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流放可怕,还是那个披甲人可怕呢?

cht 2023-05-19 10次阅读

我们平时看清史剧,在皇上暴怒的时候,往往会听到这么一句话:

“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听到自己将被流放宁古塔后,还没等动身呢,就选择了自尽。这也让人很是费解,一群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什么会怕流放,会怕给披甲人当奴隶呢?

究竟是流放可怕,还是那个披甲人可怕呢?

其实流放这种刑罚,历朝历代都有,虽然名称可能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比如最早的秦朝,在秦始皇九年的时候,长信侯嫪毐作乱,被镇压后,秦始皇不仅处死了长信侯嫪毐,还同时株连了他的四千余家人,他们被夺爵徙房陵。

唐朝的诗词中也有描述这种场景的,比如李德裕的《贬崖州司户道中》: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这种流放啊,别看描述的很恐怖,其实并不可怕,比如宋朝的苏东坡,他也是被流放到广州惠州的。早知道,宋朝那时候流放海南这项惩罚,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不过,这也没有妨碍到苏东坡,他仍然积极融入到当地人生活,把这里当作第二家乡,甚至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

要是我们看明清时期的小说,比如《水浒传》,就会发现,流放这种刑罚,太常见了,也没见哪位英雄好汉自尽啊?

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其实,流放这种刑罚恰恰是皇帝们彰显仁慈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儒家思想中有一条: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是啊,但凡一个彰显自己是仁君的皇帝,都不会轻易滥用重刑,以减少自己双手沾的鲜血,塑造自己仁义之君的形象。

当然,流放这种刑罚,除了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外,也有经济上面的考量。毕竟那时候生产力低下,每个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与其砍了他,不如让他去创造价值。再加上被发配到的地区往往是贫瘠之地,生产力低下,当地人民又愚昧,把这些人发配过去,可以带去先进的技术,建设当地,增加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当地的文化交流。

最早的时候,发配地往往是南边,因为那里发展不够,当然也跟疆域有关。到了清朝,基本都是西北方向了,因为这时北方反而成了落后地。

所以,我们平时看清史剧,皇上才会在愤怒的时候,讲,要将对方发配宁古塔!

比如在《甄嬛传》中,甄远道及其家眷就被雍正帝亲口下令:

“甄远道及其家眷流放宁古塔!”

再比如,在《雍正王朝》中,因为追查刑部冤案一事,主犯肖国兴,同样被康熙帝流放到宁古塔,交给宁古塔将军管理。

流放很正常,但为什么犯人一听流放到宁古塔,却吓得自杀呢?难道宁古塔很可怕?

其实宁古塔啊,还真不是一个塔,这是个地名,按现在的位置讲,是处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其中“宁古”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六”,“塔”在满语中是“个”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六个”的意思,不过不是指六个塔,而是六个人。

吴兆骞之子吴桭臣,这个人也是流人,曾经被发配到宁古塔,他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这个地方,虽说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但总体情况还是比较荒凉的,是个苦寒之地,被发配到这里,确实受罪。

比如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就写道: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其实,宁古塔是军事重镇,那里的人口还是很多的,一方面为了防御外敌,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快建设,人很多。那里也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北大荒,若真到了这里,也并非不能生存: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只不过流放的过程比较痛苦罢了,就跟林冲流放沧州一样,真到了,反而没事了: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毕竟那里比较寒冷,还要戴着刑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

其实真到了宁古塔的话,日子就好过了,而且披甲人也并不可怕!

宁古塔是军事重地,按照八旗制度,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按照级别分为三种。“阿哈”,就是奴隶,“披甲人”,其实最开始指降人,有汉人,也有其他民族的降人,“旗丁”则是女真人。

因为披甲人是降人,皇上担心他们人心不稳,所以才会经常抚恤他们,给他们运送奴隶。

但披甲人并不坏,他们会带着犯人一起干活,毕竟环境恶劣,为了安抚犯人,也会对他们很好。有些犯人会逃跑,披甲人也不会去告状,一旦犯人被抓,披甲人还会去官府求情。

后来,民族融合,披甲人就特指军人了,真发配到那里,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奴隶。

之所以人们听到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就害怕,应该怪一个人,这个人叫吴兆骞。

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吴兆骞也曾经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他在那里生活了二三十年,也融入了当地生活,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比如他就写道:

“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

有人说,你说反了吧,这不是证明宁古塔生活不错嘛,怎么却说怪他呢?

就是因为他一方面说这里生活好,另一方面,他却绞尽脑汁要逃离宁古塔,后来还真让他成功了,只不过回到家后没多久,水土不服,结果一命呜呼了。

这反倒演变成了一种观念,叫“吴兆骞”现象。

因为他是文化人,又有书稿留下,于是他的事迹得到了传播。反而坏了事,宁古塔也不再简单理解成地名,而成了皇权的象征。如果再有人被发配到宁古塔,这就是一种侮辱,文人可以不要命,可以不要财,但是不能没有骨气。发配宁古塔就成了一种没有骨气的象征,而且在当时那种安土重迁的观念下,人去了那里,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于是,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使命没丢,魂也没了,这才是很多人听说了后,自尽的原因。

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至于披甲人,不排除一些压迫奴隶,耀武扬威的,但相对于死亡和路途的奔波,跟着他们干活,并非生不如死


标签: 可怕  竟是  流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