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在历史人物解读之历史上的口碑并不差 清朝为何在他手里走向衰落

cht 2023-02-06 7次阅读

  对嘉庆的口碑不差,但为何清朝在他手上走向了衰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千问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第一大贪官是和珅,但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却不是和珅案,而是“甘肃米案”。

  这个案子,百科上有介绍,就不细述了。

  一言以概之,当时的甘肃官场,上至甘肃总督,下至七品知县,无人不贪。

从上至下全烂透了。

image.png

  由于牵涉人员实在过多,如果全杀,可能就没人做官了。

这导致原本想把蛀虫一网打尽的乾隆,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只处理了其中贪污数额较多的112名官员。

  处理了甘肃涉贪官员后,事情还没有结束。

  由于“甘肃米案”被揭露时,策划、主导甘肃官员集体贪污的原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已经调到浙江担任巡抚了。

  于是乾隆又派钦差与闽浙总督陈辉祖,一起去浙江调查王亶望。

  结果,就是这次调查,又查出来两个让乾隆更加震怒的贪污案。

  什么呢?

  王亶望在任职浙江巡抚期间,搞出了类似现在“旁氏骗局”的把戏。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当时江浙各府县都被官员贪得亏空严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官员便以官府名义,向本地士绅借高利贷。

  士绅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贪污,是要掉脑袋的。

但是架不住高额利息回报,还是纷纷把钱借给了官府。

  后来,官府的借债越来越多,亏空在借款利息的助推下,越来越大。

贪污官员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还债。

  于是,浙江的士绅乡民,大部分就变成了官府的债主。

与官员一损俱损。

  为了能收回自己的债务,士绅只得不拼命维护官员。

不管贪污官员有多差劲,他们都要帮忙瞒着,护着。

  这样一来,因为没人检举揭发,浙江官场也变成了一个“窝案”。

  后来,在钦差阿桂和陈辉祖的调查下,浙江官场大地震。

很多官员落马。

王亶望被押到京城受审,最终被抄家斩首。

  王亶望死后,闽浙总督陈辉祖抄他家,抄出了三百万白银,以及一些珍贵的古董。

派人送到京城。

  但是,乾隆在看了陈辉祖上报给他的抄家物品清单后,却发现很了不对劲。

  早年,王亶望曾给乾隆进贡过玉瓶、玉山子等珍贵器物,并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睐。

只是乾隆碍于祖宗成法,不能全收,才不得不把这些东西又退还给了王亶望。

  而在此次上交的物品清单中,这些宝物却不翼而飞。

这就让乾隆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有人从中“截胡”了。

  于是,乾隆就又派阿桂再去浙江调查。

  结果这一查,被乾隆视为官员模范的闽浙总督陈辉祖,也被揪了出来。

  他在为官期间,贪了一百多万两银子。

乾隆退回给王亶望的宝物,也是被他截胡的。

  清官变贪官,乾隆闻之,既悲愤又愤怒。

在盛怒之下,乾隆随即也砍了陈辉祖脑袋。

  陈辉祖死前应该很后悔,拿银子不好吗?非要拿宝物。

这下好了,项上人头搬家了。

image.png

  这几起案件,发生于1774~1782年期间。

  也就是说,早在乾隆中期时,清朝的吏治就已经彻底崩坏了。

  皇帝派钦差大臣到下面随便摸摸底,就在甘闽浙三省抓到几百名腐败分子。

  官场普遍自上而下地相互包庇,就连士绅也牵连其中。

帮着包庇纵容。

统治阶级如此之腐朽。

大清朝怎么还有救?

  1799年,嘉庆熬了四年后,熬死乾隆。

终于真正坐上了龙椅。

  他亲政后,第一时间处理和珅。

处死了这个清朝第一大贪官。

  但需要注意的是,嘉庆处理和珅,与和珅贪污没有直接关系。

嘉庆此举,更多的还是因为自己做了四年的橡皮图章皇帝,威严不够强。

他需要借和珅人头,杀人立威。

  当然,官员群体腐化的问题,嘉庆当然也是一清二楚的。

他也很想处理,挽救日渐下滑的国势。

  所以在处理完和珅后,嘉庆又发布诏令,禁止乾隆年间大臣捐纳珍宝给皇帝的陋习。

并树立了几个貌似清廉的官员为榜样。

  乾隆活着时,各地封疆大吏每年要变着花样送给乾隆宝贝,如珊瑚树、狐狸皮、鸡蛋大的珍珠之类的。

乾隆最喜欢玉如意,很多官员便搜集上好成色的玉如意。

乾隆每年都可以收到几百把。

image.png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

下面的官员送给乾隆一把玉如意,自己可能就要贪污十把。

对地方百姓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

  嘉庆叫停大臣入贡的陋习,树立一批清廉楷模官员,杀了、抓了一些官员。

  如当时的“王丽南案件”,时任直隶司书的王丽南串通24州县官吏,通同作弊,采取私刻印章,重领冒支,挖改库账等手段,侵占国库白银31万两。

嘉庆得知后,御笔一挥,获银万两以上的全部斩首,万两以下的遣戍黑龙江。

可谓是用雷霆手段刹住官场的不良风气。

  但是,乾隆活着时,杀的贪官也不少。

官场不良因此就肃清了吗?

  并没有。

  官场积习难改,官员懒政,对上面阳奉阴违的问题,到嘉庆时期,已经根深蒂固。

不是嘉庆这么小打小闹就能解决的。

  清朝官场的问题,怕是朱元璋复生,把全国官员都清洗一遍,也是解决不了的。

  后来,眼见官员依然群体欺上瞒下。

尤其是自己树立的清廉模范也一一翻车后。

嘉庆陷入了迷茫中。

  在迷茫之下,嘉庆开始依赖于追寻祖先解决问题的方式。

遇事不决,就翻看康雍乾三朝的实录。

做什么事,都要先看看祖宗是怎么做的。

  祖宗无法解决的,他就不做。

对下面的人强调“没办法呀,办不到,办不到。

  祖宗解决了的,他就仿效。

他做错了,或是做得不怎么理想,他就发“罪己诏”。

  《罪己诗·嘉庆》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总之,在国势日渐下滑,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嘉庆产生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死后不想被儒生骂”的心理。

image.png

  1820年,嘉庆暴毙于避暑山庄。

  他死后,由于他尊儒崇古。

修史的儒生对他的评价果然不低。

夸他的道德修养不亚于昔日的宋仁宗和明仁宗。

  道光为他选庙号时,也是专门挑了“仁宗”。

  这个死后评价,正是嘉庆想要的。

  怎么说呢。

清朝中期,官员贪污的问题,就像癌症一样,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通病。

只要是封建王朝,发展了一百多年后,必然就会出现衰退。

这不是以个人意志能转移的。

  嘉庆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平时装模作样,尊儒崇古,一副古代仁君模样。

他死后,修史之人给他的评价,自然是不低的。

  至于说清朝的国势,嘉庆什么应对手段都没有,碌碌无为,可谓平庸至极。

自然是日渐衰落了。


标签: 走向  在他  清朝  不差  口碑  在历史上  嘉庆    手里  为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