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开国元勋石守信是个如何样的将领?

cht 2022-03-20 10次阅读

开国功臣往往会受到很好的礼遇,除非遇到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帝王,宋朝开国元勋石守信为大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一名如何样的将领呢?

北宋时期开国将领石守信是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他自跟随周世宗柴荣时便屡立战功。

陈桥兵变时,石守信等拥立宋太祖赵匡胤为帝。

北宋时期政权建立后,石守信西平李筠,南败李重进,进一步巩固了北宋时期政权,是北宋时期的开国重臣。

宋太祖赵匡胤听取赵普将兵权集中到朝廷的建议,“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自己上表解除兵权。

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是个怎么样的将领?

宋太宗即位后,石守信不问政治,明哲保身,晚年大肆敛财,平安度过一生。

石守信是北宋时期初期的主要将领、军队家、开国功臣。

公元951年(广顺初年),石守信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

公元954年(显德元年),在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中,石守信立功,升任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公元956年(显德三年),柴荣攻打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

公元958年(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立功升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可以说是屡立战功。

公元959年(显德六年),石守信结交宋太祖赵匡胤,成为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当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成为后周的重要将领之一。

同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石守信接替宋太祖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

柴荣驾崩,其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任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宋史》记载,石守信和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便关系密切,同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由于长期与宋太祖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石守信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来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公元960年,有传闻称契丹军事将南下攻后周。

当时,后周恭帝年仅7岁,太后只好向大臣范质求助。

范质将军权交给宋太祖赵匡胤,让他出兵抵御契丹军事。

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宋太祖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

宋太祖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这天夜晚,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些亲信议论说:“今帝王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宋太祖赵匡胤为帝王,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这时,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帝王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宋太祖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帝王。

由于石守信等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宋太祖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是个怎么样的将领?

宋朝建立后,“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太祖者也”。

可见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实际上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强力支撑。

因在陈桥兵变中表现出色,石守信被列为六位重要开国元勋之首。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昭义军(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反宋,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大将石守信和慕荣延钊等分两路出兵夹击李筠,慕荣延钊北出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首战打败李筠的军事,斩获3000人。

紧接着,宋太祖御驾亲征,同石守信等会师,在泽州以南打败李筠的30000主力部队,李筠被迫北还坚守泽州。

宋太祖亲自督战,攻下泽州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死。

石守信立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欲造反,宋太祖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宋太祖赵匡胤随后亲征督战。

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自焚死,淮南平。

宋朝建立后,石守信列在六位重要开国元勋之首,升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起兵反宋。

此后,宋太祖赵匡胤心里很不踏实,他找赵普谈话,赵普提议将兵权集中到朝廷,并提出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手中紧握兵权,最好将他们调离禁军。

宋太祖认为,王、石二人无反叛之心。

赵普认为,王、石二人虽无叛心,但若其部下贪图富贵闹起事来,他们也身不由己。

宋太祖赵匡胤明白,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将天下兵权收归己有。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十月,宋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

开宝(公元969年)二年,宋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仪、白重赞、杨建章劝使罢镇改官。

酒至半酣,宋太祖赵匡胤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帝王。

虽然我贵为天子,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当了帝王后,我一直没有好好睡过。

帝王的这番话,让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

宋太祖赵匡胤接着说:“有朝一日,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纵然你不想造反,到时还由得你们吗?”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请求辞职,宋太祖赵匡胤一一准奏。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石守信等人并没有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解除他们的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交出兵权后,石守信到郓州(今山东东平)任天平军节度使,时年34岁。

杯酒释兵权是史上安内政策的主要典范,它很好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

既统一了军权,以防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又尽可能地减少宿将既得利益的损失,而且能使兵权被释的宿将所接受,幸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石守信是能文能武的开国重臣,叱咤风云,战无不胜,因杯酒释兵权而被埋没是北宋时期的一大损失。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历史史学科带头人李玉洁说,“杯酒释兵权使一大批武将被埋没,这也形成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

北宋时期守内虚外,虽然当时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所在之一,但其军队力量一直薄弱。

”公元962年(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宋太祖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公元973年(开宝六年),石守信的使相衔升为侍中。

宋太宗即位,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

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修筑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压迫民夫,不给工钱。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

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

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总共十七年未曾调任,他不问政治,明哲保身,晚年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七年),石守信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

公元984年(太平兴国九年)六月,石守信离世,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宋史记载,石守信“累任节度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对这样的贪财之人,大家是鄙视的,他的半世英名终于毁了。

不过,帝王喜欢这样的结果,君臣间没了猜忌,倒也彼此省心。

《宋史·列传第九》记载:“石守信而下,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

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

汉光武之于功臣,岂过是哉。

然守信之货殖钜万,怀德之驰逐败度,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

”而王夫之则评价说:“夫石守信、高怀德之流,非有韩、彭倔强之质也,分节旄,拥镇牙,非有齐秦百二,剖土君民之厚实也,谈笑尊豆,兵符立释,非有田承嗣、王武俊、李纳之跋扈而不可革也。

使宋能优全故将,别建英贤,颠倒奔奏,星罗牙错,充实内地,树结边隅,一方溃茂,声援谷响,虽逮陵迟,取资百足。


标签: 北宋  开国元勋  石守信  守信  是个  怎样  将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