。

  魏襄王对应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这段时间。

等到魏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魏昭王即位。

作为魏国历史上的第五位国君,魏昭王接手的魏国,就是一个烂摊子。

  所以,魏昭王即位之后,没过多久,魏国就开始被疯狂暴打了。

  就在魏昭王登基之后不久,秦国开始大规模东出。

为了抵御秦国,魏国和韩国联手。

但结果,这场魏昭王碰上了秦国的白起!当时魏国根本就没有人能和白起对打,所以一场大战之后,韩魏两国二十四万联军,直接被白起正面击溃。

  此战之后,魏国国力被进一步重创,同时又丢掉了大量的土地。

  魏昭王在位十九年,这期间基本上就是秦国打魏国,然后魏国向其他方向进攻,从其他方向找补丢失的土地。

就是在这种局面下,魏昭王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整个战国局势的事情。

  简单来说,当时魏国和楚国、齐国两国一起,针对宋国,但是三方都希望在瓜分宋国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后来,几个国家联合去对抗秦国的时候,齐国突然出手,独吞了宋国。

这件事,导致各国开始一起仇视齐国。

  尤其是魏国,一旦齐国占领了整个宋国之后,齐国就很容易进攻魏国腹地。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魏国后来转头和韩赵燕秦四国,组成了一个五国联盟,一起围殴齐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差点被打到亡国,自此退出了争霸舞台。

反倒是秦国,此后开始逐渐一家独大,彻底成了魏国的心腹大患。

  就这样,魏昭王在位十九年之后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魏安釐王即位。

到了魏安釐王即位的时候,秦国已经有了一家独大的趋势。

此时的秦国,又在南方击败了楚国,甚至占领了楚国的首都,逼得屈原投江自尽。

image.png

  楚国被打趴下之后,列国之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如此,又过了几年之后,秦国和赵国打了一场长平之战,然后彻底重创了赵国。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列国之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凭自己抵抗秦国,只能联合。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魏安釐王的能力,明显不足以应对这些变化。

当时整个魏国内部,人才断档极为严重,既没有名将,也没有顶尖名臣。

唯一有点能力的,就是魏安釐王的亲弟弟,信陵君魏无忌。

  但也正是因为亲弟弟这层身份,导致魏安釐王根本不敢重用信陵君。

尤其是到了后来,赵国被秦国进攻,差点被灭,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又偷了魏安釐王的兵符,这才救了赵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偷了兵符之后,虽然救了赵国,但是对魏国却有大罪。

此后的很多年里,都没有再敢回魏国。

直到后来,秦国进攻魏国,信陵君带着赵国的军队回援魏国,这才返回了魏国。

但回到魏国之后,信陵君虽然救了魏国,但此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根本得不到重用,最后抑郁而终。

  就在信陵君去世的同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魏景湣王上位。

到了魏景湣王即位的时候,秦国这边,已经换上秦始皇即位了。

当时秦始皇虽然还年幼,但是秦国整体上却依然十分强大。

  所以,接下来魏景湣王在位的十五年里,秦国继续暴打魏国。

尤其是秦始皇亲政之后,秦国每次进攻魏国,都能从魏国的地盘当中,割下一大块,彻底吞并。

  从魏惠王开始,到魏景湣王这里,魏国历经了五位国君。

这五位国君在位期间,基本上每一位都要被秦国抢走一块地盘。

等到魏景湣王在位后期的时候,这时候的魏国,地盘其实已经很小了。

当年魏家从晋国分到的那些地盘,更是已经近乎完全被秦国抢走了。

  公元前230年,随着秦国消灭了韩国,秦始皇开始正式准备统一天下。

面对疯狂进攻的秦国,魏景湣王也没有任何好办法。

虽然他想和其他国家联合,但却又怕其他国家把魏国当炮灰。

所以最后,只能选择向秦国称臣。

image.png

  两年之后,魏景湣王在忧虑中去世。

此后,他的儿子魏假即位,这就是最后一代魏王。

魏假即位两年之后,秦国再次进攻魏国。

这一次,秦国大将王贲,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最终迫使魏假开城投降。

随着魏假投降,魏国仅剩的一小块地盘,也被迫投降。

就这样,魏国被彻底消灭了。

  这就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全部历史。

  纵观魏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从魏国选择四处树敌那天开始,魏国就已经注定要灭亡了。

因为魏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魏国会受到多个方向的进攻。

  如果当时魏国坚持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坚持先灭了秦国,恐怕后来魏国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了。


标签: 迅速  为何  称霸  初期  战国  魏国  天下  后来  衰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