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雄踞北方一百余年,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cht 2022-10-28 9次阅读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魏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北魏是由游牧民族建立,不擅长江南水战,到了南方战斗力锐减。

二是因为北魏的统治者拓跋氏,出身游牧民族,在南方的汉人眼里,并非正统,所以遇到的抵抗比较严重。

三是因为北魏前期强大的时候,南朝也很强大,后期南朝稍微衰弱一些之后,北魏自己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

  要想弄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北魏的历史说起。

image.png

  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族,本是游牧民族,分成了很多个部落。

而其中的拓跋部落,生活在今天的黑龙江地区。

东汉后期,因为汉朝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终于打垮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匈奴,所以漠北草原上出现了真空,于是拓跋部落便开始西迁,进入更加肥沃的漠北草原上生活。

  此后,在整个三国时代,因为中原内部战争频繁,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开始逐渐被削弱。

在这个时期,包括鲜卑拓跋部落在内的众多游牧民族,开始陆续南迁,逐渐逼近中原王朝的边境,甚至干脆被曹魏迁入内地生活。

  再之后,三国时代结束,晋朝一统天下。

晋朝统一天下后,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西晋皇族的这场内斗当中,很多原本驻守在北方边境上的司马家王爷们,为了争夺权力,纷纷带兵南下,这就使得北方边境的防务逐渐空虚。

许多内迁的游牧民族,趁势而起,开始组建自己的政权。

最终,北方群雄并起,西晋灭亡,残存的西晋皇族,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朝廷,史称东晋。

  历史由此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就在这个时期,拓跋家的一位先祖,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并州刺史刘昆,立下了大劳,被即将灭亡的西晋朝廷,封为代公。

两年之后,西晋灭亡,拓跋家建立的代国,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image.png

  不过,这个拓跋家建立的代国,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

因为几十年之后,北方一个名叫前秦的政权,率先崛起,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

在前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拓跋家建立的代国也被灭了。

不过,拓跋部落却幸存了下来,选择依附于前秦。

  正是因为拓跋家当时投靠前秦的这个选择,给拓跋氏保留下来一部分火种,才使得后来拓跋家有了再次复兴的机会。

  不久之后,这个机会来了。

  前秦统一北方之后,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东晋。

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南下进攻东晋,彻底统一天下。

然而可惜的是,最后双方一场大战之后,原本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前秦,却反倒被东晋朝廷以弱胜强,一战击败。

  这场大战,就是历史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因为前秦一战打光了大半精锐,再难压制那些原本依附前秦的部落。

所以,没过多久之后,原本依附前秦的那些部落,纷纷反叛,北方再次彻底分裂。

拓跋氏也和其他部落一样,纷纷脱离了前秦的控制,自立一国。

  这一次,拓跋氏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领导者,拓跋珪。

  十年之前,拓跋氏建立的代国覆灭,身为宗室的拓跋珪,领略了国家灭亡的心酸苦楚。

十年之后,当前秦骤然衰落的时候,拓跋珪召集昔年拓跋氏的旧部,斩杀了前秦派来统治他们的人,重新自立为一国。

  这一年,拓跋珪年仅16岁。

  此时的拓跋珪,虽然年幼,却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智慧和勇气。

在接下来的北方混战当中,拓跋珪一边对内进行改革,励精图治,将原本处在奴隶制体系下的国家,逐步引导走向封建体制。

然后拓跋珪又开始连续率军对外征战,先后击败了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部落,然后和后燕后秦并称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image.png

  拓跋珪的奋斗,奠定了北魏的基础。

而且,拓跋珪上位后,因为自称为魏王,所以后来的北魏国号,也就由此而来。

  不过,拓跋珪早年虽然英勇,但随着北魏逐渐强大起来,拓跋珪却开始固步自封,渐渐沉迷于酒色,滥杀无辜,最后被自己的次子所杀。

拓跋珪死后,其长子拓跋嗣带兵入宫,干掉了自己的弟弟,然后顺利登基。

  拓跋嗣登基后,倒也算是一位英明的皇帝。

对内改革内政,任用贤明,对外则持续扩张,继续扩大北魏的地盘。

拓跋嗣在位期间,承上启下,北魏开始逐渐成为北方的霸主。

  就在拓跋嗣在位的这段时间里,南方也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变故。

  东晋灭亡,大将刘裕篡位,建立了刘宋政权。

  历史由此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在历史上,刘裕也是一位战力彪悍的开国君主,战功显赫。

刘裕登基之后,曾一度想过率军北伐,统一天下。

然而,就在刘裕刚刚登基两年之后,刘裕便因病去世了。

  刘裕的死,让刚刚建立的刘宋政权,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就在刘裕去世后不久,北魏的第二位皇帝拓跋嗣,也病死了。

拓跋嗣去世后,其子拓跋焘继承帝位,成了北魏的第三位皇帝。

  和之前两位北魏皇帝一样,拓跋焘上位的时候,同样十分年幼,仅仅只有十六岁而已。

然而,拓跋焘在能力方面,同样不输他的父亲和爷爷。

拓跋焘登基后,在北魏原有的基础上,继续率军征战天下。

十六年之后,拓跋焘终于扫平了整个北方。

image.png

  此时,天下便只剩下两大巨头:北魏和刘宋。

  既然只剩下了两大巨头,双方自然要分出个胜负。

首先出手的,是南方的刘宋政权。

刘裕去世后,其长子刘义符即位,然后刘义符却是个荒淫无度之人,最后被大臣们废黜,然后拥立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和他的哥哥不同,才能极强。

刘义隆即位后,对内剪除权臣,很快掌握了大权。

然后,刘义隆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北魏,希望能够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统一北方,甚至达成中国古代军事至高成就,封狼居胥。

  然而,刘义隆的这场北伐,虽然初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最终却被拓跋焘打败,甚至丢掉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盘,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

  刘义隆的年号为元嘉,后世辛弃疾的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的便是这段历史。

  一场大战之后,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谁也奈何不了谁,只能继续保持南北分治的局面。

而且,就在双方休战后不久。

刘义隆和拓跋焘两人,同时因为自身的原因被刺杀,而且两人被刺杀的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年。

image.png

  刘义隆和拓跋焘的死,让北魏和刘宋政权,各自陷入了内乱。

为了解决内部矛盾,两家只能暂时休战,将统一的事情暂时搁置了下来。

  此后的十多年里,刘宋和北魏双方,暂时保持了互不侵犯的状态。

而北魏这边,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换了三位皇帝。

而且这三位皇帝,没有任何一个能活得过三十岁。

如此一来,北魏的朝政混乱程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直到十多年之后,皇位传到了拓跋宏手上。

  拓跋宏五岁即位,而且寿命同样不长,仅仅只活了三十三岁。

但是,拓跋宏在位期间,却对北魏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革。

拓跋宏在位时发现,北魏之所以之前南征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在南方汉人的心中,拓跋家出身游牧民族,并非正统,所以不接受他们的统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跋宏决定,开始进行汉化改革。

将原本北魏的鲜卑制度进行改良,推动北方人民通婚,将北魏由原本的游牧文明,逐渐变成了一个中原王朝。

为了更好地进行汉化,拓跋宏甚至还主动给皇族改了姓氏,由原本的拓跋姓改为元姓。

  所以,从拓跋宏开始,此后的北魏皇帝,其实就不再姓拓跋,而改姓为元。

image.png

  拓跋宏在位期间,南方再次出现剧变,原本强大的刘宋政权,大权旁落,被权臣萧道成篡位。

萧道成篡位后,建立了萧齐政权,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可惜南方发生剧变的时候,拓跋宏还不到十岁,自然无法带兵南征。

等到拓跋宏有能力领兵之后,南方的萧齐政权已经稳定了下来。

这也使得后来拓跋宏虽然率兵南征,但最后却无功而返。

而且,在这次南征过程中,拓跋宏又身染重病,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拓跋宏去世后,北魏依然很强大,依然具备南下征伐的能力。

但是,随着北魏开国日久,北魏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在国家管理制度上,其实先天就要比正统中原王朝要弱。

这主要是因为,中原王朝已经习惯了农耕文明的模式,主导的国家管理制度,也更符合农耕文明的特点。

所以,北魏政权的管理模式,哪怕经历了拓跋宏的改革,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随着北魏开国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问题,也开始逐渐爆发出来。

  比如中下层官员的贪污暴虐,比如国家机器的整体运作,比如历代封建王朝都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

当这些问题逐渐爆发出来以后,底层百姓开始活得越来越难,所以便只能走向起义的道路。

image.png

  于此同时,北魏高层也开始出现权臣擅权、外戚干政等诸多问题。

拓跋宏去世以后,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北魏先后换了八位皇帝。

如此频繁地换皇帝,再加上内部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北魏自然就再没有余力去进攻南方了。

  另外,就在拓跋宏去世几年之后,南方也再次剧变。

萧齐政权的宗室萧衍,成功篡权。

至此,萧齐政权结束,萧梁政权开始,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

不过,萧衍虽然是萧梁政权的开创者,但本人却是一个奇葩。

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曾多次把自己卖入佛门,根本无心北伐。

最后,南梁内部,也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北魏混乱的这三十多年里,南方也没有大规模的进攻北伐,给了北魏一定的喘息之机。

  而北伐这边,随着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北魏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上的控制,也开始逐渐失效。

东汉末年的剧本,开始再一次上演了。

  为了平定农民起义,北魏朝廷不得不给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名叫尔朱荣的人,凭借着镇压农民起义,逐渐拥有了雄厚的军事实力。

image.png

  此后,尔朱荣开始将目光投向京城。

当时恰逢京城内发生内乱,太后把持朝政,小皇帝只能做一个傀儡。

眼见太后把持朝政,小皇帝年龄大了之后,自然想要夺权。

太后为了继续掌权,干脆直接把小皇帝给毒死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尔朱荣打着替小皇帝报仇的旗号,率兵杀向京城,同时拥立皇室成员元子攸为帝。

最后,尔朱荣成功攻破京城,拥立元子攸顺利即位,成了北魏的头号大权臣。

  此后,尔朱荣开始率领军队,平定各地的叛乱。

手里有元子攸这张牌,尔朱荣一路大胜。

然而,随着尔朱荣势力越来越大,元子攸开始越发忌惮尔朱荣。

而且,此时的元子攸,已经被尔朱荣彻底架空,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为了拿回皇权,元子攸趁尔朱荣入宫之际,派人干掉了尔朱荣。

然而,在尔朱荣死后,尔朱荣的旧部则打着替尔朱荣报仇的名义,将元子攸杀害了。

  至此,北魏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国家,但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元子攸死后,各地群雄纷纷自立,开始进攻尔朱荣的余部,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州刺史高欢率先崛起,率兵攻入洛阳,清理掉残余的尔朱氏余部,拥立元修为帝。

然而元修上位之后,仍是要处处受高欢的制约,虽然有一部分实权,但仍然与傀儡无异。

  面对这样的局面,元修也曾想过要像之前的元子攸那样,刺杀高欢,但却始终没有机会。

而在高欢的步步紧逼之下,元修想到了另外一条路。

image.png

  这条路,就是逃跑。

  元修决定,从洛阳逃往关中的长安,去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

在元修的精心策划下,这场逃跑竟然还真的成功了。

最终,元修逃入了关中。

  但元修怎么都没想到,他所寄予厚望的宇文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

  随着元修西逃,高欢怒不可遏,于是便又拥立的元家宗室元善见为帝。

而关中那边,随着元修彻底进入关中,宇文泰也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最后,直接干掉了元修,尊元宝炬为帝。

  至此,北魏彻底分裂,双方都坚称自己领导的魏国,才是正统的魏国。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双方争战不休,但谁也没能奈何对方。

原本两强争霸的天下,变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

而在后世史书上,高欢主导的那个魏国,被称之为东魏;而宇文泰主导的那个魏国,被称之为西魏。

  就在北魏分裂的这段时间里,南方也再次动荡。

萧梁政权被大将陈霸先篡权,萧梁灭亡,南陈政权建立,也就是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

image.png

  再之后,随着宇文泰和高欢相继去世,他们的后人各自篡取了政权。

宇文家的后人,建立了北周政权。

而高家的后人,则建立了北齐政权。

再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以后,北周灭了北齐。

然后北周皇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导致外戚杨坚上位。

最后,杨坚篡权,建立了隋朝。

隋朝开国之后,杨坚派大军南下,灭掉了南陈,彻底统一了天下。

  纵观北魏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北魏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其实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魏是由游牧民族建立,不善水战。

所以,在北魏初期的那几次南征当中,基本上打到长江流域,便已经到了极限。

想要打过长江,需要强大的水军,这显然是北魏政权所不具备的。

反之也是一样,南方的政权因为缺乏强大的骑兵,在陆战上很难击败北魏,所以南北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第二,拓跋家出身游牧民族,不被当时的南方汉人视作正统。

所谓,当北魏南下进攻的时候,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第三,随着拓跋宏去世,北魏开始进入衰退期。

此后的南朝,虽然也开始逐渐衰落,但北魏内部的环境,已经不足以支撑北魏再次南征统一天下。

北魏后期,农民起义频发,高层外戚把持朝政,皇帝短命,朝政混乱。

到了这个时候,南北朝双方内部,都存在巨大的内政问题。

大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国内的内政问题。

至于统一天下这件事,自然也就没人再提了。


标签: 北魏  雄踞  北方  一百  余年  为什么  没能  统一  天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